..续本文上一页,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
大乘瑜伽所说空有,就是认识到三性中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是有,遍计所执是空。
三相理论对修证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切法相品》说:
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三相的修证次第,是先认识到遍计所执相的空无,于依他相不起遍计所执。进而断除杂染的依他起相,由此证入清净的圆成实相。
八、三无自性
唯识宗解释诸法空有问题,除了依三性,就是从三无性说明。三无性,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三无性依三性建立,本经《无自性相品》说:
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
依遍计所执建立相无性,由遍计所执但有假名,无实体相,故称相无性。同经说: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
据依他起相建立生无性。依他起相说明一切法依因缘而有,非自然有,无自然性,故称生无性。同经说:
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
胜义无性或依依他起相施设,由杂染依他起相非是清净胜义,故称胜义无性。或依圆成实相建立,由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此胜义是法无我性所显,名胜义无自性。
本经依三性建立三无性,而三无性并非说明三自性中一一都无自性。经云:
复次胜义生,非由有情界中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故,亦非由彼别观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
凡夫对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不能正确认识,于中起增益执,所以建立三无性。其实,三无性但为空无遍计所执性。
三无性的提出,主要是解释《般若经》中“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道理。
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是《般若经》的思想精髓,龙树、提婆曾依此建立大乘中观体系,为初期大乘佛教。可是到深密会上,佛陀却提出,般若会所说的一切法无自性空,是密意说。经云:
彼若听闻如是法已(般若经教),于我甚深密意言说不能如实解了,于如是法虽生信解,然于其义随言执著,谓一切法决定皆无自性,决定不生不灭,决定本来寂静,决定自性涅槃,由此因缘于一切法获得无见及无相见,由得无见无相见故,拨一切相皆是无相,诽拨诸法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故,遍计所执相方可施设。
不知一切法无性空是密意,如言执义,就会堕入无见及无相见的恶趣空中。
《瑜伽师地论》对本经的这种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该论《真实义品》云:
如有一类闻说难解大乘相应空性相应,未极显了密意趣义甚深经典,不能如实解所说义,起不如理虚妄分别,由不巧便所引寻思,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唯假,是为真实,若作是观,名为正观。彼于虚假所依处所实有唯事,拨为非有,是则一切虚假皆无,何当得有一切唯假是为真实。由此道理,彼于真实及以虚假二种俱谤都无所有,由谤真实及虚假故,当知是名最极无者22。
瑜伽唯识的观点是假依实立,有空不空。如说色,色等名言但是遍计所执假施设有,为假有。然彼名言要依色等实有法性施设,为实有。如果否定实有唯事,于密意言教如言起执,认为一切都是假有,就堕入断见了。
与恶取空相反的是善取空。善取空,是如实认识诸法空有实相,《瑜伽师地论》云:
云何复名善取空者?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若复由于此余实是有,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23。
事实上没有,就正观为空;事实上有,则正观为有。具备这一认识,才能称为善取空。那么,何空何有呢?《辨中边论·真实义品》云:
许于三自性,唯一常非有,一有而不真,一有无真实24。
认识诸法空、有,当从三性中观察。三性中遍计所执性非有,依他起性缘起假有,圆成实性真实有。所以,对佛陀的一切无性教,要依三性三无性去理解,不可一概遍执为空无。
本经认为,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依相无性和胜义密意说的。由遍计所执施设的相无性,其自性都无所有则无生,无生即无灭,无生无灭则本来寂静,本来寂静则自性涅槃。依圆成实施设的胜义无自性,于常常时、恒恒时法性安住无为,无为则无生无灭。又一切杂染不相应故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三无性在修证上的意义,是为初发心修习资粮的有情说生无性,显缘起无常无恒,从而相信因果,修习资粮。为加行位有情说相无性及胜义无性,使其于缘起因果能正厌,能正离欲,能正解脱,不起三种杂染,由此断惑证真。
九、三乘真实,一乘方便
通往解脱涅槃之道曰乘。佛教经论中,有建立三乘,也有唯说一乘。一乘之与三乘,何为真实,何为方便呢?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中国传统的佛教思想,是说一乘真实、三乘方便。《法华经·方便品》云:
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25。
佛陀以一佛乘为众生说法,在一乘之外,没有独立的三乘。同经又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26。
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但诸佛为度化众生的需要,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乘是权巧安立,三乘但是假名,这就是一乘真实、三乘方便的理论依据。
玄奘翻译的瑜伽唯识经论,主张三乘真实、一乘方便。《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说:
复次胜义生,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
一妙清净道就是三无性的道理。三乘人都因通达这一真理而各证无余涅槃,基于这个原理,佛陀方便说唯有一乘。同经《地波罗蜜多品》说:
如世尊说,若声闻乘,若复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于彼声闻乘中,宣说种种诸法自性,所谓五蕴,或内六处,或外六处,如是等类,于大乘中即说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说乘差别性。于中或有如言于义妄起分别,一类增益,一类损减,又于诸乘差别道理谓互相违,如是展转递兴诤论。
大乘讲一实相印。为对治声闻乘的自性差别实有妄执,显示真理的一味平等,遍一切一味相,世尊依一实相之理,密意说言唯有一乘。
施设一乘的意趣,在其他论典中也有解释,《摄大乘论·彼果智分》说:
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此中有二颂: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种性,诸佛说一乘。法无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二意乐化,究意说一乘27。
二颂出自《大乘庄严经论》,以十义说明一乘意趣。
一、为引导不定种性声闻等趣向大乘。二、为引导不定种性菩萨众令住大乘。三、法平等:三乘圣者虽有深浅不同,但所证法性平等。四、无我平等:三乘有情补特伽罗同不可得,在无我中平等平等。五、解脱平等:佛与罗汉同断烦恼障,同证解脱,所谓“三乘同坐解脱床”。六、种性不同:众生根性不同,而不定种性大小乘都有一分,若回小向大就可成佛。七、摄取平等意乐,即摄他为自,自他平等,如是自既成佛,彼亦成佛。八、法性平等意乐,所证平等法性。九、约佛的变化身说,佛说我过去身中曾现声闻缘觉身,入般涅槃,现在仍可成佛。十、由佛乘为最究竟。因为这些理由,所以佛说一乘。此外,《显扬圣教论》也有类似解释。
《法华》、《涅槃》等经论依一实相建立一乘,又以能乘之人虽有三,但都必须依佛道般涅槃,所以说一乘真实,三乘方便。《深密》、《瑜伽》等经论,以为三乘所证法性虽一,而能证之人有三。三乘人种性不同,决定得果各异,因此说三乘真实、一乘方便。
十、五性各别与一性成佛
学佛的最高目标是成佛,是否一切众生都有资格?这个问题在经典翻译未全的南北朝时曾有过争议。在法显翻译的六卷《泥洹经》中,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人不能成佛之说。当时的大德都认为一阐提决定不能成佛,唯道生大师孤明独发,唱出阐提也有佛性,遭到当时教界的反对。后来,大本《涅槃经》译出,果然说阐提也能成佛。此后,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几乎成为教界定论,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佛教思想。没想到,奘公所译瑜伽唯识经论又出现五性各别,无性有情、定性二乘不能成佛的说法,在中国佛教史上掀起轩然大波。
关于一性成佛的观点,主要见于《大般涅槃经》,经中《如来性品》说: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8。
明确指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正因为具有佛性,只要断除无量烦恼,即能成就佛果。
同经又说:
善男子!我者即是如…
《《解深密经》要义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