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要义说
济 群
庚午(1990年)春以来,笔者担任《解深密经》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认真研读了圆测的《解深密经疏》与其他瑜伽论典,对该经重要思想一一作了探讨,写下一些心得笔记。现将之整理出来,敬请大德不吝指教。
一、净土庄严
净土是佛教重要理论之一,不仅净土宗专谈净土,其他宗派也谈净土,唯识宗即是一例。本经《序品》说到如来讲经处所时,有十九句经文描述净土的殊胜庄严,依亲光《佛地经论》释,为显示净土的十八种圆满1。经曰:
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显色圆满),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形色圆满),周圆无际其量难测(分量圆满),超过三界所行之处(方所圆满),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因圆满),最极自在净识为相(果圆满),如来所都(主圆满),诸大菩萨众所云集(辅翼圆满),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迦、人非人等常所翼从(眷属圆满),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任持圆满),作诸众生一切义利(事业圆满),灭诸烦恼灾横缠垢(摄益圆满),远离众魔(无畏圆满),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住处圆满),大念慧行以为游路(路圆满),大止妙观以为所乘(乘圆满),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门圆满),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依持圆满)。
十八圆满体现了唯识经论的净土观。唯识宗的核心思想,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凡夫众生由于有漏妄识,而产生杂染三界。佛土的清净庄严,则依殊胜的无漏种为因,如来净识为体相,由如是因招感如是果。
以十八圆满显示净土庄严,还见于《摄大乘论》,该论引自《菩萨藏百千契经》。论中又说明净土四德: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2,体现净土的功德殊胜。
本经又说到净土与秽土的不同,如《如来成所作事品》说: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秽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难得?诸净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难得?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诸秽土中八事易得,二事难得。何等名为八事易得?一者外道,二者有苦众生,三者种性家世兴衰差别,四者行诸恶行,五者毁犯尸罗,六者恶趣,七者下乘,八者下劣意乐加行菩萨。何等名为二事难得?一者增上意乐加行菩萨之所游集,二者如来出现于世。曼殊室利,诸净土中,与上相违。当知八事甚为难得,二事易得。
这是将净土与秽土进行比较,以净土与秽土截然相反的情况,显示净土之优越。
唯识家说到佛的身土,有法性身土、自受用身土、他受用身土及变化土四种差别。佛陀的自性身依法性土,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变化身依变化土。而法性等三土唯净无秽,变化土通净及秽。法性土依真如理为体,具足恒沙功德;自受用土是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纯净无漏种子所现,此但自利;他受用土是平等性智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变现为净土;变化土是依成所作智,随未登地有情所通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此土就佛所变唯是无漏,若就有情所变,通有漏及无漏3。
十八圆满的净土,是佛陀宣说本经的处所。它在四土中究属何土所摄呢?真谛所译《解节经》认为,是化身如来在秽土中说;本经及《深密解脱经》认为,是受用身在净土中说。圆测《疏》引《佛地经论》释说经身土:“一变化身住变化土说,二受用身住受用土说,三释迦牟尼说此经时,地前大众见变化身居秽土为其说法,地上大众见受用身居净土为其说法。所闻虽同,所见各别4。”测《疏》取第三说例同此经,这种解释比较合理。
二、胜义谛相
世俗与胜义合称二谛,一者为众生的虚妄世界,一者为圣贤的真实世界。《中论·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可见二谛在大乘佛法中的重要性。本经《胜义谛相品》专门阐述胜义谛的内容和特征,并用种种譬喻,生动形象地显示胜义谛,分四段说明。
一、离言无二相:胜义谛不是相待语言所能表示,必须超越语言概念才能证得。《经》云:“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正是说明此理,由事实上的有为或无为,不是概念上的有为无为。我们言有为无为,不过是佛陀为对遣愚夫执著,证得离言法性,方便假设的名言。言教是为显发胜义,但言教本身不是胜义,这是学者应该知道的,否则难免执指为月。《经》中又举幻师幻化喻,显示凡夫依他妄心显现种种形象及圣人方便施设的言教都是虚幻不实的。行者要证得胜义谛,必须超越凡夫情见及圣教。如果依言执义,二见不除,势必无法证得胜义谛。
二、超寻思所行相:寻思具有推求、分别、思量义,胜义谛是不可思议、非思量处。因为胜义是圣者根本智亲证,直接而不变影像。寻思认识事物要通过名言概念,名言是依影像而起,只能间接认识事物。胜义无相,寻思要依有相差别境界生起,缘有相差别境界。胜义是离言法性,不可言说,寻思要依赖名言概念。胜义离见闻觉知所得,寻思则缘见闻觉知境界。胜义断绝是非烦恼,寻思则依是非烦恼生起。所以说,胜义超越寻思,不可通过寻思证得。
三、非一异性相:辨胜义谛与诸行相的关系。胜义谛与诸行相(依他有为相)非一非异。如果是一,则有凡夫见谛、证涅槃、成就无上菩提的过失;如果是异,圣者证得诸法实相,得安隐涅槃,则有不能除遣有为相,不能断除相缚及粗重缚,乃至不能成就菩提的过失。又,胜义是清净、无差别的,诸行相是杂染、有差别的,所以非一;胜义谛是诸行无我相、共相,所以非异。胜义谛与诸行相就如螺贝及其鲜白色性,鲜白色性不离螺贝,但又不即螺贝,非一非异。
四、遍一切一味相:说明胜义谛具有普遍、平等、无差别的特征。由胜义谛是清净所缘,遍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食、四谛、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的一切法中,无有差别。修观行比丘通达一蕴真如法无我性了,更不寻求余蕴、处、界等真如法无我性。胜义谛如有差别,必然由因所生,有生则有灭,有生灭就不是胜义谛。胜义谛如虚空,无相、无分别、无变异、遍一切处。
胜义谛一名,在佛教各宗派中所指不一。圆测《疏》依其含义列有三说:或胜是胜智,义是义境,即真如为胜智所缘境界;或胜是殊胜,义是义利,即涅槃果为殊胜义利;或指圣道(无漏智),胜即是义。足见胜义谛一词,包括境、行、果三,但在本经却特指真如5,唯识宗核心典籍《唯识三十论》所说的“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即渊源于此。将真如作为所缘境,是新译唯识经论特有的说法。
三、论不可说
《胜义谛相品》第一段是离言无二相,显示胜义是离开相待的语言概念。第二段超寻思所行相中,也说到“我说胜义不可言说”。不可说,是佛教表达真实相时常用的概念,应作何理解呢?
萨婆多部以名言离损益故不可说,《大毗婆沙论》说:
义为可说,为不可说耶?设尔何失,若可说者说火应烧舌,说刀应割舌,说不净应污舌,说饮应除渴,说食应除饥,如是等。若不可说者,云何所索不颠倒耶……答:劫初时人共于象等假名立想,展转传来,故令所索而不颠倒6。
言说是言说,事实是事实,言说无损益于人,而事实有损益于人。至于人们能够依名取物,是因长期习惯造成的,《大智度论》也有类似说法。
法相唯识经论以诸法自相不可说,《因明正理门论》说:
此中现量除分别者,谓若有智于色等境,远离一切种类名言假立无异诸门分别,由不共缘,现现别转,故名现量7。
《理门论》分所缘法为自相、共相,能缘智为现量、比量。自相是现量所得,不可言说;共相是比量所得,可以言说。但言说只能遮诠止滥,如言青遮非青等。
法相唯识又以名不称体显不可说。如《摄大乘论·所知相分》说:
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8。
从三方面说明假名不能诠表实相。由先有实后立名,事物在未设名时,于某物并不能使人生起某名的感觉。又一物有多名,或多物共一名,充分说明名义不相称,名义互为客的道理。
这就不免令人产生疑问:真理既然不能用语言表达,那佛陀一生施设种种教法,建立庞大的理论体系,有何意义呢?《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说:
何因缘故于一切法离言自性而起言说?答:若不言说,则不能为他说一切法离言自性,他亦不能闻如是义。若无有闻,则不能知此一切法离言自性,为欲令他闻知诸法离言自性,是故于此离言自性而起言说9。
事物的真实相(离言自性)本是不可说的,但众生无始以来由于错误习惯,生活在自我观念中,虚妄分别,以至不能认识真实。圣人为扭转凡夫众生的错误思想,生如实见,在离言法性中起方便言说,使众生通过言说认识离言法性,证得离言法性,从而转凡成圣。
四、一切种子心识
佛教讲缘起无我,又谈生死轮回,从表面看,二说似相违背。所以许多人提出疑难:既然无我,轮回主体是什么?在唯识经论中,对这一问题有着详尽的解释,那就是在意识之外建立一切种子心识。
一切种子心识的提出,唯识经论中最早见于本经,如经中《心意识相品》说:
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
六道众生轮转生死,不论用哪种形式受生,最初都须依赖一切种子心识作为生命主体,与父母精卵和合才构成生命。…
《《解深密经》要义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