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使用教材则因教师而异,曾开过藕益大师的《净土十要》中的《弥陀要解》、《西斋净土诗》及《念佛三昧宝王论》,另有《无量寿经》(康僧会所译)及《无量寿清净庄严平等觉经》(黄念祖居士所汇集),以下介绍:
《念佛三昧宝王论》:唐、飞锡以念佛三昧为诸禅三昧中之宝王,遂倡导万善同归、三世通修之念佛。内分三大门,即:念未来佛、念现在佛、通念三世无不是佛等,其次再细分为二十门,如: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等。本书所广为援引之经论包括:观无量寿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大宝积经、大集经、十住毗婆沙论、大乘起信论、安乐集等。但学习的同学似乎对这部论兴趣不大。
《无量寿经》详述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时所发之四十八愿,以致果地圆满成佛,庄严国土,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并载明三辈往生之条件
《无量寿清净庄严平等觉经》是综合各《无量寿经》的译本加以增减润饰另成一本,主要内容相同也易读,但此作法有一些诤议,此处不论。
3、研二净土课程—三经一论及《中国净土教理史》为主
内容则以研讨净土三经一论及《中国净土教理史》为主,三经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为世亲菩萨的《往生论》,三经主要内容谈的是:欲生西方极乐国土之众生所必修之净业正因,并以十六观法谛观阿弥陀佛之身相及极乐净土相,又释九品往生之因果;弥陀佛的本愿力及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三辈九品往生之条件。能透过主要经论并配合教理史探讨流传到中国后的思想历史的演变,是较能掌握净土的根本理念及修持方法的。以下则介绍观经、往生论的内容及殊胜义。
佛陀演说每一部经都有其因缘,如《观无量寿佛经》的四个因缘为:
1、厌苦缘,谓韦提希遭幽闭,厌世间苦,佛遂为说此经之缘起。
2、欣净缘,谓韦提希遭苦恼,因而欣求安乐清净处,得佛为说此经之因缘。
3、散善显行缘,谓佛为说修十六观之后三观的三福、九品等散善(显行),得以往生净土之缘。
4、定善示观缘,谓佛为说以十六观之前十三观之定善(观门),得往生极乐世界之缘。
主要内容:叙述佛陀应韦提希夫人所请,示现西方极乐净土,并说修三福、十六观为往生法。
宗旨:唐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谓此经以观佛三昧为宗,又以念佛三昧为宗。相对于净影慧远、嘉祥吉藏等诸师所立十六观皆定善之说,而立十六观之后三观为九品之散善。又谓佛虽广说定、散两门之益,然佛意唯在专称阿弥陀佛名号。于十六观中,以第九阿弥陀佛真身观为最重要之观行,经题亦依之而立。
观经虽以观佛、念佛为主,其本意则在于念佛。并谓称名之行为正定业,乃五种正行之一;其余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四者,则为助业,虽附随于称名,但并非往生之正因。[观经疏散善义]
《往生论》乃印度世亲菩萨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赞叹极乐净土之庄严,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劝往生西方。修习五念门可得种种成就。昙鸾作《往生论注》,兼依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明示难、易二道,他力、自力之别,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为五浊恶世中方便易行之道,始阐净土立教之本义,并专重称名念佛,以求生净土。
《中国净土教理史》则从中国念佛思想起源谈起,论及每个朝代的净土流派、主张及行持法,最后至清末及民国初年的结社念佛的情况。慈光禅学研究所净土课程就是教理史配合净土造像与禅观,探讨净土修持的本缘,观佛的思想及修持,著重观佛入三昧的探讨。
透过几部经论的探讨,往生净土的主要思想可归纳为一句:“发菩提心、信佛深愿、持戒修福、深观念佛、读诵经典、愿生净土,不昧因果。”但就修持法而言,善导等祖师都不劝令作观,大都专重称名念佛为主,何以故呢?如《往生礼赞偈》所答:“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今日以称名念佛为主的弘扬,在唐代的祖师已大力推荐主张了。但当时专弘净土者仍以研究净土经论为主,和今日稍不同。
肆、学院净土课程思想之本质、特色及省思:
透过以上的介绍,可概观净土之三经一论实已含括:修福、修观(修定)、发心、发愿、读诵大乘经典(确立正见)、礼拜、奉持斋戒、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修持。欲发扬此一法门,可深入探究理解其思想之本质及特色,溯其本源并依循历史发展脉络,而厘清思想在当代所扮演的角色,如此方能深契佛陀说法之本怀,也才能深入浅出并因时、因地、因根性而适当调整演教内容。以下分六点述说:
一、佛陀说经之缘起及本怀--净土三经各有不同的当机众,须针对当机众而契机契理,但本怀皆同,就为助众生离苦得乐。
二、掌握本怀深探及抉择义理—发菩提心,正行、助行不可偏废,福德智慧须双修,以深解义理指导行持法门--依持佛号、佛像及佛愿,佛身功德运心、修心、练心入三昧。
三、适应时代环境因缘而开展、提倡不同的修持法
四、透过行持入念佛三昧、观佛三昧--能见佛闻法,决定得生净土。不过,在行持法门的用功上,学院同学较弱,因为时间的分配偏重于义解,这部分需再加强。
五、一切有相修持皆汇归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金刚般若智--实相念佛得契入常寂光净土。
六、契合甚深见及般若智,而修持法确又有容易下手处。
另外,今日学院能开出如此课程,同学能如此专心地学习,仍关涉到以下几种状况,这也是今日台湾佛教的现况吧!
一、血缘、法缘之故:台湾净土思想得以承接大陆佛教之思想及行门。
二、社会之安定:因此教育水平提升,各佛教寺院及团体又得以提供研究义解的环境。
三、义解人才之养成:佛法深义得以持续弘扬。
四、经济之稳定:促使经济生活不虞匮乏,有空闲并著重心灵资粮者,得以投入修法、护法卫教的行列。
伍、结论:
透过以上课程内容的简介及探讨,可知净土思想是甚深广大的,甚深见才能起广大行,著重发菩提心,发大愿,为助众生离苦得乐为本怀,又以念佛为具体可行的修持法,世出世间一切福德行皆不舍、难易浅深亦各应根机,才深切了知何以被赞誉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法门。今佛学院内对于净土思想及义理的探讨,乃著重全面性的深观,依此深观而起的念佛行持,将不易落入执事废理及偏重行持,但亦应识根机而定不同的教学法及修持法,以发挥净土法门的效用,并兼顾行持以达解行并重。
如果以时代承接修法而论,一般以持名念佛(乃至计数念)为主要修持,乃因承继民初的念佛主张,也许民初乃因时代的动乱令人无心也无暇环境深入探讨经论,而以急求解脱为主的心较切吧,本无可厚非,今日虽政局不稳定但社会还算安定,一般有心以净土为一门深入之修持法者,则仍须尽力深入净土经藏并配合事行,则将智慧如海。
《圆光佛学院净土课程现况及省思(性仪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