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所生法”。第二舉織布的例證,也舉出叁種因緣:一是縷線,就是紗線,二是機,杼是織布機,叁是織布工人等和合故氎生。其中紗線是布的因,機杼和人工是緣,因緣和合所以有氎生。“氎”音疊,是古代的毛織品,似乎是現在的呢子。所以紡織品是“衆緣所生法”。第叁是舉蓋房子爲例,第四舉用奶酪作成酥油爲例,酥油現在通俗叫黃油。第五舉農田種植業爲例。最後“當知外緣等法皆亦如是”,總結世間一切事物無不是“衆緣所生法。”
己二 明內因緣生法
內因緣者,所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後生。
內因緣就是十二因緣,也叫十二緣起,因由十二個支分組成,所以也叫十二有支。一切衆生在六道輪回生死離不了這十二因緣,尤其是人類。因爲是在有情衆生份上說的,所以名爲內因緣。十二因緣中的第一個叫“無明”,無明是一種根本煩惱,是愚昧的妄念,沒有智慧之光明所以叫無明。根據這種無明妄心的活動造作,就造下了許多善業和惡業,這些業就是第二種“行”,所以說“無明緣行”,意思是因爲有“無明”的因緣就有“行”。行業是因,是要受果報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根據自己造的行業要投胎受報,誰去投胎受報
就是你當前一念的染汙識,佛教不主張有靈魂,只說是心識相續流轉叁世,所以第叁叫“識”。識在胎中,前半期叫做“名色”。名色是指每一成就衆生都是色受想行識五陰形成的,受想行識四者是心法,然在處胎悶絕位中,沒有心法的作用,唯有其名,這時只有父母的精血結合成爲肉團,有物可憑叫色,所以第四叫做“名色”。如人處胎六七個月後,四肢、頭部和眼耳鼻舌身等生長俱全,這是第五名爲“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六根成熟,十月胎滿,出生人間,與世間接觸,眼能見色,耳能聽聲,舌能嘗味,身手活動皆是與外界接觸。從初生到四五歲時,總名第六叫“觸”。六七歲以後逐漸了解識別外界事物感受苦樂差別,所以第七名“受”。十叁四歲時開始對外界事物順境偏有所愛于心不忘,所以第八名“愛”。十八九歲後,貪愛心增盛,于所樂事追求謀取,不擇手段據爲己有,是爲第九名之爲“取”。于追求爭取時,有的合法有的不合法,于其中間又造善惡諸業,既造下諸業故是第十名“有”。前愛、取二支同過去的“無明”,今之“有支”同過去的“行”,既有行業,死後還要受報,受報又要投胎轉生,所以十一名“生”。有生必有死故最後名爲“老死”。就這樣,生了死,死了又生,生死輪回,永遠無終期。這十二因緣就是一切衆生在六道輪轉中受生死苦惱的真實寫照。這十二有支,無明和行是過去世的惑業二因,識、名色、六入、觸和受這五支是現世感得果報,愛、取、有叁支是今生造成的惑業叁因,生和老死二者是未來世應有的果報。這十二因緣是就衆生份上說明叁世因果的,如無明和行,是過去世的因,識、名色乃至受五支是現世的果,愛、取、有叁者是現世造的因,生和老死是未來世的果,所以是叁世因果。如果作兩段分法,七支是前分因果,叁因二果爲後分因果。此十二因緣,在經多有一個“緣”字,今論文簡,直列十二個支分。如果像經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等。”各各先因而後生。這一句是總結,又是說明先有因而後生果,先因後果,這是因果一般的規律。
己叁 略破內外二果
如是內外諸法,皆從衆緣生,從衆緣生故,即非是無性耶
上來總明內外因緣所生,是釋偈的第一句,此文是釋偈的第二句“是即無自性”。文意是:諸法從衆因緣生,這不就是沒有自性了嗎
又釋第一句廣明衆緣生諸法,是世俗谛,今言無有自性是真谛義。論主並無著文別破,只說:由衆緣所生,就沒有自性。事物如果有真實性,就不必假借衆緣而有,如果假借衆緣而有,便知諸法沒有真實體性。這直明緣起就是性空,不是離開緣起另說性空。
戊叁 廣破緣起諸法
己一 標叁無
若法自性無、他性亦無、自他亦無。
言叁無者,即自性無、他性無、自他共性也無。就是說自性不生,他性不生,自他共合也不生,如果依《中觀論》還有個無因不生,稱爲四無生,今論簡要,只說叁無,有因尚且不生,無因如何能生
己二 釋叁無
庚一 釋自性無
何以故
因他性故無自性。
“因他性故無自性”者,“他”就是指的衆緣,法從衆緣生所以無自性,這是借他破自。上來已廣破自性無,此文略說便是。
庚二 釋他性無
辛一 破果
壬一 就疏他門破生
若謂以他性故有者,則牛以馬性有,馬以牛性有,梨以柰性有,柰以梨性有,余皆應爾,而實不然。
上文說:從衆緣生便沒有自性,有人認爲:如果沒有自性那麼應該有他性,這是以衆緣爲他性,從衆緣生就是從他生,如有些論中稱爲“依他起”者,豈不是依據其他衆緣而生起的叫“依他起性”嗎
今天本論不允許此說,所以說“若謂以他性故有者,則牛以馬性有,馬以牛性有”。這是縱破,縱然允許你這樣說從他生,這可就夠荒唐的了,如果這句話能站得住腳,這樣,牛便可從馬生,馬也可得從牛生,因爲牛和馬都可互指爲他,如果說從他生,那麼,牛馬應當互生。打一比喻,一頭老牛生了一頭小牛,小牛生下後,除小牛本身外,其余一切均是他,老牛是小牛的它媽,這也可說是他;牛和馬本不相幹,更可說是他,這樣,石頭是他,樹木是他,其余一切事物對小牛來說都是他,假若小牛是從他生的話,小牛從老牛生,也可以從馬生,也可以從樹生,從一切他物生,因爲這一切都是他的原故,可見從他生這句話是站不住腳的。梨和柰也是這樣。柰是水果名,如蘋果之類。如果物可以從他生者,梨樹固然能生梨,蘋果樹也應當生梨,柳樹也應當生梨,其余一切事物皆應生梨;但實際情況並不如此,所以一切事物都不能說是從他生。其實自他是相待的概念,待自言他,沒有自便沒有他,如果沒有自性也沒有他性,如果沒有自,對誰說他
又他于他也就是自,如果破自性,便無他性。因此不應說從他生。
壬二 破親他門有生
若謂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故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以蒲故有席者,則蒲席一體,不名爲他;若謂蒲于席爲他者,不得言以蒲故有席。
前破疏他生,今破親他生。言疏他者,牛馬不同類,也不相幹,馬怎能生牛呢
這叫疏他;只有牛才能生牛,同類相續是親因緣,這叫親他,今即破此親他。就文有二:一是述外人意而給予否定,二“何以故”下正破。“若謂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性有者”這是探述外人的意見,依外人認爲,馬雖是牛的他,但牛馬不同類因此馬不能生牛,母牛是小牛的親因緣因此能生小牛,又是從他生。但緣有親疏,諸法生時從親不從疏,這是替外人表明理由,但這種理由並不能說明是從他生,便給予否定,所以“是亦不然”。“若以蒲故有席者,則蒲席一體,不名爲他”。是說用蒲草編成席子,這時蒲草和席成爲一體,人們只叫它席子不再叫它蒲草,這織席的蒲草就不能說是席的他了,離席無蒲,哪裏還有他
既無有他,怎能說是從他生呢
假使硬要說蒲爲席的他,那就不能說因蒲有席,席便成爲沒有因之物,沒有因有果,也不能說是從他生。
辛二 破蒲因
又蒲亦無自性。何以故
蒲亦從緣出故無自性,無自性故不得言以蒲性故有席,是故席不應以蒲爲體。
上文破席從蒲有是破席果,今破蒲有自性是破席因。謂“蒲亦無自性”。即蒲也是從衆緣生。無自性者,就是沒有自己的真實性,既然沒有自性,就不能說因有蒲所以才有席,也不能說席從蒲有名從他生。
庚叁 類破一切法
余瓶酥等外因緣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
就外因緣生法說明沒有自性、沒有他性、也沒有自他共生性。文中重在破自他二生,此二若破,共則沒有體,所以不需要破共。上來破外因緣生法,舉牛、馬、蒲、席顯示沒有自性,其余瓶酥等外因緣生法者是一樣,都是無生性空,了不可得。
戊四 廣破內因緣生法明空
己一 舉內法例外法明空
內因緣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如《七十論》中說。
身外無情的事物名外因緣生法,有生命有感情衆生身內的事名內因緣生法。上面已經破外因緣生法無所有不可得,今將內例外,外因緣生法既然沒有自性,內因緣生法也是這樣,皆是無生性空,無所有不可得。有人不禁要問:此論爲何一味強調內外諸法一切皆空
解雲:如論初龍樹自說“今當略解摩诃衍義”。摩诃衍者,是叁世諸佛甚深法藏,“大分深義所謂空”也,如果能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諸法性空是佛法的根本理論,如果能得到根本,則一切佛法妙用皆得,所以說“若能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龍樹菩薩,深入無生,得如實智,今還如他所悟而說,想要使得後世衆生如說而行,也能悟入真空實相,所以本論“但解釋空”,意思就在就裏。《七十論》也是龍樹所作,法尊法師從藏文譯出,名《七十空性論》所以是彼論第十叁偈,偈雲:“緣起十二支,有苦即不生,于一心多心,是皆不應理。”
己二 舉《七十論》偈破
緣法實無生 若謂爲有生
爲在一心中 爲在多心中
此偈與從藏譯相比,譯文稍異而大意相同,今就此論釋之。“緣法實無生”者,“緣法”就是十二因緣法,“實無生”者,正標明大乘佛法觀十二因緣本自不生,現在也沒有滅,不同聲聞乘人,認爲十二因緣有生有滅。正如《中論》破因緣品第一中所說:“先于聲聞法中說十二因緣,又爲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說因緣相,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畢竟空無所有。”《涅槃經》卷二十五說:“十二因緣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非因非果。”四卷…
《十二門論釋義 甲二、正明論體 乙一 觀因緣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