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金光明經》說:“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無所有故,假名無明。”這些大乘經典都在說明十二因緣無生性空。如果說實有此十二因緣,今問:是在一念心中有呢
還是在多念心中有
這都不能說明有此十二因緣。假若這兩種心中都說不通,那十二因緣怎麼能是有
己叁 長行釋破
是十二因緣法實自無生。若謂有生,爲一心中有
爲衆心中有
長行有叁,初略釋偈本,二作難正破,叁是小結,今是初文。頭一句是釋偈頌“緣法實無生”,這表明大乘佛法主張十二因緣是不生不滅的。如果說有生滅的話,是在一心中有呢
還是在衆多心中有
若一心中有者,因果即一時共生。又因果一時有,是事不然,何以故
凡物先因後果。若衆心中有者,十二因緣法則各各別異,先分共心滅已,後分誰爲因緣
滅法無所有,何得爲因
這是第二作難正破,即是釋“一心中有”和“多心中有”。破一念心中具有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本是因果法,是有先後次第的,先因後果是因果的正常規律,而今謂十二分緣在一念心中同時具有,這就成爲因果一時共生,同時共生這不合乎因果規律。所以論文接著說:“又因果一時有,是事不然,何以故
凡物先因後果。”這是說任何事物都是先有因而後有果,如春季下種子,夏秋可收獲,桃杏果樹也是先開花而後結果,如果一時具有,即同時共生,就不能確定哪個是因,哪個是果,誰是能生,誰是所生,那就沒有因果關系和因果意義了。所以十二因緣在一念心中同時共生,在實際和理論上都不能成立。
破多心中有十二因緣,“多心”也叫“衆心”,就是衆多心念中有十二因緣。如何是多心中有
這道難說,比如前一念心是“無明”,後一念就是“行”,十二支分各別在十二念中,這叫衆多心中有。但也不能固定這樣講,因爲衆生的無明,無始劫以來就有,何止一念
衆生的行業也一樣,今生造業,不一定今生受報,可以來世哪一生受報,如有偈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煩惱和業是這樣,十二分因緣也一樣。今論是約十二念心說爲衆心。破衆心中有者,十二分緣起法各各生起不同,不能同時並有,各有各的因緣。因果規律要先有因而後生果,但時間和事物又是念念生滅的,比如說:煩惱和業種子皆是依阿賴耶識而有,假使前念無明共阿賴耶心識滅去,後念的行生起,以何爲因緣
這就是論文說的,“先分共心滅已,後分誰爲因緣”
這說明前念的無明煩惱和心共同滅了成爲過去,後分的“行”生起誰是它的因緣
前念不滅則後念不生,這是佛教大小乘各派共認的,假若前念無明共心滅了,後分的“行”沒有因緣怎能生起
有人說:正因爲前念“無明”心滅了,後念的“行”才能生起,無明心滅正爲後念的行作開導因。這樣說是否能成爲理由,但本論反駁說:無明滅,滅了是什麼都沒有,是無所有,無所有何得爲“行”作因
所以論文說:“滅法無所有,何得爲因!”假若無所有能爲“行”作因緣的話,虛空是無所有,應能生行,何必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皆照此例破。
十二因緣法若先有者,應若一心,若多心,二俱不然。
這是小結內因緣法無生性空。
戊五 總結因緣門歸于叁空
己一 結有爲法空
是故衆緣皆空,緣空故,從緣生法亦空。是故當知一切有爲法皆空。
結歸叁空,就是結歸有爲法空、衆生我空和無爲法空,此叁空攝一切空。又我法二空攝一切空,即如今論,先明有爲法皆空,次明衆生無我,即是我法二空攝盡一切。但有人認爲:一切法空只是世間有爲法空,出世間的無爲法不空。論明言,出世無爲法也空。說無生法空,說究竟涅槃法也空,所以本論,深無不極,義無不赅。此文有叁句:第一明衆緣法皆空,第二明從衆緣所生法也空,第叁總結一切有爲法皆空。
己二 明我空
有爲法尚空,何況我耶
因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有爲法故說有我,如因可然,故說有然;若陰入界空,更無有法可說爲我,如無可然,不可說然。如經說:佛告諸比丘!因我故有我所,若無我則無我所。
此論多破內學人的執著,內學小乘人多執我空,少知法空,所以先明法空,次說我空。又法空難解,我空易知。今文是舉難況易,所以說諸法尚空,何況我呢!又破有爲法以後破有我者,凡夫外道執著,有我也屬有爲法的範疇,所以接著就破我。又諸法是根本而後執有我,衆生執著有我,都是因爲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原故,如果沒有五陰、十二處和十八界,便無有法可說爲我。比如說:有可燃之物,才有可能說有火,如果沒有可燃之物,便不能說有火。以法空故,次明我空其義易知,所以法空後次明我空。“如經說”下,引經證明,“我所”就是法,是我所有法。前明法空所以我即空,今引經意,我空所以法即空。前是借法空以破我,今是借無我以破法,互借互破,我法皆空。
己叁 無爲法空
庚一 涅槃法空
如是有爲法空故,當知無爲涅槃法亦空。何以故
此五陰滅更不生余五陰是名涅槃,五陰本來自空,何所滅故說名涅槃
又我亦複空,誰得涅槃
毗昙講叁種無爲:即涅槃擇滅無爲,緣缺非擇滅無爲以及虛空無爲。唯識家說有六種無爲。今論破二種無爲:一是涅槃無爲,二是無生法真如無爲,此二無爲最爲真實,學佛者多生執著,因此特破洗,所以說“涅槃法亦空”。“何以故”下,釋涅槃空。爲什麼說涅槃法空?衆生在叁界六道流轉生死不離五陰,此生五陰老死,來世投胎又換一五陰身,如是生生世世輪回不止,受諸苦惱;如果能斷叁界煩惱,出分段生死,今生五陰身滅後,再不投生受苦名爲涅槃,如阿羅漢最後身,五陰身滅後不再受生名入涅槃。今大乘法門,菩薩照見五陰本無自性,五陰本自不有,說什麼五陰滅後不再受生名爲涅槃!所以涅槃也只是一種假名。如《摩诃般若經·幻聽品》說,“若當有法勝于涅槃者,我說亦複如幻如夢”,所以知道涅槃也空。“又我亦複空,誰得涅槃。”這是將我空顯涅槃空。如果實有人我,可說有人證得涅槃,即無人我,有誰能證涅槃,沒有證得涅槃的人,怎能說有涅槃!
庚二 明無生空
複次,無生法名涅槃。若生法成者,無生亦應成,生法不成,先已說因緣,後當複說,是故生法不成。因生法故說無生法,若生法不成,無生法雲何成
是故有爲無爲及我皆空。
涅槃不生不滅,所以以無生法爲涅槃。又真如法性,法身法界,不生不滅,所以無生法就是真如法性,法身法界。破無生法義凡有二意:一者,前明今生五陰滅已,更不生余五陰,是名涅槃,此言涅槃是指四谛中的“滅谛”,多是就小乘義說的。大乘教義,說五陰本自性空即是涅槃,不是說滅後爲空,所以不說五陰滅後爲涅槃。二者,大小乘人聞前文說:五陰本自性空,本來無生即是涅槃,所以今破此無生涅槃。“若生法成者,無生法亦應成,生法不成,先已說因緣(理由),若生法不成,無生法雲何成”
這正破無生法是涅槃。對待生法說有無生法,生法不能成立,如前偈說:衆緣所生即自性空,就是生法不能成立,如果生法不能成立,沒有對待,無生法怎能成立?無生法不能成立,怎能說無生法是涅槃
或有人問:諸經皆說有涅槃,此論爲何破涅槃明無涅槃
如果是這樣,學佛的人又何所求,豈非徒勞無益
解雲:不然!叁論破涅槃是破邪涅槃見,申顯正涅槃義,所以破邪就是顯正。涅槃無名無相,而學人以名相爲涅槃;涅槃非有非無,而學者以有無爲涅槃;生死本來寂滅,而人們卻離開生死另尋涅槃;都不是涅槃正義,所以須破之。所以《維摩經》言:“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複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中觀論》說:“所名涅槃者,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又說:“涅槃非有非無,非有無,非非有,非非無,一切法不受,內寂滅,名涅槃”。“一切法不受,內寂滅”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不應以分別心分別名相爲涅槃。今論破洗一切,一法不立,遠離顛倒夢想,顯諸法畢竟清淨,就是究竟正法涅槃。
《十二門論釋義 甲二、正明論體 乙一 觀因緣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