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麼擔心害怕,以至于沒有信心。即使你無法念到一心不亂,仍然可以臨終靠助念或者依十八願得到利益,仍然可以往生。因爲你大喜充遍身,已經不存在一心亂不亂的問題了。這就是我們修持淨土法門,對正助二行徹底的廣面的了解。
我順便說明,以這種認識把叁願作適當的分配,往生極樂的人是怎樣分別其階位的?
十九願所攝往生的人是上品上生直到上品下生這叁品,都是上品往生,而且大部分在上品上生。以他證悟的高低,以菩提心成就的高低來分上品的上生、中生、下生叁類。他們絕對不會生到中品去。基本上大乘出家人發了菩提心的都是這樣修證的。
二十願所攝往生的人最高是上品中生,一直到中品下生。爲什麼沒有下品生呢?因爲他們都是修諸功德、相信因果的,不會作衆惡業,多造惡法,更不會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所以不會有下品生的人。但是如果有懷疑心一類的人,會生到疑城胎宮裏去。在家居士一般修二十願可以得中品生。如果他們有人發菩提心,願意好好修證菩提心,證得少分“一心叁觀”,就可以提升到上品。
十八願所攝是從上品下生一直到下品下生,他們沒有胎生,因爲是一心仰信,沒有懷疑。可是爲什麼他們有下品生呢?因爲他們中間有人作衆惡業,多造惡法,或者毀犯戒律,甚至造五逆十惡。
階位的分布隨著願心所攝和修法的不同,這樣分類。
至于內證怎樣呢?事實上只有上品生才有內證問題,中、下品生沒有內證問題。因爲中、下品的修行跟證得佛法多少無關。就是依彌陀本願意接引你而已。但是上品生的人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一定有關于對佛法的證悟、體解的問題。日本真宗對此從來不提,而是強調仰信彌陀、信心堅固是由于你有智慧。不過十八願沒有講要發菩提心,所以智慧上是有差異的。
例如一般老阿婆對叁寶非常恭敬,師父講什麼,她都聽,一念信心,可是她有證悟嗎?所以有證悟一定有信心,但是不能反推,有信心不一定就有證悟。固然一念信心信到底也是一種智慧,不過它不屬于證悟的智慧。雖然一定要體解佛的深悲大願才會信得真,但是這跟證悟無關。所以十八願只要你一直去思維、體解,不需要開悟。
作一個簡單的結論,我們體會到淨土法門有攝生叁願,依叁願去修,各有不同的相貌和不同本與末。你們怎樣修?你們自己要做定奪。我的建議是“行”不妨按照中國傳統的修法去做,但是要多思維彌陀本願,彌陀佛沒有任何附加條件,要接引我們往生,平時要努力培養這種決然的信心。
你們在靜坐念佛或拜佛時,怎樣用心呢?一方面求忏悔,一方面欣求極樂,一方面要了知和厭離娑婆的苦,這樣去一心念佛,當下就能體會一句彌陀六字的洪名橫赅大乘佛法的智慧、慈悲與徹底方便。這樣的體會就是大乘心。這一念大乘心跟淨土法門貼切在一塊,這就是帶理念佛。同時又不舍一心無二心的事念佛,這樣理事和合的念佛,又體會到淨土法門是大乘了義的真實之教,有不可思議的方便,我只要一念仰信,乃至十念都能往生,樹立起強固的信心,這就回到十八願,那就有點叁願齊修的意思。
這樣一念心念佛時,既觀實相,又起實修,又仰信彌陀本願,就慢慢給自己一個決定:我弟子某某願求往生,相信彌陀佛決定讓弟子往生,求佛加持弟子,業障消除,智慧開顯,領受佛的深悲大恩。然後歡喜充遍,不生疑惑,這樣體會、思維叁、五分鍾後,就忘記這些,專心持名念佛。專心念,專心聽。
因爲你經過這樣體會之後,思想上就沒有挂礙、擔憂、害怕、懷疑。什麼妄想不妄想,根本不重要。沒妄想最好,有妄想也無所謂,不去管它,就記得圓念六字洪名這件事,圓念阿彌陀佛的智慧、慈悲與徹底方便。我個人就是這樣子修的。
第五講 淨土法門的實修與檢非
這一講要離開理論進一步討論實修的總問題,上一講講了很多有關正、助行的事情,但那是就理論上來說的。在真正實修當中,會有種種雜音、種種說法來影響我們。有一些說法並不是淨土法門所要求的,它會增加修持的難度,或是會幹擾實修。譬如說該深修的地方你修淺了,該用心的地方你沒有用心。或者不該用心和不大可能得到成就的地方你卻在那裏努力。所以我們要講淨土法門的實修與檢非。我們一定要了解,單就往生而說,哪一些該修?哪一些該深修?哪一些不該修?哪一些不大可能得成就?哪一些並不是重要的部分?這些問題應該分辨清楚,這就需要檢非。
下面講有關念佛的事情,也就是淨土法門的實修問題。
念佛這件事的理論可深可淺。最淺的道理就你對老阿婆說:“阿彌陀佛對我們最最慈悲,不管是誰只要你相信、願意,念十聲佛號,就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現在跟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只要幾分鍾,就算教她念佛了。如果往深裏講,就象我這次准備了四個講次八個小時作理論上的表述。要你們出家人對淨土理論有個基本的建立,然後再聽怎樣念佛的問題,就會容易深入了解。
怎樣念佛?從淨宗第九代祖師藕益大師開始,就有一個有名的念佛分判,有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以及持名念佛這四種念佛方法。往後的祖師大德都提倡持名念佛,淨土行者也一向修持名念佛,這是什麼道理?該怎樣持名?這是第一個問題。問題之二是大家都在持名念佛,爲什麼有那麼多人要麼念不出所以然,要麼念的退心,要麼念的沒有往生,這樣的持名念佛有沒有問題?這不能打糊塗仗。問題之叁是《阿彌陀經》講要念到一心不亂,可是十八願裏頭沒講念佛要念得很多,攝生叁願都沒有講一心不亂。有人強調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說法能不能相信?舉凡這些問題都要我們認真去思考。
我先說明,十八願講的“乃至十念”,是否就是《觀經》裏的臨終十念?有人說有些人就等著臨終十念。注意!《觀經》裏說臨終十念是下品往生的事。十八願裏的“乃至十念”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後的十念,這兩者不是一回事。印光大師也十分明確的這樣說過。十八願裏的“乃至十念”是泛指一切時,你至心信樂,那麼你十念乃至一念都能往生。那種至心信樂的心態是在平時就應准備好的,這和臨終十念不同,不要搞錯了。
你不能這樣想:既然十八願說“乃至十念”,《觀經》裏的下品生也說十念,好!我就爲非作歹,等臨終時再十念求往生好了。這就錯了。《觀經》裏的臨終十念是指有一種人因緣很差,一輩子沒有聽聞佛法,沒有學佛,平時造惡業,臨終時惡障、地獄相現前,他恐怖害怕,一念忏悔求救,于是善知識現前,給他說法,教他念佛,這樣具足十念,就能下品下生。因爲這在十八願所攝之中。
十八願是泛指一切時,當然也包括臨終時,但十八願不是專指臨終時。臨終時是指在下品下生的特殊情況下,也能往生,特顯它的方便。我們已經聽聞到佛法,有了學佛的因緣,所以不能等待臨終十念,而是平常就應修,讓自己至心信樂,求生極樂,永不退轉。這種修法要不要念佛呢?可以持名念佛,也可以修觀想念佛,甚至更深一點的實相念佛。
什麼叫實相念佛?就是體會中道了義的道理,體會大乘的真實義,也就是體會佛法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這叫實相念佛,也叫開悟。如果你能開悟,你念念都在佛法上,就象禅宗講的與釋迦老子一鼻孔出氣,也就是你的所念所想跟釋迦佛一樣,這就是實相念佛。
可是你如果修不來實相念佛,你還可以修觀想念佛。觀想念佛不是持名念佛,可是也是念佛。怎麼修呢?要觀想彌陀佛的本願攝受,我的一切修行都在莊嚴極樂世界,我仰信十八願,我好樂十八願,堅固不移。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成就之時,他的十八願當然也一起成就。只要我真正的大喜充遍,我就能往生,我就得救了。你大喜充遍的結果,就爲十八願攝受,佛就會來接引,這是觀想。
如果你不了解佛陀的修行,不了解佛陀的無上的智慧、無盡的慈悲與無限的方便,你怎麼會相信佛陀的本願呢?就象你跟人家做生意,別人給你一張幾百萬元的支票,如果你不了解對方的資産、經營、信用,你就不敢接受他這張支票。這種了解就是觀想。這種觀想需要一些智慧,就象我上一講講的需要經常聞思與體解彌陀本願,需要經常培育熏陶,這就叫觀想念佛。
所以日本真宗不強調整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你也不能說他們錯,因爲他們經常是觀想念佛,不過他們不把這個叫觀想。
反過來,臺灣有一些修學真宗的,他們這樣嘲笑念佛的:“你們只知道傻呼呼的念阿彌陀佛,你們都不知道彌陀佛的十八願,你們這麼傻呼呼的念,還不敢相信能往生。”他們這樣說也就低估了持名念佛。十八願沒有說不能持名念佛,他們是不了解持名念佛。
藕益大師說過這麼一句話:應該了解你這一念能念佛的心不假造作,當下清淨。而你所念的佛是萬德莊嚴,能念、所念清淨莊嚴。能念、所念相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持名念佛表面上看,既不是實相,也不是觀想,也不是觀像。然而你如果念得好,即是實相,也是觀想,也是觀像。
所以臺灣修淨土真宗十八願的人,他嘲笑別人持名念佛,是過度的執己非他,是不正確的。我的看法是十八願修法的確沒強調持名念佛,而是強調理解、承受彌陀本願,領納在心,然後相信彌陀佛能夠接引你。你能生起這樣的好樂之心沒錯,可是如果你一下子想不起來,或者你沒有能耐去想呢?那沒有關系,你可以持名念佛呀!在持名念佛當中,慢慢心裏清淨之後,你就會與佛的功德冥合,佛的萬德莊嚴就能夠洗滌你的心,熏陶你的心。熏久了你自然會心開意解,你就能相信彌陀佛的願力了。
因爲你聽了這次講課,在你心中已經種下了十八願的因緣種子,如果你不能領受,是由于你的業障、習氣,還有你的我執種種。那麼你念佛時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嘛!這是元代中峰明本國師…
《淨土深義(臺灣法藏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