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深義(臺灣法藏法師)

  淨土深義

  臺灣法藏法師宣講

  自 序

  

  附[印光大師法語叁則]

  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間家業兒女,決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無論修持久近,乃至臨終始得善友開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聲即命終,亦得往生。——《印光大師文鈔》叁編卷四897頁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失其扼要,而複又生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174頁

  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無論功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若是凡夫,欲仗自力修持其它法門,欲了生死,其難如登天也。——《印光大師文鈔》叁編卷四168頁

  自 序

  淨土法門在近四、五百年的中國佛教中,一直是個流傳廣遠,弘揚普遍的法門,直至民國以來,各宗共弘的盛況依然不減。然而由于近一世紀來的世局不定,已使得近代的佛法義解,呈現著衰微不振的現象。影響所及,淨土法門的弘傳與解說,也一直處在一種順古、通俗乃至頻炒冷飯的情況中而無法改變。固然佛法的正義古今皆同,並無異說或新解可求,但論及弘揚,卻又不得不有“時代因緣”之考量。一味地拾古人牙惠,除了不能契合時代和衆生根機以外,更顯示了這一代僧伽,在住持佛法這件事上的怠惰與失職!

  在資訊快速流通,各類傳承之佛法已普遍而大量地互相交流、影響的今日,淨土教的弘傳,已不能再以孤芳自賞,或自說自話的方式爲之。經雲:“未法衆生,處于五濁。”人們分別心重,信根薄弱,他們看多、聽多,可是卻思想雜亂、生性多疑,難以信入法門而堅固實踐。因此今日佛法之弘揚,若單以突顯自宗或貶抑他宗的方式進行,不但成效不彰,而且也不符合佛教的需要與佛法的精神。今後唯有以更廣大的心量,從比較和吸取他宗的優點當中,將自宗的教說,立基在更廣大的佛法基礎上,而又不失本宗的立場,才是廿一世紀傳揚佛法的通途之道。

  《淨土深義》之講說,正是鑒于長期以來,臺灣淨土教的修學與弘揚,或一味地遵古、應景,而了無時代新義及實修效益;或教義混濫、以偏蓋全,而思想狹隘、排拒他宗;或學者、修者于教義茫然,信行不固等缺失,而思有以改善。謂之“深義”,並非講者有何創發,乃爲有別于一般對白衣啓信爲主的通俗解說,今則以出家衆爲主要對象的淨土法門介紹。講說中,希望透過經證的方式,以提醒淨宗行者(尤其是出家人),如何以大乘正見爲基,而生信、發願、立行、以至不退。如此說理既然稍深,故權且立名如此(淨土深義)。此中,對于攝生叁願之闡發、分析、品位關系之判別、比較,乃至《無量壽經》之會本可否,及真宗學者對中國淨土宗的批判之回應等,皆有論及。今以音帶補充講義重新印刷,將與音帶一同出版之緣,作序述其大要如上,願見者、聞者同沾法喜雲。

  時維

  佛曆二五四0年(1996)季夏

  願心法門 釋法藏

  講述于臺中·大坑

  內容大要

  本講座以僧伽爲對象,以彰顯淨土教法之體、用爲目的,有別于以一般信徒之啓發信心爲主的通俗講演。講中嘗試用經證的方式,來深化對淨土法門的理解,從而體會其不離圓滿大乘,而又超勝通途大乘的深義所在。同時亦借由往生叁願之比較分析,來認識此法門之所以叁根普被,而又圓具妙法的原因。此中更于自、他二力的分別及往生品位的高低,也有精要的提示。對于想再深入淨土法門堂奧的缁素大德,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第一講 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的真實之教

  

  各位比丘、各位比丘尼、各位居士大德:

  大家午安。我們從今天起用幾堂課的時間跟大家共同研究淨土法門。這次講解淨土法門主要是因爲這裏的建覺老尼師最近往生了,促使我們幾位常住出家衆深深感到求生淨土的重要,所以才有這個講座的發起。我們希望這次講解彌陀法門的功德,也能夠回向給建覺老尼師往生極樂,蓮品增上。

  淨土法門跟學人的關系是很悠遠的。我第一次進入佛門到現在的十幾年當中,個人念佛發願求往生的意志很自然的增強,從未有過改變。雖然我素以修歸淨土自勉,但我又感到淨土法門很不容易被大家理解,更不容易讓大家深信和起行,對現代的年輕人和知識分子來說更是如此。這固然是由于衆生愚癡,而一方面也是因爲衆生對諸佛的深悲大願確實難解難思。

  隨著歲月增長,我對佛法的理解漸漸增上,我總覺得對于淨土法門這樣一個萬修萬人去的妙法,它的弘揚還有不夠完善、不夠徹底的地方。甚至于修習淨土法門的人,對它還多少有一些迷惑或不了解。

  這幾年以來,我曾經多次主持過佛七,多次講解過念佛法門,可是我對于自己的曆次講解的深度和廣度一直沒有滿意過。一是因爲沒有適當的聽衆;二是因爲淨土法門確實是難解難思;叁是因爲我個人所學所修有限。因此,我對自己多次講解從未感到抒心暢懷。

  與此同時,我們又常常看到淨土法門在教內也被不少人誤解,被草率地低估、輕視,又被隨意地解釋。面對這些現狀,我心中多少有一種不忍與焦急。我們還看到修習淨土的人對此法門的看法有的是得少爲足;有的是立場過于狹隘,乃至失之偏頗;更多的人在認識上過于浮淺、籠統。這樣下去,即使目前仍然有不少人在修習這個法門,因緣還算深厚,不過真正得到它真實利益的人,無論是解是行,已經漸漸地少了。往後隨著人類知識水准的提高,而淨土法門的弘揚宣說,如果仍停止在目前這樣的態勢上,不能進一步提高、深化,那麼可以想象淨土法門勢將淪爲一種被人看作是所謂沒有知識的法門,就有可能爲人類所輕視乃至舍棄,那是可以預期的。

  因此,我們既憂慮淨土法門沒有被很好地弘揚,又擔心廣大的淨土行者不能得到它的真實利益。所以今天希望各位以殷重心和難遭遇想來領受淨土法門。

  下面我舉一個例子來爲我的擔憂作佐證。這個例子可以說明淨土法門目前在臺灣看起來貌似興盛,實際上已經隱隱約約地種下了衰微的危機。臺中有位很有名望的老居士,他終身弘揚淨土不遺余力,他帶出來的居士乃至後來出家的人不少。這位老居士在八、九十歲晚年時,曾經跟他周圍的人說:“在臺中這幾十年,看到臨終確實有往生瑞相的人不到十人,唉呀!往生實在是不容易。”我們相信他說這話沒有騙人,可是,如果淨土法門要真是這麼難修,那麼末法時代的衆生究竟該依何法而能得救呢?

  古代淨宗祖師永明延壽禅師說:“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這個遺教與上面的例子不是互相矛盾、沖突嗎?而且眼前我們就看到很多人念了一輩子佛,臨終時卻仍然迷糊顛倒,這種事情不也是在佐證那位老居士的話嗎?

  有一些弘揚淨土的法師這樣說:“念佛要一心不亂,持戒嚴謹,平常要多修福報,你才能往生,不然臨終如何如何。”這讓人感到修淨土法門還有好多事情要做。有一些不懂淨土法門的人說:“哪有這樣便宜的事?只要念一句佛號就能往生?誰往生你看到啦?”更爲荒謬的是有一位講經的法師,他帶著幾位比丘去給另一位比丘臨終助念,可是他並不相信助念,助念到一半的時候,據說那位比丘臨終相貌並不好看,那位法師當場跟周圍的比丘說:“你們看,這樣子念佛怎麼能往生?”好!所有那些助念的人都退了心,再也不念佛了。在他的教團裏本來有一些學生念佛,因爲他一再說不要死死的在那裏念佛,弄得那些學生平常就不敢念佛,也不好意思念佛,好像念佛是很愚癡的事。各位,從這些來自出家人的反應可以看出,他們在輕視甚至扭曲念佛法門。

  另一方面,我們還看到念佛法門並沒有在衆生身上帶來應有的堅固的利益。雖然今天臺灣到處有念佛法會,到處有舉辦佛七,可是這些參加者真能堅信他臨終時決定往生嗎?是否還有那種疑惑和擔心害怕?那些修習淨土的人是否真實的修持淨土,還是因爲他沒有找到適當的法門,而把修持淨土法門當作一個暫時的過渡呢?他們是把淨土法門跟一切佛法相對應起來修學,還是僅僅得少爲足,抱著千經萬論我不懂,我只好念佛這樣一種逃避式的心理呢?今天看起來,到處都有淨土法門,這是不是因爲淨土法門真正興盛,爲衆生所好樂學習,還是因爲它宗它派目前缺少弘揚的結果呢?我們不能只看到今天念佛人還不少,大家都這樣念佛,我也就這樣念,于是就認爲淨土法門就算興盛了。

  各位,生死的事情是一場不能重複的考試。聽清楚!生死這件大事是一場不能重複的考試,它只能考一遍,你怎麼能夠把這麼嚴肅、這麼重要的考試,交付給一個你並不很理解的法門去面對呢?如果你不能確定淨土法門這樣的修法絕對能使你往生的話,那你怎麼能輕易、不負責任的將你的生命歲月投入到淨土法門中去呢?你願不願意在你臨命終時什麼都抓不到,連一句彌陀佛號也念不下去,只是在無可奈何的萬分痛苦中驚惶失措地走向死亡呢?

  如果說往生非得要別人助念的話,你願意將解決自己了生死的大事托付給不可知的助念團嗎?你能確定你臨終時,一定有助念團來幫你助念嗎?如果淨土法門非得靠助念的話,那麼彌陀本願願力能夠說是無邊嗎?

  如果你對以上這些問題都搞不清楚,那你到底在修什麼樣的淨土法門?你不過是懈怠,你在把你的生死大事當作兒戲一樣丟給一個未知的法門來搪塞,隨便塞住你那生命的空間!你說你是淨土宗的行人,事實上你只是一個自我搪塞的人,因爲你對自己修的法門都不清楚!

  還有一種人的說法是:“淨土法門太好太好了,因爲修其它宗派不能成就,我只能修淨土法門,才能夠成就。”我以前對居士們也常常這樣說,可是現在要告訴各位,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爲並不是修其它法門…

《淨土深義(臺灣法藏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十種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