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么担心害怕,以至于没有信心。即使你无法念到一心不乱,仍然可以临终靠助念或者依十八愿得到利益,仍然可以往生。因为你大喜充遍身,已经不存在一心乱不乱的问题了。这就是我们修持净土法门,对正助二行彻底的广面的了解。
我顺便说明,以这种认识把三愿作适当的分配,往生极乐的人是怎样分别其阶位的?
十九愿所摄往生的人是上品上生直到上品下生这三品,都是上品往生,而且大部分在上品上生。以他证悟的高低,以菩提心成就的高低来分上品的上生、中生、下生三类。他们绝对不会生到中品去。基本上大乘出家人发了菩提心的都是这样修证的。
二十愿所摄往生的人最高是上品中生,一直到中品下生。为什么没有下品生呢?因为他们都是修诸功德、相信因果的,不会作众恶业,多造恶法,更不会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所以不会有下品生的人。但是如果有怀疑心一类的人,会生到疑城胎宫里去。在家居士一般修二十愿可以得中品生。如果他们有人发菩提心,愿意好好修证菩提心,证得少分“一心三观”,就可以提升到上品。
十八愿所摄是从上品下生一直到下品下生,他们没有胎生,因为是一心仰信,没有怀疑。可是为什么他们有下品生呢?因为他们中间有人作众恶业,多造恶法,或者毁犯戒律,甚至造五逆十恶。
阶位的分布随着愿心所摄和修法的不同,这样分类。
至于内证怎样呢?事实上只有上品生才有内证问题,中、下品生没有内证问题。因为中、下品的修行跟证得佛法多少无关。就是依弥陀本愿意接引你而已。但是上品生的人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一定有关于对佛法的证悟、体解的问题。日本真宗对此从来不提,而是强调仰信弥陀、信心坚固是由于你有智慧。不过十八愿没有讲要发菩提心,所以智慧上是有差异的。
例如一般老阿婆对三宝非常恭敬,师父讲什么,她都听,一念信心,可是她有证悟吗?所以有证悟一定有信心,但是不能反推,有信心不一定就有证悟。固然一念信心信到底也是一种智慧,不过它不属于证悟的智慧。虽然一定要体解佛的深悲大愿才会信得真,但是这跟证悟无关。所以十八愿只要你一直去思维、体解,不需要开悟。
作一个简单的结论,我们体会到净土法门有摄生三愿,依三愿去修,各有不同的相貌和不同本与末。你们怎样修?你们自己要做定夺。我的建议是“行”不妨按照中国传统的修法去做,但是要多思维弥陀本愿,弥陀佛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要接引我们往生,平时要努力培养这种决然的信心。
你们在静坐念佛或拜佛时,怎样用心呢?一方面求忏悔,一方面欣求极乐,一方面要了知和厌离娑婆的苦,这样去一心念佛,当下就能体会一句弥陀六字的洪名横赅大乘佛法的智慧、慈悲与彻底方便。这样的体会就是大乘心。这一念大乘心跟净土法门贴切在一块,这就是带理念佛。同时又不舍一心无二心的事念佛,这样理事和合的念佛,又体会到净土法门是大乘了义的真实之教,有不可思议的方便,我只要一念仰信,乃至十念都能往生,树立起强固的信心,这就回到十八愿,那就有点三愿齐修的意思。
这样一念心念佛时,既观实相,又起实修,又仰信弥陀本愿,就慢慢给自己一个决定:我弟子某某愿求往生,相信弥陀佛决定让弟子往生,求佛加持弟子,业障消除,智慧开显,领受佛的深悲大恩。然后欢喜充遍,不生疑惑,这样体会、思维三、五分钟后,就忘记这些,专心持名念佛。专心念,专心听。
因为你经过这样体会之后,思想上就没有挂碍、担忧、害怕、怀疑。什么妄想不妄想,根本不重要。没妄想最好,有妄想也无所谓,不去管它,就记得圆念六字洪名这件事,圆念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与彻底方便。我个人就是这样子修的。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这一讲要离开理论进一步讨论实修的总问题,上一讲讲了很多有关正、助行的事情,但那是就理论上来说的。在真正实修当中,会有种种杂音、种种说法来影响我们。有一些说法并不是净土法门所要求的,它会增加修持的难度,或是会干扰实修。譬如说该深修的地方你修浅了,该用心的地方你没有用心。或者不该用心和不大可能得到成就的地方你却在那里努力。所以我们要讲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我们一定要了解,单就往生而说,哪一些该修?哪一些该深修?哪一些不该修?哪一些不大可能得成就?哪一些并不是重要的部分?这些问题应该分辨清楚,这就需要检非。
下面讲有关念佛的事情,也就是净土法门的实修问题。
念佛这件事的理论可深可浅。最浅的道理就你对老阿婆说:“阿弥陀佛对我们最最慈悲,不管是谁只要你相信、愿意,念十声佛号,就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现在跟我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只要几分钟,就算教她念佛了。如果往深里讲,就象我这次准备了四个讲次八个小时作理论上的表述。要你们出家人对净土理论有个基本的建立,然后再听怎样念佛的问题,就会容易深入了解。
怎样念佛?从净宗第九代祖师藕益大师开始,就有一个有名的念佛分判,有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以及持名念佛这四种念佛方法。往后的祖师大德都提倡持名念佛,净土行者也一向修持名念佛,这是什么道理?该怎样持名?这是第一个问题。问题之二是大家都在持名念佛,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么念不出所以然,要么念的退心,要么念的没有往生,这样的持名念佛有没有问题?这不能打糊涂仗。问题之三是《阿弥陀经》讲要念到一心不乱,可是十八愿里头没讲念佛要念得很多,摄生三愿都没有讲一心不乱。有人强调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说法能不能相信?举凡这些问题都要我们认真去思考。
我先说明,十八愿讲的“乃至十念”,是否就是《观经》里的临终十念?有人说有些人就等着临终十念。注意!《观经》里说临终十念是下品往生的事。十八愿里的“乃至十念”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后的十念,这两者不是一回事。印光大师也十分明确的这样说过。十八愿里的“乃至十念”是泛指一切时,你至心信乐,那么你十念乃至一念都能往生。那种至心信乐的心态是在平时就应准备好的,这和临终十念不同,不要搞错了。
你不能这样想:既然十八愿说“乃至十念”,《观经》里的下品生也说十念,好!我就为非作歹,等临终时再十念求往生好了。这就错了。《观经》里的临终十念是指有一种人因缘很差,一辈子没有听闻佛法,没有学佛,平时造恶业,临终时恶障、地狱相现前,他恐怖害怕,一念忏悔求救,于是善知识现前,给他说法,教他念佛,这样具足十念,就能下品下生。因为这在十八愿所摄之中。
十八愿是泛指一切时,当然也包括临终时,但十八愿不是专指临终时。临终时是指在下品下生的特殊情况下,也能往生,特显它的方便。我们已经听闻到佛法,有了学佛的因缘,所以不能等待临终十念,而是平常就应修,让自己至心信乐,求生极乐,永不退转。这种修法要不要念佛呢?可以持名念佛,也可以修观想念佛,甚至更深一点的实相念佛。
什么叫实相念佛?就是体会中道了义的道理,体会大乘的真实义,也就是体会佛法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这叫实相念佛,也叫开悟。如果你能开悟,你念念都在佛法上,就象禅宗讲的与释迦老子一鼻孔出气,也就是你的所念所想跟释迦佛一样,这就是实相念佛。
可是你如果修不来实相念佛,你还可以修观想念佛。观想念佛不是持名念佛,可是也是念佛。怎么修呢?要观想弥陀佛的本愿摄受,我的一切修行都在庄严极乐世界,我仰信十八愿,我好乐十八愿,坚固不移。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成就之时,他的十八愿当然也一起成就。只要我真正的大喜充遍,我就能往生,我就得救了。你大喜充遍的结果,就为十八愿摄受,佛就会来接引,这是观想。
如果你不了解佛陀的修行,不了解佛陀的无上的智慧、无尽的慈悲与无限的方便,你怎么会相信佛陀的本愿呢?就象你跟人家做生意,别人给你一张几百万元的支票,如果你不了解对方的资产、经营、信用,你就不敢接受他这张支票。这种了解就是观想。这种观想需要一些智慧,就象我上一讲讲的需要经常闻思与体解弥陀本愿,需要经常培育熏陶,这就叫观想念佛。
所以日本真宗不强调整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念,你也不能说他们错,因为他们经常是观想念佛,不过他们不把这个叫观想。
反过来,台湾有一些修学真宗的,他们这样嘲笑念佛的:“你们只知道傻呼呼的念阿弥陀佛,你们都不知道弥陀佛的十八愿,你们这么傻呼呼的念,还不敢相信能往生。”他们这样说也就低估了持名念佛。十八愿没有说不能持名念佛,他们是不了解持名念佛。
藕益大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应该了解你这一念能念佛的心不假造作,当下清净。而你所念的佛是万德庄严,能念、所念清净庄严。能念、所念相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持名念佛表面上看,既不是实相,也不是观想,也不是观像。然而你如果念得好,即是实相,也是观想,也是观像。
所以台湾修净土真宗十八愿的人,他嘲笑别人持名念佛,是过度的执己非他,是不正确的。我的看法是十八愿修法的确没强调持名念佛,而是强调理解、承受弥陀本愿,领纳在心,然后相信弥陀佛能够接引你。你能生起这样的好乐之心没错,可是如果你一下子想不起来,或者你没有能耐去想呢?那没有关系,你可以持名念佛呀!在持名念佛当中,慢慢心里清净之后,你就会与佛的功德冥合,佛的万德庄严就能够洗涤你的心,熏陶你的心。熏久了你自然会心开意解,你就能相信弥陀佛的愿力了。
因为你听了这次讲课,在你心中已经种下了十八愿的因缘种子,如果你不能领受,是由于你的业障、习气,还有你的我执种种。那么你念佛时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嘛!这是元代中峰明本国师…
《净土深义(台湾法藏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