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使用教材則因教師而異,曾開過藕益大師的《淨土十要》中的《彌陀要解》、《西齋淨土詩》及《念佛叁昧寶王論》,另有《無量壽經》(康僧會所譯)及《無量壽清淨莊嚴平等覺經》(黃念祖居士所彙集),以下介紹:
《念佛叁昧寶王論》:唐、飛錫以念佛叁昧爲諸禅叁昧中之寶王,遂倡導萬善同歸、叁世通修之念佛。內分叁大門,即:念未來佛、念現在佛、通念叁世無不是佛等,其次再細分爲二十門,如: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門、無善可擇無惡可棄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門、無心念佛理事雙修門等。本書所廣爲援引之經論包括:觀無量壽經、法華經、大品般若經、大寶積經、大集經、十住毗婆沙論、大乘起信論、安樂集等。但學習的同學似乎對這部論興趣不大。
《無量壽經》詳述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時所發之四十八願,以致果地圓滿成佛,莊嚴國土,攝受十方念佛衆生,並載明叁輩往生之條件
《無量壽清淨莊嚴平等覺經》是綜合各《無量壽經》的譯本加以增減潤飾另成一本,主要內容相同也易讀,但此作法有一些诤議,此處不論。
3、研二淨土課程—叁經一論及《中國淨土教理史》爲主
內容則以研討淨土叁經一論及《中國淨土教理史》爲主,叁經爲《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一論爲世親菩薩的《往生論》,叁經主要內容談的是:欲生西方極樂國土之衆生所必修之淨業正因,並以十六觀法谛觀阿彌陀佛之身相及極樂淨土相,又釋九品往生之因果;彌陀佛的本願力及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叁輩九品往生之條件。能透過主要經論並配合教理史探討流傳到中國後的思想曆史的演變,是較能掌握淨土的根本理念及修持方法的。以下則介紹觀經、往生論的內容及殊勝義。
佛陀演說每一部經都有其因緣,如《觀無量壽佛經》的四個因緣爲:
1、厭苦緣,謂韋提希遭幽閉,厭世間苦,佛遂爲說此經之緣起。
2、欣淨緣,謂韋提希遭苦惱,因而欣求安樂清淨處,得佛爲說此經之因緣。
3、散善顯行緣,謂佛爲說修十六觀之後叁觀的叁福、九品等散善(顯行),得以往生淨土之緣。
4、定善示觀緣,謂佛爲說以十六觀之前十叁觀之定善(觀門),得往生極樂世界之緣。
主要內容:敘述佛陀應韋提希夫人所請,示現西方極樂淨土,並說修叁福、十六觀爲往生法。
宗旨:唐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謂此經以觀佛叁昧爲宗,又以念佛叁昧爲宗。相對于淨影慧遠、嘉祥吉藏等諸師所立十六觀皆定善之說,而立十六觀之後叁觀爲九品之散善。又謂佛雖廣說定、散兩門之益,然佛意唯在專稱阿彌陀佛名號。于十六觀中,以第九阿彌陀佛真身觀爲最重要之觀行,經題亦依之而立。
觀經雖以觀佛、念佛爲主,其本意則在于念佛。並謂稱名之行爲正定業,乃五種正行之一;其余讀誦、觀察、禮拜、贊歎供養四者,則爲助業,雖附隨于稱名,但並非往生之正因。[觀經疏散善義]
《往生論》乃印度世親菩薩依《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贊歎極樂淨土之莊嚴,闡說修習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等五念門,勸往生西方。修習五念門可得種種成就。昙鸾作《往生論注》,兼依龍樹之十住毗婆沙論明示難、易二道,他力、自力之別,主張依靠他力本願爲五濁惡世中方便易行之道,始闡淨土立教之本義,並專重稱名念佛,以求生淨土。
《中國淨土教理史》則從中國念佛思想起源談起,論及每個朝代的淨土流派、主張及行持法,最後至清末及民國初年的結社念佛的情況。慈光禅學研究所淨土課程就是教理史配合淨土造像與禅觀,探討淨土修持的本緣,觀佛的思想及修持,著重觀佛入叁昧的探討。
透過幾部經論的探討,往生淨土的主要思想可歸納爲一句:“發菩提心、信佛深願、持戒修福、深觀念佛、讀誦經典、願生淨土,不昧因果。”但就修持法而言,善導等祖師都不勸令作觀,大都專重稱名念佛爲主,何以故呢?如《往生禮贊偈》所答:“乃由衆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飏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今日以稱名念佛爲主的弘揚,在唐代的祖師已大力推薦主張了。但當時專弘淨土者仍以研究淨土經論爲主,和今日稍不同。
肆、學院淨土課程思想之本質、特色及省思:
透過以上的介紹,可概觀淨土之叁經一論實已含括:修福、修觀(修定)、發心、發願、讀誦大乘經典(確立正見)、禮拜、奉持齋戒、深心、至誠心、回向發願心修持。欲發揚此一法門,可深入探究理解其思想之本質及特色,溯其本源並依循曆史發展脈絡,而厘清思想在當代所扮演的角色,如此方能深契佛陀說法之本懷,也才能深入淺出並因時、因地、因根性而適當調整演教內容。以下分六點述說:
一、佛陀說經之緣起及本懷--淨土叁經各有不同的當機衆,須針對當機衆而契機契理,但本懷皆同,就爲助衆生離苦得樂。
二、掌握本懷深探及抉擇義理—發菩提心,正行、助行不可偏廢,福德智慧須雙修,以深解義理指導行持法門--依持佛號、佛像及佛願,佛身功德運心、修心、練心入叁昧。
叁、適應時代環境因緣而開展、提倡不同的修持法
四、透過行持入念佛叁昧、觀佛叁昧--能見佛聞法,決定得生淨土。不過,在行持法門的用功上,學院同學較弱,因爲時間的分配偏重于義解,這部分需再加強。
五、一切有相修持皆彙歸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金剛般若智--實相念佛得契入常寂光淨土。
六、契合甚深見及般若智,而修持法確又有容易下手處。
另外,今日學院能開出如此課程,同學能如此專心地學習,仍關涉到以下幾種狀況,這也是今日臺灣佛教的現況吧!
一、血緣、法緣之故:臺灣淨土思想得以承接大陸佛教之思想及行門。
二、社會之安定:因此教育水平提升,各佛教寺院及團體又得以提供研究義解的環境。
叁、義解人才之養成:佛法深義得以持續弘揚。
四、經濟之穩定:促使經濟生活不虞匮乏,有空閑並著重心靈資糧者,得以投入修法、護法衛教的行列。
伍、結論:
透過以上課程內容的簡介及探討,可知淨土思想是甚深廣大的,甚深見才能起廣大行,著重發菩提心,發大願,爲助衆生離苦得樂爲本懷,又以念佛爲具體可行的修持法,世出世間一切福德行皆不舍、難易淺深亦各應根機,才深切了知何以被贊譽爲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法門。今佛學院內對于淨土思想及義理的探討,乃著重全面性的深觀,依此深觀而起的念佛行持,將不易落入執事廢理及偏重行持,但亦應識根機而定不同的教學法及修持法,以發揮淨土法門的效用,並兼顧行持以達解行並重。
如果以時代承接修法而論,一般以持名念佛(乃至計數念)爲主要修持,乃因承繼民初的念佛主張,也許民初乃因時代的動亂令人無心也無暇環境深入探討經論,而以急求解脫爲主的心較切吧,本無可厚非,今日雖政局不穩定但社會還算安定,一般有心以淨土爲一門深入之修持法者,則仍須盡力深入淨土經藏並配合事行,則將智慧如海。
《圓光佛學院淨土課程現況及省思(性儀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