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光佛學院淨土課程現況及省思(性儀法師)

  圓光佛學院淨土課程現況及省思--旁及福嚴及慈光禅學院

  ※ 作者: 性儀法師 - 圓光佛學院

  壹、溯源以正本—淨土思想的源流及現況

  一聞淨土,就不期然地會和彌陀經與念佛串連,一提到現況,又必然地會發現現今臺灣佛教呈顯著多元化的思想與修持法,兼容並存地傳揚著藏傳佛教、南傳禅法和漢傳的禅宗與淨土,又兼帶著戒律與人間佛教的實踐,而這些思想的烙印與呈現,都其來有自,以實際而言,這關系著叁方面:

  一、所承繼的思想

  二、政治經濟文化的時代背景。

  叁、現今社會人心的狀況。

  遠因者,受曆代佛教各宗思想發展的盛衰及人才多寡而影響,乃至承繼了民初大陸佛教的思想;近因者,受近四十年來思想、人才及社會的狀況及走向而決定了淨土與禅等各宗思想的盛衰與弘揚方式。以上叁方面實是相輔相成的,佛法不外是要面對衆生、解決衆生的煩惱問題,所以勢必無法離世而獨存,必隨著世間的時、地、人等因緣而呈顯不同面貌。因此正本溯源只爲抉擇如何隨緣而不變、不變而隨緣。

  如果就淨土的本源思想探討,可知淨土是大乘佛法的精華,諸大乘經論都說明十方世界有無量恒沙諸佛,各于其佛國淨土教化衆生,因此強調衆生心淨則國土淨。只因關于彌陀佛的經典最多,西方淨土極樂世界之依正莊嚴常在經論中提到,可證明彌陀淨土自古以來就被選爲諸佛淨土的代表。淨土思想主要所依叁經爲:釋迦佛于耆阇崛山所說之《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從印度以來,彌陀淨土就特別盛行。龍樹之《十住毗婆沙論》,堅慧之《究竟一乘寶性論》,世親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等皆表明有願生淨土之意向等等。

  淨土經典最早傳譯到中國的是于西元一七九年譯出的《般舟叁昧經》,廬山慧遠大師依此經之專念法行持,得見阿彌陀佛,又結蓮社念佛而開展中國修持彌陀淨土法門的先峰,中國淨土宗的主流到此成立。淨土念佛思想曆代不衰,直到民初大陸佛教繼續發展有兩大主流就是禅宗與淨土,除楊仁山居士之大力提倡念佛,印光大師主張淨土法門爲佛出世之本懷,致力社會救濟事業,各地僧俗漸次興起結社念佛之風外,在民初四大師中,印光大師及弘一大師都是修持淨土念佛法門,虛雲和尚是禅門成就者。

  政府遷臺後,淨土得在臺延續發展。承接著大陸佛教而發展的臺灣佛教雖然已偏重發揚人間佛教,但仍可見禅法與淨土修持的盛行,以淨土而言,近四十年許多法師、居士都專弘淨土法門頗具顯著成效。有的以儒學爲先,強調敦倫盡分,有的完全以《彌陀經》爲主,強調一心不亂、持名念佛,有的著重《無量壽經》爲主,強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並提倡淨業叁福,有的以教宗般若,有的闡揚唯識思想,有的發揚戒律,但都行在淨土,雖所重不同,但目標皆一致,就是:以念佛爲行門,積聚福慧,清淨叁業,求生淨土。對于念佛法門的倡導功不可沒,也都是教界的一股清流。

  然而若依淨土所依的主要叁經一論所說,如何求生淨土呢?以義理引導行持,以呈顯探討義理之根本思想與行門修持實乃不可偏廢。在現今安定的環境中,淨土法門的弘揚,可再加強淨土義理的深觀及輔行。

  貳、佛學院興辦的曆史背景及使命

  除了寺院及各種修學團體,另一種佛學義解及行持的僧團就是佛學院,佛學院的興辦也有其因緣,在民初時期辦學乃爲了避免被政府征收廟産興學,因此連合各寺院共同辦佛學院以維護寺産並提高學佛青年(僧俗皆有)的佛學素養,民國之後至對日抗戰時期各寺辦佛學院則爲培育僧才爲主,大陸內亂,僧青年紛紛遷臺,叁十七年中坜圓光寺辦了臺灣佛學院則以安住大陸僧青年並講學爲主,雖只半年即結束,然依據文獻所載可知人才濟濟,對日後臺灣佛教的影響還不小。

  今圓光佛學院的前身即是臺灣佛學院,學院規模較大,辦學的理念就是期望透過叢林的出坡作務及生活製度,陶練出能吃苦耐勞、定慧雙修,弘宗演教的僧才,因此佛學院的課程安排是深入義解與法門行持並重的,也未偏重于某一宗派的思想,不過唯識、天臺、禅與淨土是較固定的課程。從整個中國佛教,臺彎佛教的發展而論,雖然有其時代文化背景、環境變遷以及人才盛衰等因素,然從解脫道的立場來看,禅觀與念佛及了解心意識造作的修持法都是長養定慧力,也是最直接處理人心的不安與躁動以及人性欲望及煩惱的問題,尤其若是社會不安、時局動亂、戰亂瀕臨,解脫心將更切,此外因入門的教理及修持法也都不算難,且修持的目標也算明確,就是求生淨土(彌勒或彌陀)或“開悟—明心見性”,所以容易普遍地被用來做爲修心、練心的方法,以得現前當下或未來的離苦得樂。

  依上所敘述的,今在安定的社會環境下,得以依著深入義解與行持並重的這個理念安排課程,以下將介紹佛學院的淨土課程內容及淨土經論的主要思想及省思。

  參、佛學院的淨土課程思想現況

  一、學院修學者的特色──年紀較輕、全心投入、團體生活的淬練

  圓光佛學院的主體有高中部叁班、大學部四班,另有禅修部、律儀班及研究所,于民國七十年創辦,原先爲叁年一招,有初級部及高級部各一班,于七十九年起每年一招。共約有叁百位學生,是個大團體。

  在佛學院學習佛法的同學基本上有叁個特色:

  (一)、年紀較輕:大約都在二十四至叁十五歲間,是屬于較年輕的一輩,對于佛法的渴求熱切,正值人生的黃金歲月,學習意願高、學習的成效也較好。

  (二)、全心投入:出家僧衆爲深入義理,全心投入,在家同學也都是全心放下世俗的事業或學業,而來接受專業的佛法薰陶,在佛學義理及法門修持下一番功夫,只因體驗佛法的殊勝。

  (叁)、接受大團體生活的調練,隨衆作息,去除個人無明習性及壞習慣並養成尊大衆、敬上座的無私性格,培養服務大衆、培德修福的善性,因人事的磨練而練就開闊的心胸,自我的主觀成見及執見容易蕩除,也易體會何以佛法就在行住坐臥及人我應對中。

  二、學院近十年的淨土課程內容分析

  (一)、淨土課程安排的學部、年級及目標爲輔

  學院主要的淨土課程固定地排在高叁、大一及研二,另外有關淨土思想的是高叁的《八宗綱要》,會概略介紹淨土宗,大四的經論導讀研究也有淨土宗的經論探討。課程目標如下:

  高叁:認識西方極樂淨土的殊勝及淨土法門修持的簡易處,發起信心而行持名念佛法。

  大一:了解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及認知大乘淨土精神,首先即是發菩提心,並修諸功德回向。

  大四:研究《釋淨土群疑論》爲主,了解淨土的諸多疑問及解答。確立對淨土的信心。

  研二:全面性探究淨土主要所依的叁經一論及《中國淨土教理史》,掌握淨土法門的緣起、根本精神、念佛叁昧及觀佛叁昧的修持法,不廢世出世間福,了知衆生根、彌陀願,自力配合他力方能成就莊嚴的國土。

  (二)、所用教材及主要思想

  1、高叁的淨土學課程—《彌陀要解》爲主、《安樂集》

  一般以明末藕益大師的《彌陀要解》爲主,強調的思想有以下幾個:“著重信、願、行”、“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則視念佛之多寡”、“以持名念佛爲主”、“叁根普被、利鈍全收”。

  藕益大師倡禅、教、律叁學一源之說,又以此叁學不外于念佛一門,對于念佛有最廣義的解釋;有念他佛,念自佛,念自他佛叁種,于《靈峰宗論.第四》示念佛叁昧說:“念佛叁昧名寶王叁昧,叁昧中之王也。凡偏圓權實之種種叁昧,無不從此叁昧中流出,亦無不還歸此叁昧,門,誠爲至圓頓之要旨,亦爲叁根普利之巧方便也。”

  此外,師以最廣義解釋念佛,唱道一切佛法皆歸結于念佛;其中以阿彌陀經之執持名號爲至簡易,至奇特之法門。此法普被上、中、下叁根,又攝事理,與不可思議之巧方便。在《宗論.第四》持名念佛曆九品淨四土說:

  “欲速脫輪回之苦者,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欲決定生極樂世界者,莫如以信爲前導,以願爲後鞭。若能信決、願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若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

  又主張執持者主要是執持不忘之義,憶持名號暫不忘舍,至一心不亂,爲執持名號之義。其中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而憶持,是理持,不知而憶持名爲事持。

  由上述可知,信願爲淨土之基,行持爲輔,而強調持名念佛有事持、理持,但依根性而持亦得契入。因此課程之余也規定同學念佛、拜佛的日課,所以平日所見,拿念珠念佛、在殿堂禮佛的同學亦不在少數,所謂“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若能于行住坐臥、二六時中提著佛號不放、也可以達到念佛叁昧的。

  福嚴佛學院初級部及慈光禅學院高中部也都是以此教材爲講授內容,可知《彌陀要解》思想極被肯定又適合初學者,然深者亦可見其深。

  另外也曾開過一年道綽所著的《安樂集》,主要內容強調“末法時期,衆生須依稱念佛名方能得救”。將佛陀一代時教分判爲聖道、淨土二門,以淨土門乃相應于末法之鈍根衆生,故提倡念佛法門,勸人以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後世日本將佛教分爲聖道門與淨土門之風氣,即由本書創始。其時代因緣乃因正逢北周武帝排佛事件,當時我國佛教之末法思想非常普遍,佛教之存續問題,已形成一種危機。當時又有叁論宗諸師,以淨土往生之說爲有相之見,注釋攝大乘論之諸家並認爲念佛爲“別時意”,諸多排斥淨土法門,故道綽于此書中亦多有論辯。

  又依據大集經之五個五百年說,主張當時爲第四個五百年,衆生必須依靠稱念佛名方能得救,遂極力提倡念佛法門。

  由《安樂集》可知,持名念佛求生淨土乃因時代背景及末法思想所致。

  2、大一的淨土課程—《無量壽經》爲主…

《圓光佛學院淨土課程現況及省思(性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