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自己要努力,求得弥陀本愿的感应,你修得越努力,弥陀佛感应就越快、越直接。最好你平常多多努力,做到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就能保证弥陀的感应确实。这就是自力与他力相感,也就是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的观念。不过你念佛功夫再深,也需要弥陀本愿相感,需要弥陀接引,才能往生。如果没有弥陀本愿,即使你念佛得到一心不乱,那也只不过是“得定”而已,仍然不能往生,这是他力。另一方面,你自己不努力,临终时没有强烈的信愿,就很难和弥陀本愿相感,所以要有自力。根据《观无量寿经》所说,要修净业三福,要持戒,要发菩提心,这些都是自力。你能这样修,就具足了往生净土的资粮,加上弥陀佛的愿力感应,你就能上路了。这好像是弥陀佛开飞机过来接你,但飞机票要你自己买。这和西藏的自力修法就不同,他们是自己造飞机,自己开飞机过去。
第三种修法是彻底的他力,就是说弥陀佛已经把飞机准备好了,就停在机场上,飞机票就放在飞机门口,只要我相信弥陀佛这样的安排,只要自己走过去,就可以拿票上飞机,这是彻底的他力。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行者必须坚定相信弥陀本愿的安排,相信飞机门口有票,特别是行者必须有意愿上飞机。行者必须确定我临终时哪儿也不去,就是只去极乐世界!我坚信弥陀佛决不骗我,他的飞机早已准备好了,机票就在门口放着,只等我命终时去拿票,除了坚固那“想要去”的心以外,其它什么都不用准备了。所以,平日修持就要把信愿坚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在平常生活中熏修、坚固那“想要去”的心。这就是彻底的他力的修法。中国净土宗基本上都认同净土法门有这样三种修法。
中国的祖师象善导大师、印光大师,他们比较强调他力的多。可是因为印光大师在中国近期出世,当然不能光强调他力,而是要说一下像“敦伦尽份,闲邪存诚”之类的话,教育信众平常要好好做人,其实印光大师是比较主张他力的。最早在中国主张他力修法的是昙鸾、道绰以及善导等几位大师。在东晋时代的慧远大师,他主修《十六观经》,是自力的修法。在唐宋之后,中国由其它宗派转修净土法门的祖师大德,最有代表性的是永明延寿禅师等,他们比较具有自力与他力相感的观念,所以中国的净土法门是三种修法都有,而以自他二力和合为主。
日本的净土宗也分两类。一种是中国的传统修法,自力、他力和合,或偶尔强调自力,或偶尔强调他力。日本还有一种很奇特的宗派就是日本真宗,他们是完全彻底的他力,有时强调起来,与他宗他派有着水火不容之势。他们批评、呵斥中国传统的净土法门,对中国的净宗多少有某些伤害。他们认为中国的净土法门过于强调自、他二力的结合,这不是弥陀本愿,弥陀本愿是彻底的他力。也就是以上说过的:“只要相信弥陀佛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飞机票,只要你相信,一脚走过去,就可以搭上飞机去极乐世界。”中国净土宗虽说三种修法都有,但是在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的影响下,比较倾向于自力和他力融合的修法。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三种修法,我们今后怎么修呢?我个人采取的立场是这样的,彻底的他力并没有错,中国的祖师早就相信有彻底的他力,印光大师也是推崇彻底他力的,但是他没有把话讲得那么死,中国人的性格就是如此。中国人在中国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总是强调自己应该作适当努力的人生观。因此,中国净宗历代祖师不会像具有“天皇崇拜”思想的日本人那样去刻意强调彻底他力。即使他们看到弥陀本愿的彻底他力,也不会把自力放弃不说。总是要求净宗行者自己要做适当的努力。当然,弥陀本愿最妙、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正是在于彻底的他力。净土法门之所以难解难思,《弥陀经》上说它是难信之法,乃是诸佛不请自说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彻底的他力救度之法。
那么,为什么会有自力的修持法门呢?我们又该怎样解释?那是因为有一类根机的众生,他们无法相信他力,也无法相信自他二力,只相信自己的努力。但是弥陀佛仍然对他们慈念不舍,希望他们也能往生,当然就会有自力的修学方式以应这类众生的机。净土法门为了接引三种不同根机的众生,尽度极乐世界,所以就有自力、他力及自他二力和合这三种不同的修法。
以上我们约略地介绍了净土法门的三种修法,下面要说我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我今后要弘扬净土法门,对人讲解弥陀本愿,首先应该告诉大家,要理解弥陀本愿的摄受众生不舍的大悲愿力,要彻底仰承、投归弥陀本愿的摄受。以他力的摄化为基础,在一切善恶法上,统统导归到“弥陀摄我不舍”这个认识和信心上来,从而对于“临终往生”不再存在恐惧或不确定感,再也不要担心自己有没有好好修行,犯戒了没有,或者念佛是不是达到一心不乱。因为弥陀本愿的最特异的本质是彻底的他力,是弥陀佛摄受、接引你往生,你能往生不是你自己的力量,而是弥陀本愿的愿力成就的。
以上净土法门三种不同的修法事实上都不能离开大乘佛法不可思议的理体。《无量寿经》序分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段经文的前面四句,其实就是《法华经·方便品》上所说的:“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以上这两部经说的两段经文的意思本质上完全一样。诸位,有人说过:“《华严经》是大本的《弥陀经》,《弥陀经》是小本的《华严经》。”这是就相上说的。但如果从“理体”和“本愿”上说,《法华经》才是真正的大本《弥陀经》。如果有人问:“弥陀佛为什么有这个愿?”那么你只要懂得《法华经》上诸佛出世的本愿,你就会深信弥陀的宏誓大愿真实不虚。
《无量寿经》序分里接着说到十方诸佛怎样修行证悟,他们在十方说法,在十方示现成佛,在十方建立道场,在十方度化众生。这也和《法华经·序品》里所说弥勒菩萨看到释迦佛在东方大放光明中,许多菩萨在那里修菩提道的意思一样,所以《法华经》就是另一种版本的《无量寿经》。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为什么佛会矜哀三界?因为佛有无穷无尽的大悲。什么是无穷无尽的大悲,就是不但对地狱众生他要大悲、而且对等觉菩萨他也一样要大悲。所以净土法门是从地狱道一直到等觉菩萨都同样摄受,这才叫无尽大悲。
“矜哀三界”又是什么道理呢?因为等觉菩萨虽然也是无尽大悲所摄,但是他们能够自己修行,不是弥陀本愿摄受的主要对象。可是三界中的众生烦恼无尽、痛苦无量、求离无期、求出无门,更是佛矜哀的对象,所以是矜哀三界。从理上说,大悲应该是无尽的,矜哀的应该是九界。可是三界众生特别的痛苦,有三恶道轮回之苦,永无止息。矜哀的重心应该在三界。那该怎么办呢?于是如来要“出兴于世”,这就和《法华经》上讲的“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样了。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呢?就是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毕竟圆成佛道。这也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光阐道教”。这样一看,两部经不是都在讲同一件事情吗?所以懂得《法华经》,就会懂得弥陀本愿,就会懂得释迦佛的本愿,同时,你也会发现这与十方诸佛的本愿都是无二无别的。
经文接着说:“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可见佛陀出兴于世,光阐道教,不是仅仅为了讲经说法,讲经说法只是一种手段,他的目的是为了要拯济群萌,要给众生惠以真实之利,救度众生出离一切苦海。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那就必须让众生真正得到究竟、真实的利益。也唯有这样,诸佛的无尽大悲才能够彻底圆满。然而怎样才能给众生惠以真实之利呢,这正是这部《无量寿经》所要宣说的,换句话说,这部《无量寿经》正是诸佛以无尽大悲为了给众生以真实之利而宣讲的一部经。说到真实的利益,各位可能还记得《法华经》上讲的“开权显实”,这部《无量寿经》所开演的就是“实”。所以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是“至圆、至顿”之法,就是这个道理。表面上看,持名念佛似乎是权教,是方便教,然而站在圆、顿的立场上看,权就是实,实不离权。如果有人说净土法门是方便之教。其实他是不懂得净土法门的内在深义和诸佛的深悲大愿。
诸佛出兴于世,光阐道教,讲说佛法,无非是为了要达到“拯济群萌”的目的。唯有这样,才能圆满诸佛的无尽大悲。可是怎么去“拯济群萌”呢?只有一件事才能办到,就是“惠以真实之利”。如果不是真实之利,那就不能真正的“拯济群萌”。那么佛法中有没有不是真正的真实之利呢?有!像《法华经》上所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虽说声闻法,方便作接引。”所以声闻法是为了方便接引而设,它只是化城,不是真实之利的终极所在。而佛法的真实之利,必须让你能够直接达到究竟宝所。而净土法门是但得往生,当生成办,永不退转,这正是唯一佛乘真实之利。由于它是易行、易至的成佛之法,所以它正是大乘佛法的彻底大用。而一切大乘佛法正是净土法门的本体。如果你能够了解、信受了大乘佛法的体跟用,那么诸佛要惠以众生的真实之利就能被你完全受用。这样诸佛的真实之利才算真正的惠施于众生,诸佛的“拯济群萌”的大愿也就圆满实现,诸佛的无尽大悲就得以安藉了。
因此,我们可以更直接的说:“净土法门就是诸佛彻底真实之利的所在!”因为它彻显了诸佛的无尽大悲、大愿、大力与大用。这也就是印光大师说的十方诸佛没有净土法门,下无以度尽一切众生的道理。如果你能够体会这些道理,你怎么会随便地轻视净土法门呢?经文接下去又说:“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花,时时乃出。”这几句经文是说诸佛说的真实之利是你无量亿劫当中难值难见…
《净土深义(台湾法藏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