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一 观因缘门▪P2

  ..续本文上一页缘所生法”。第二举织布的例证,也举出三种因缘:一是缕线,就是纱线,二是机,杼是织布机,三是织布工人等和合故氎生。其中纱线是布的因,机杼和人工是缘,因缘和合所以有氎生。“氎”音迭,是古代的毛织品,似乎是现在的呢子。所以纺织品是“众缘所生法”。第三是举盖房子为例,第四举用奶酪作成酥油为例,酥油现在通俗叫黄油。第五举农田种植业为例。最后“当知外缘等法皆亦如是”,总结世间一切事物无不是“众缘所生法。”

  

  己二 明内因缘生法

  内因缘者,所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后生。

  内因缘就是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因由十二个支分组成,所以也叫十二有支。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生死离不了这十二因缘,尤其是人类。因为是在有情众生份上说的,所以名为内因缘。十二因缘中的第一个叫“无明”,无明是一种根本烦恼,是愚昧的妄念,没有智慧之光明所以叫无明。根据这种无明妄心的活动造作,就造下了许多善业和恶业,这些业就是第二种“行”,所以说“无明缘行”,意思是因为有“无明”的因缘就有“行”。行业是因,是要受果报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根据自己造的行业要投胎受报,谁去投胎受报

  就是你当前一念的染污识,佛教不主张有灵魂,只说是心识相续流转三世,所以第三叫“识”。识在胎中,前半期叫做“名色”。名色是指每一成就众生都是色受想行识五阴形成的,受想行识四者是心法,然在处胎闷绝位中,没有心法的作用,唯有其名,这时只有父母的精血结合成为肉团,有物可凭叫色,所以第四叫做“名色”。如人处胎六七个月后,四肢、头部和眼耳鼻舌身等生长俱全,这是第五名为“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六根成熟,十月胎满,出生人间,与世间接触,眼能见色,耳能听声,舌能尝味,身手活动皆是与外界接触。从初生到四五岁时,总名第六叫“触”。六七岁以后逐渐了解识别外界事物感受苦乐差别,所以第七名“受”。十三四岁时开始对外界事物顺境偏有所爱于心不忘,所以第八名“爱”。十八九岁后,贪爱心增盛,于所乐事追求谋取,不择手段据为己有,是为第九名之为“取”。于追求争取时,有的合法有的不合法,于其中间又造善恶诸业,既造下诸业故是第十名“有”。前爱、取二支同过去的“无明”,今之“有支”同过去的“行”,既有行业,死后还要受报,受报又要投胎转生,所以十一名“生”。有生必有死故最后名为“老死”。就这样,生了死,死了又生,生死轮回,永远无终期。这十二因缘就是一切众生在六道轮转中受生死苦恼的真实写照。这十二有支,无明和行是过去世的惑业二因,识、名色、六入、触和受这五支是现世感得果报,爱、取、有三支是今生造成的惑业三因,生和老死二者是未来世应有的果报。这十二因缘是就众生份上说明三世因果的,如无明和行,是过去世的因,识、名色乃至受五支是现世的果,爱、取、有三者是现世造的因,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果,所以是三世因果。如果作两段分法,七支是前分因果,三因二果为后分因果。此十二因缘,在经多有一个“缘”字,今论文简,直列十二个支分。如果像经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等。”各各先因而后生。这一句是总结,又是说明先有因而后生果,先因后果,这是因果一般的规律。

  己三 略破内外二果

  如是内外诸法,皆从众缘生,从众缘生故,即非是无性耶

  上来总明内外因缘所生,是释偈的第一句,此文是释偈的第二句“是即无自性”。文意是:诸法从众因缘生,这不就是没有自性了吗

  又释第一句广明众缘生诸法,是世俗谛,今言无有自性是真谛义。论主并无著文别破,只说:由众缘所生,就没有自性。事物如果有真实性,就不必假借众缘而有,如果假借众缘而有,便知诸法没有真实体性。这直明缘起就是性空,不是离开缘起另说性空。

  

  戊三 广破缘起诸法

  己一 标三无

  若法自性无、他性亦无、自他亦无。

  言三无者,即自性无、他性无、自他共性也无。就是说自性不生,他性不生,自他共合也不生,如果依《中观论》还有个无因不生,称为四无生,今论简要,只说三无,有因尚且不生,无因如何能生

  

  己二 释三无

  庚一 释自性无

  何以故

  因他性故无自性。

  “因他性故无自性”者,“他”就是指的众缘,法从众缘生所以无自性,这是借他破自。上来已广破自性无,此文略说便是。

  庚二 释他性无

  辛一 破果

  壬一 就疏他门破生

  若谓以他性故有者,则牛以马性有,马以牛性有,梨以柰性有,柰以梨性有,余皆应尔,而实不然。

  上文说:从众缘生便没有自性,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自性那么应该有他性,这是以众缘为他性,从众缘生就是从他生,如有些论中称为“依他起”者,岂不是依据其他众缘而生起的叫“依他起性”吗

  今天本论不允许此说,所以说“若谓以他性故有者,则牛以马性有,马以牛性有”。这是纵破,纵然允许你这样说从他生,这可就够荒唐的了,如果这句话能站得住脚,这样,牛便可从马生,马也可得从牛生,因为牛和马都可互指为他,如果说从他生,那么,牛马应当互生。打一比喻,一头老牛生了一头小牛,小牛生下后,除小牛本身外,其余一切均是他,老牛是小牛的它妈,这也可说是他;牛和马本不相干,更可说是他,这样,石头是他,树木是他,其余一切事物对小牛来说都是他,假若小牛是从他生的话,小牛从老牛生,也可以从马生,也可以从树生,从一切他物生,因为这一切都是他的原故,可见从他生这句话是站不住脚的。梨和柰也是这样。柰是水果名,如苹果之类。如果物可以从他生者,梨树固然能生梨,苹果树也应当生梨,柳树也应当生梨,其余一切事物皆应生梨;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所以一切事物都不能说是从他生。其实自他是相待的概念,待自言他,没有自便没有他,如果没有自性也没有他性,如果没有自,对谁说他

  又他于他也就是自,如果破自性,便无他性。因此不应说从他生。

  

  壬二 破亲他门有生

  若谓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故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以蒲故有席者,则蒲席一体,不名为他;若谓蒲于席为他者,不得言以蒲故有席。

  前破疏他生,今破亲他生。言疏他者,牛马不同类,也不相干,马怎能生牛呢

  这叫疏他;只有牛才能生牛,同类相续是亲因缘,这叫亲他,今即破此亲他。就文有二:一是述外人意而给予否定,二“何以故”下正破。“若谓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性有者”这是探述外人的意见,依外人认为,马虽是牛的他,但牛马不同类因此马不能生牛,母牛是小牛的亲因缘因此能生小牛,又是从他生。但缘有亲疏,诸法生时从亲不从疏,这是替外人表明理由,但这种理由并不能说明是从他生,便给予否定,所以“是亦不然”。“若以蒲故有席者,则蒲席一体,不名为他”。是说用蒲草编成席子,这时蒲草和席成为一体,人们只叫它席子不再叫它蒲草,这织席的蒲草就不能说是席的他了,离席无蒲,哪里还有他

  既无有他,怎能说是从他生呢

  假使硬要说蒲为席的他,那就不能说因蒲有席,席便成为没有因之物,没有因有果,也不能说是从他生。

  辛二 破蒲因

  又蒲亦无自性。何以故

  蒲亦从缘出故无自性,无自性故不得言以蒲性故有席,是故席不应以蒲为体。

  上文破席从蒲有是破席果,今破蒲有自性是破席因。谓“蒲亦无自性”。即蒲也是从众缘生。无自性者,就是没有自己的真实性,既然没有自性,就不能说因有蒲所以才有席,也不能说席从蒲有名从他生。

  庚三 类破一切法

  余瓶酥等外因缘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

  就外因缘生法说明没有自性、没有他性、也没有自他共生性。文中重在破自他二生,此二若破,共则没有体,所以不需要破共。上来破外因缘生法,举牛、马、蒲、席显示没有自性,其余瓶酥等外因缘生法者是一样,都是无生性空,了不可得。

  

  戊四 广破内因缘生法明空

  己一 举内法例外法明空

  内因缘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如《七十论》中说。

  身外无情的事物名外因缘生法,有生命有感情众生身内的事名内因缘生法。上面已经破外因缘生法无所有不可得,今将内例外,外因缘生法既然没有自性,内因缘生法也是这样,皆是无生性空,无所有不可得。有人不禁要问:此论为何一味强调内外诸法一切皆空

  解云:如论初龙树自说“今当略解摩诃衍义”。摩诃衍者,是三世诸佛甚深法藏,“大分深义所谓空”也,如果能通达是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诸法性空是佛法的根本理论,如果能得到根本,则一切佛法妙用皆得,所以说“若能通达是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龙树菩萨,深入无生,得如实智,今还如他所悟而说,想要使得后世众生如说而行,也能悟入真空实相,所以本论“但解释空”,意思就在就里。《七十论》也是龙树所作,法尊法师从藏文译出,名《七十空性论》所以是彼论第十三偈,偈云:“缘起十二支,有苦即不生,于一心多心,是皆不应理。”

  

  己二 举《七十论》偈破

  缘法实无生 若谓为有生

  为在一心中 为在多心中

  此偈与从藏译相比,译文稍异而大意相同,今就此论释之。“缘法实无生”者,“缘法”就是十二因缘法,“实无生”者,正标明大乘佛法观十二因缘本自不生,现在也没有灭,不同声闻乘人,认为十二因缘有生有灭。正如《中论》破因缘品第一中所说:“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涅槃经》卷二十五说:“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四卷…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一 观因缘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