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关于这一过程,《瑜伽师地论·意地》说:
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结之时,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云何和合依托?谓此所出浓厚精血合成一段,与颠倒缘中有俱灭,与灭同时,即由一切种子识功能力故,有余微细根及大种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抟生,于此时中,说识已住,结生相续10。
这里介绍了有情的投生情况,除了物质基础,更要有承担生命载体的意识。一切种子心识正是扮演这一角色,往来于五趣四生中。
在本经中,一切种子心识还安立了许多异名,曰阿陀那识,曰阿赖耶识,曰心。其中,对阿赖耶识的含义,本经《心意识相品》解释说:
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
本识藏隐于身中,摄受身体,安危与共,这个定义与后来唯识家把阿赖耶识翻译为藏,具能藏、所藏、执藏义,是大不相同的。
本经提出一切种子心识,成为唯识宗的特殊理论。从唯识学发展史来看,其时,此识还不能称为第八识,因为八识思想要到第七末那识建立后才形成。在唯识学的重要论典中,对一切种子识都作了论证,如《瑜伽师地论》有八证11,《摄大乘论》从世出世间染净生起五方面论证12,《成唯识论》则演化为著名的五教十证13,为建立第八识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五、诸法唯识
诸法唯识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最能反映这一思想的著作,是世亲所造的《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玄奘糅译的《成唯识论》,及窥基所著的《成唯识论述记》等,然其思想是来源于《解深密经》。
本经在《心意识相品》提出一切种子心识,作为宇宙人生一切法生起的所依。《经》曰:
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
一切种子心识为根本,一方面现起根身器界及相名分别言说习气,一方面现起前六识,奠定了一能变的唯识思想。
本经又从瑜伽止观的修习方面说明唯识,《分别瑜伽品》说: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修习瑜伽止观者,在定中所见的种种影像,都是心的显现,不离自心。本经接着说:
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不但定中境界是唯心所现,常人散心所缘也不离识。只因凡夫颠倒虚妄,不能正确认识罢了。
建立一切种子心识为能变的一能变思想,是弥勒、无著唯识学的特色,如弥勒《中边分别论》说:
尘根我及识,本识生似彼14。
这是从一本识现起似根、似尘、似我、似识。根尘是本经的六根及根依处,为所取相。我指末那,识是前六识,为能取识。它与本经不同之处,是在能取识中多出末那识,所取相中少了习气。弥勒在另一部论典《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说:
所取及能取,二相各三光15。
依释论长行的分解是,由一本识现起能取及所取相。所取相中有句光是器世间,义光是六尘,身光是六根;能取相中有意光是染末那,受光是前五识,分别光是意识。《庄严论》的能取三光,与《中边》全同,不过六识开为二类而已。所取三光中,身光是六根,义光是六尘,但多了一器世界的句光。
无著继承弥勒思想,其代表作《摄大乘论》,与《中边》、《庄严》观点基本一样,如《摄论·所知相分》说:
若处安立阿赖耶识识为义识,应知此中余一切识是其相识,若意识识及所依止是其见识,由彼相识是此见识生缘相故,似义现时能作见识生依止事,如是名为安立诸识成唯识性16。
《摄论》把一切法归纳为十一种识,但后六种是差别,自性的只是身等五识。把它同这段论文配合起来是,阿赖耶识为依因,似义显现相识中身识是根身,所受识是器界;似分别显现见识中彼能受识是能取的六识,身者识是染污意,受者识是无间灭意。
唯识学发展至世亲,由一能变转为三能变,再转到陈那、护法之后,从原来有情世界的生成、建立唯识转移到认识论。尽管有这样大的变动,其思想渊源仍是本经,这就是经中“诸识所缘,唯识所现”的思想。
六、诸识生起情况
心识源于何处,如何产生?是古今哲人共同关心的问题。对此,本经认为是因缘所生。
八识的缘生,本经只讲到前五识为止,《心意识相品》说:
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
前五识中任何一识的生起,皆须以阿陀那识为根本依止,第六意识为分别依,同时还要有根和色为缘。在一定时间内,如果眼识的条件具备了,只有眼识生起;五识条件都具备,则五识同时生起。这一道理,就像风缘大小能起水浪多少一样。
到奘公所译的《成唯识论》,对此理又有更为详尽的说明。论中说到眼识九缘(空、明、根、境、作意、种子、根本依、染净依、分别依),耳识八缘(眼识九缘中除去明),鼻舌身三识七缘(眼识九缘中除去空明二缘),第六意识五缘(意根、法境、作意、种子、根本依),第七末那识四缘(俱有依、所缘境、作意、种子),第八阿赖耶识四缘(俱有依、所缘境、作意、种子)17。《唯识三十论》的“五识随缘起,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和《八识规矩颂》的“九缘八七好相邻”,都是说明这种道理。
缘起法,显示了佛教与神教的不同。其他宗教对轮回进行解释时,多提出永恒、不变、主宰义的我或灵魂。而佛教则以缘起说明一切,从缘起的立场看,我或灵魂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佛教的三法印中有“诸法无我”印。
或许有人会提出异议,佛教虽不讲灵魂或神我,但建立阿赖耶识,难道不是一样吗?其实不然,阿赖耶识是缘起的,它与灵魂截然不同。《成唯识论》说: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18。
阿赖耶识是刹那生灭、相似相续、不常不断的,如流水一般,与灵魂或神我岂能同日而语。
七、三法相
三法相简称三相,又叫三性。相是相状、体相义,性是体性,为唯识宗核心理论。
三相,是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本经《一切法相品》说:
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
遍计所执相是在一切有为、无为法上假立的种种自性差别及言说概念,依他起相是杂染的缘生现象,圆成实相是诸法的真实相。
自本经提出三相后,许多唯识论典中都有详细论述。但内容与本经有一定出入。
有以所执杂染无倒建立三性,《楞伽经》说:
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19。
随主观施设的名和相,是遍计所执性;依妄心缘起的有漏杂染法,是依他起相;一切有为无漏圣智及诸无为,是圆成实相。
有以所执缘生不变建立三性,《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说:
问:三种自性,相等五法,初自性五法中几所摄?答:都非所摄。问:第二自性几所摄?答:四所摄。问:第三自性几所摄?答:一所摄。问:若依他起自性亦正智所摄,何故前说依他起自性缘遍计所执自性执应可了知?答:彼意唯说依他起自性杂染分,非清净分。若清净分,当知缘彼无执应可了知20。
依他起性具有杂净两方面,在五法中包括名、相、分别、正智四法。圆成实相在五法中唯指真如。
有以所执缘生无倒建立三性,《成唯识论》说:
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21。
依他起相包括染净二种,但净分依他起相也可以摄在圆成实相中。
以上几种说法中,《深密》只从杂染说依他,依不变立圆成实;《楞伽》依杂染立依他,从无倒立圆成实;《瑜伽》从缘生说依他,依不变立圆成实;而《成唯识论》最全面,论依他则有染有净,说圆成则摄无漏正智真如。
在佛法中,三相揭示了诸法空有问题,本经《一切法相品》说:
若诸菩萨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
三相中,遍计所执相是无体相法,依他起相是杂染相法,圆成实相是清净相法。同经《分别瑜伽品》说:
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
《《解深密经》要义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