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二 正明论体
论分三段:初分叙造论意已毕,今是第二,正明十二门入于空义以为论体。
乙一 观因缘门
所言因缘义者,盖是万法的统号,显示真空的妙方,妙方若晓,则真空可解,统号若知,则实相易明。诸法所生,皆由因缘。例如长短相待,染净相形,乃至生死对涅槃,无不是因缘义,故因缘是总,既是总义,所以安置在初,摄一切法,所以“观因缘门第一”。今以因缘为方便门,令人悟入诸法实相,就是从因缘门“入于空义”。又因缘义者,龙树自释凡有三义:谓因缘是空义,因缘是假义,因缘是中道义。所以《中论·四谛品》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名为三是偈,是讲“缘所生法”的,因缘生法自性本空,相状是假,双观空假就是中道,这是解释因缘生法义,非有他义,假如作空假中三谛解释,虽也讲得通,但未必是龙树的本意。在同一品论文中,龙树另有讲谛义的说教,如言:“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又说:“若人不能知,分别於二谛,则於深佛法,不知真实义”。本论云:“有二谛,一世谛,二第一义谛,因世谛得说第一义谛”。这才是龙树“谛义”的主张。《华严》、《般若》、乃至《涅槃》,只谈二谛。《中》、《百》等四论,乃至唯识诸论也只谈二谛,言三谛者,这是套唯识家的三性义,遍计所执性,情有理无故是空,依他起性,缘起假名故是假,圆成实性,真如法性故是中。但唯识家三性、二谛并立,可见意义不同,空假中三者只是中观家的因缘所生法义,未曾说是三谛,真理只有一个——中道第一义谛,哪有二三
次别释“因缘”二字。如植物种子,自类相续,能生于芽,所以名为因;水土阳光人工等而能助发成功,所以名为缘,就是亲者为因,疏者为缘,又叫内因外缘,内外合称,所以名因缘。经论中常说:因缘和合生一切法,或言因缘具足生一切法。又释:因是因素,缘是条件,事物的产生是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组合。只有因素没有外缘条件,事物也不会产生,如种子放在仓里,不见水土不会生芽;只有水土等外缘,不下种到地也不会生芽,要因缘具足和合方能生芽,所以一切事物的生起,无不是因缘和合的结果。详说因有六因,缘有四缘。六因谓相应因、共生因、自种因、遍因、报因、无障碍因。新译如次为相应因、俱有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能作因。四缘者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新译次第缘名等无间缘,缘缘叫所缘缘,余二缘新旧相同。因与缘义本互通,如果从通义而言,缘也是因,因也是缘。若作因说,四缘就是六因,若作缘说,六因还同四缘。如说因果,是从因生果,如果强调缘,便言诸法从缘起,或说缘生诸法,由此可知六因四缘意义互通。若论相摄者,因缘一词摄前五因,摄因为缘,所以名因缘;开无障碍(能作因)因为三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缘力增上,所以名缘起。所以有时说因如六因,有时说缘如四缘,有时因缘合说如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如无明对望于行,行本非有,因无明而生,亲生者为因,所以无明是因,以行望无明,行非都无,仗无明而起,即此则无明为缘,所以无明是因也是缘,望前为因,望后为缘,行缘于识,识缘名色等皆作此解,所以名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今三论中所说因缘,总括上来诸义,如此论中所说就是,初门总就因缘门观一切法,也说十二因缘,第二《因中有果无果门》是单就因义说,第三《观缘门》是但就缘门观,所以有时说因生,有时说缘起,有时说因缘和合生一切法,总的来说都是一致的。《成实论》说三因四缘,四缘同前所说,三因者,一是生因,即六因中的报因(异熟因),二是习因,即六因中的自种因(同类因),三是依因,即六因中的相应因、共生因、遍因、无障碍因。《中观论》每品品名,或名为观,或名为破,破多于观,今此《十二门论》门门都名为观,门门观空,就是观实相观,所以僧叡说:“十二门观之精微。”实相观是最深奥最根本的观法,所以说言“精微”。此论每门皆分为三段:
丙一 长行发起
初是因缘门,所谓:
全论三大段,今是第二大段,正明十二门入于空义,就是正明论体,就十二门中,今是第一因缘门。
丙二 正明门体
丁一 偈 颂
众缘所生法 是即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
此偈言简义赅,内容丰富,随文就义破申咸宜。先从申正义释。“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者,谓有种子水土等众缘,能生于芽;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成为人身,五阴和合名为人我众生,人等众生本无有我,以色受想行识等和合假名为我,假法非真,所以名为无我。凡是由众因缘所生的事物都没有自性,自性就是自体,也就是真实性。诸法如果有自己的体性,就不需要从众因缘生,如果法从众因缘生,就没有自己的独立体性而只能属于众因缘,这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众缘所生法也可以说是有,那只是缘起的假有,是虚假的现象,没有真实自体,就是本性空,也叫假名有。但离了性空也不可能有缘起,由空才能缘起,如《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同样,离开缘起有也不能显示自性空,由认识缘起有才了解自性空,所以说“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缘起有和自性空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空和有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统一的。
世间有些学派说,这叫辨证逻辑,佛教自古就有此义,如《般若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岂非空有对立的统一
又佛法有真俗二谛,俗谛说有,真谛谈空,俗谛说有,说的是缘起有;真谛说空,说的是自性空,这空和有本来是对立的,但《般若经·道树品》说:“以世谛故示众生若有若无,非第一义。问: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
佛答: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涅槃经》说:“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这都说明二者的不二,对立的统一。这和本论所说的“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缘起性空的道理是一致的。又因缘所生法当前,而知其自性毕竟空,这是菩萨的如实慧;虽知诸法自性毕竟空而能同时了解当前是缘起假名法,这是菩萨的方便慧,所以如果能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便能发生菩萨的方便如实二慧,二而不二,就是中观。这是佛法的深妙,迥异常情。
次就二谛显示二空。上半偈约缘起世谛显自性空,所以说“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无自性就是自性空。下半偈是显假名空,即无真实体性,即是假名有法,约真谛义,一法不立,既无真实自体,怎能说有这一法
即是真谛破假义,所以说“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再就破偏邪释此偈,此偈上半破外道义,外道执诸法有自性,如数论外道说有二十五谛以自性为主,一切法皆从冥谛自性生;胜论师执六谛义以为实有,今偈破道:“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由众因缘和合所生的法,哪里有自性
这就否定了外人所说的自性,所以是破外道的邪见,今诸外道从因缘门入于空义。下半偈破内部学人,佛弟子不执诸法有自性,而执有依众缘生起的假法,因此成实师执世谛三假不空,三假是因成假、相续假、相待假。成论师说世谛法虽广总不出此三假,今偈破云:“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这是说:假若没有真实性,怎么能说有这种法
这就是破假名法。又上半偈是破小乘萨婆多部,此部执有为无为三世诸法皆是实有,所以名一切有,今偈破云“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哪里有实在的体性
如果有实在的体性,何须从缘生
下半偈是破大乘唯识义假法,唯识家认为外境是没有的、是空的,如果认为外境是实有那就是遍计执,但内识是依他起即缘起是假有法不能空,如彼论云,“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所以三能变的内识不空。今论破云:“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中论》云:“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这是说:诸法都在无常变异,知道都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缘起假法也是无有的,因为一切法都是空,所以三论既破真实有,又破假名有,既破诸法有,也破诸法空,离诸分别,证入平等法性,就是究竟涅槃。
丁二 长行解释
戊一 总列内外缘果
众缘所生法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众缘亦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
这是长行解释偈子的第一句,这一句中有因有果,“众缘”是因,“所生法”是果。文中总举全句谓“众缘所生法有二种”者。意在说明所生的果法有二种:一是内法,二是外法。此处所说的内法外法者,内法是指众生身心份上有情的所生法,外法者是指众生身心以外的无情的一切法,一切法总不出此众生的有情世界和外在的草木等无情世界,所以它把称为内和外。“众缘亦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者,“众缘”就是众因缘,一个众生的出生,无论是人是牛还是马,要有他先世所造的善恶业的因,及现世父母为缘,这样,因缘和合才生婴儿或牛马,这叫内因缘所生法。又如将豆种子,种在土地中,有一定的阳光雨露,春种秋收,这叫外因缘所生法。这就是众因缘所生法,分为内外情与无情两种,各有各的因缘不同,由众因缘生一切法。
戊二 别释内外缘果
己一 明外因缘生法
外因缘者,如泥团、转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缕线、机杼、织师等和合故有氎生。又如治地筑基、梁椽泥草人工等和合故有舍生。又如酪器钻摇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种子地水火风、虚空、时节、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当知外缘等法皆亦如是。
释外在的“众缘所生法”,举出五种事物来说明,第一略举三缘:一是泥团,二是工具,三是人工技术。恐怕还不止这三种,所以用“等”字作概括。其中泥团是瓶的因,转绳工具和陶师是助缘,因缘和合产生瓶子,所以瓶子是“众…
《十二门论释义 甲二、正明论体 乙一 观因缘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