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自己要努力,求得彌陀本願的感應,你修得越努力,彌陀佛感應就越快、越直接。最好你平常多多努力,做到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就能保證彌陀的感應確實。這就是自力與他力相感,也就是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的觀念。不過你念佛功夫再深,也需要彌陀本願相感,需要彌陀接引,才能往生。如果沒有彌陀本願,即使你念佛得到一心不亂,那也只不過是“得定”而已,仍然不能往生,這是他力。另一方面,你自己不努力,臨終時沒有強烈的信願,就很難和彌陀本願相感,所以要有自力。根據《觀無量壽經》所說,要修淨業叁福,要持戒,要發菩提心,這些都是自力。你能這樣修,就具足了往生淨土的資糧,加上彌陀佛的願力感應,你就能上路了。這好像是彌陀佛開飛機過來接你,但飛機票要你自己買。這和西藏的自力修法就不同,他們是自己造飛機,自己開飛機過去。
第叁種修法是徹底的他力,就是說彌陀佛已經把飛機准備好了,就停在機場上,飛機票就放在飛機門口,只要我相信彌陀佛這樣的安排,只要自己走過去,就可以拿票上飛機,這是徹底的他力。不過這裏有一個前提,就是行者必須堅定相信彌陀本願的安排,相信飛機門口有票,特別是行者必須有意願上飛機。行者必須確定我臨終時哪兒也不去,就是只去極樂世界!我堅信彌陀佛決不騙我,他的飛機早已准備好了,機票就在門口放著,只等我命終時去拿票,除了堅固那“想要去”的心以外,其它什麼都不用准備了。所以,平日修持就要把信願堅固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在平常生活中熏修、堅固那“想要去”的心。這就是徹底的他力的修法。中國淨土宗基本上都認同淨土法門有這樣叁種修法。
中國的祖師象善導大師、印光大師,他們比較強調他力的多。可是因爲印光大師在中國近期出世,當然不能光強調他力,而是要說一下像“敦倫盡份,閑邪存誠”之類的話,教育信衆平常要好好做人,其實印光大師是比較主張他力的。最早在中國主張他力修法的是昙鸾、道綽以及善導等幾位大師。在東晉時代的慧遠大師,他主修《十六觀經》,是自力的修法。在唐宋之後,中國由其它宗派轉修淨土法門的祖師大德,最有代表性的是永明延壽禅師等,他們比較具有自力與他力相感的觀念,所以中國的淨土法門是叁種修法都有,而以自他二力和合爲主。
日本的淨土宗也分兩類。一種是中國的傳統修法,自力、他力和合,或偶爾強調自力,或偶爾強調他力。日本還有一種很奇特的宗派就是日本真宗,他們是完全徹底的他力,有時強調起來,與他宗他派有著水火不容之勢。他們批評、呵斥中國傳統的淨土法門,對中國的淨宗多少有某些傷害。他們認爲中國的淨土法門過于強調自、他二力的結合,這不是彌陀本願,彌陀本願是徹底的他力。也就是以上說過的:“只要相信彌陀佛已經爲我們准備好了飛機票,只要你相信,一腳走過去,就可以搭上飛機去極樂世界。”中國淨土宗雖說叁種修法都有,但是在中國傳統的中庸思想的影響下,比較傾向于自力和他力融合的修法。
如果我們了解了這叁種修法,我們今後怎麼修呢?我個人采取的立場是這樣的,徹底的他力並沒有錯,中國的祖師早就相信有徹底的他力,印光大師也是推崇徹底他力的,但是他沒有把話講得那麼死,中國人的性格就是如此。中國人在中國文化環境的熏陶下,總是強調自己應該作適當努力的人生觀。因此,中國淨宗曆代祖師不會像具有“天皇崇拜”思想的日本人那樣去刻意強調徹底他力。即使他們看到彌陀本願的徹底他力,也不會把自力放棄不說。總是要求淨宗行者自己要做適當的努力。當然,彌陀本願最妙、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正是在于徹底的他力。淨土法門之所以難解難思,《彌陀經》上說它是難信之法,乃是諸佛不請自說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徹底的他力救度之法。
那麼,爲什麼會有自力的修持法門呢?我們又該怎樣解釋?那是因爲有一類根機的衆生,他們無法相信他力,也無法相信自他二力,只相信自己的努力。但是彌陀佛仍然對他們慈念不舍,希望他們也能往生,當然就會有自力的修學方式以應這類衆生的機。淨土法門爲了接引叁種不同根機的衆生,盡度極樂世界,所以就有自力、他力及自他二力和合這叁種不同的修法。
以上我們約略地介紹了淨土法門的叁種修法,下面要說我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我今後要弘揚淨土法門,對人講解彌陀本願,首先應該告訴大家,要理解彌陀本願的攝受衆生不舍的大悲願力,要徹底仰承、投歸彌陀本願的攝受。以他力的攝化爲基礎,在一切善惡法上,統統導歸到“彌陀攝我不舍”這個認識和信心上來,從而對于“臨終往生”不再存在恐懼或不確定感,再也不要擔心自己有沒有好好修行,犯戒了沒有,或者念佛是不是達到一心不亂。因爲彌陀本願的最特異的本質是徹底的他力,是彌陀佛攝受、接引你往生,你能往生不是你自己的力量,而是彌陀本願的願力成就的。
以上淨土法門叁種不同的修法事實上都不能離開大乘佛法不可思議的理體。《無量壽經》序分中有這樣一段話:“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這段經文的前面四句,其實就是《法華經·方便品》上所說的:“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欲令衆生開佛知見。欲以佛之知見,示衆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衆生故。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以上這兩部經說的兩段經文的意思本質上完全一樣。諸位,有人說過:“《華嚴經》是大本的《彌陀經》,《彌陀經》是小本的《華嚴經》。”這是就相上說的。但如果從“理體”和“本願”上說,《法華經》才是真正的大本《彌陀經》。如果有人問:“彌陀佛爲什麼有這個願?”那麼你只要懂得《法華經》上諸佛出世的本願,你就會深信彌陀的宏誓大願真實不虛。
《無量壽經》序分裏接著說到十方諸佛怎樣修行證悟,他們在十方說法,在十方示現成佛,在十方建立道場,在十方度化衆生。這也和《法華經·序品》裏所說彌勒菩薩看到釋迦佛在東方大放光明中,許多菩薩在那裏修菩提道的意思一樣,所以《法華經》就是另一種版本的《無量壽經》。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爲什麼佛會矜哀叁界?因爲佛有無窮無盡的大悲。什麼是無窮無盡的大悲,就是不但對地獄衆生他要大悲、而且對等覺菩薩他也一樣要大悲。所以淨土法門是從地獄道一直到等覺菩薩都同樣攝受,這才叫無盡大悲。
“矜哀叁界”又是什麼道理呢?因爲等覺菩薩雖然也是無盡大悲所攝,但是他們能夠自己修行,不是彌陀本願攝受的主要對象。可是叁界中的衆生煩惱無盡、痛苦無量、求離無期、求出無門,更是佛矜哀的對象,所以是矜哀叁界。從理上說,大悲應該是無盡的,矜哀的應該是九界。可是叁界衆生特別的痛苦,有叁惡道輪回之苦,永無止息。矜哀的重心應該在叁界。那該怎麼辦呢?于是如來要“出興于世”,這就和《法華經》上講的“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一樣了。什麼是“一大事因緣”呢?就是讓衆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畢竟圓成佛道。這也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光闡道教”。這樣一看,兩部經不是都在講同一件事情嗎?所以懂得《法華經》,就會懂得彌陀本願,就會懂得釋迦佛的本願,同時,你也會發現這與十方諸佛的本願都是無二無別的。
經文接著說:“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可見佛陀出興于世,光闡道教,不是僅僅爲了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只是一種手段,他的目的是爲了要拯濟群萌,要給衆生惠以真實之利,救度衆生出離一切苦海。爲了實現這樣的目的,那就必須讓衆生真正得到究竟、真實的利益。也唯有這樣,諸佛的無盡大悲才能夠徹底圓滿。然而怎樣才能給衆生惠以真實之利呢,這正是這部《無量壽經》所要宣說的,換句話說,這部《無量壽經》正是諸佛以無盡大悲爲了給衆生以真實之利而宣講的一部經。說到真實的利益,各位可能還記得《法華經》上講的“開權顯實”,這部《無量壽經》所開演的就是“實”。所以印光大師說淨土法門是“至圓、至頓”之法,就是這個道理。表面上看,持名念佛似乎是權教,是方便教,然而站在圓、頓的立場上看,權就是實,實不離權。如果有人說淨土法門是方便之教。其實他是不懂得淨土法門的內在深義和諸佛的深悲大願。
諸佛出興于世,光闡道教,講說佛法,無非是爲了要達到“拯濟群萌”的目的。唯有這樣,才能圓滿諸佛的無盡大悲。可是怎麼去“拯濟群萌”呢?只有一件事才能辦到,就是“惠以真實之利”。如果不是真實之利,那就不能真正的“拯濟群萌”。那麼佛法中有沒有不是真正的真實之利呢?有!像《法華經》上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雖說聲聞法,方便作接引。”所以聲聞法是爲了方便接引而設,它只是化城,不是真實之利的終極所在。而佛法的真實之利,必須讓你能夠直接達到究竟寶所。而淨土法門是但得往生,當生成辦,永不退轉,這正是唯一佛乘真實之利。由于它是易行、易至的成佛之法,所以它正是大乘佛法的徹底大用。而一切大乘佛法正是淨土法門的本體。如果你能夠了解、信受了大乘佛法的體跟用,那麼諸佛要惠以衆生的真實之利就能被你完全受用。這樣諸佛的真實之利才算真正的惠施于衆生,諸佛的“拯濟群萌”的大願也就圓滿實現,諸佛的無盡大悲就得以安藉了。
因此,我們可以更直接的說:“淨土法門就是諸佛徹底真實之利的所在!”因爲它徹顯了諸佛的無盡大悲、大願、大力與大用。這也就是印光大師說的十方諸佛沒有淨土法門,下無以度盡一切衆生的道理。如果你能夠體會這些道理,你怎麼會隨便地輕視淨土法門呢?經文接下去又說:“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花,時時乃出。”這幾句經文是說諸佛說的真實之利是你無量億劫當中難值難見…
《淨土深義(臺灣法藏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