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門論釋義 甲二、正明論體 乙一 觀因緣門

  甲二 正明論體

  論分叁段:初分敘造論意已畢,今是第二,正明十二門入于空義以爲論體。

  乙一 觀因緣門

  所言因緣義者,蓋是萬法的統號,顯示真空的妙方,妙方若曉,則真空可解,統號若知,則實相易明。諸法所生,皆由因緣。例如長短相待,染淨相形,乃至生死對涅槃,無不是因緣義,故因緣是總,既是總義,所以安置在初,攝一切法,所以“觀因緣門第一”。今以因緣爲方便門,令人悟入諸法實相,就是從因緣門“入于空義”。又因緣義者,龍樹自釋凡有叁義:謂因緣是空義,因緣是假義,因緣是中道義。所以《中論·四谛品》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偈名爲叁是偈,是講“緣所生法”的,因緣生法自性本空,相狀是假,雙觀空假就是中道,這是解釋因緣生法義,非有他義,假如作空假中叁谛解釋,雖也講得通,但未必是龍樹的本意。在同一品論文中,龍樹另有講谛義的說教,如言:“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又說:“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谛,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本論雲:“有二谛,一世谛,二第一義谛,因世谛得說第一義谛”。這才是龍樹“谛義”的主張。《華嚴》、《般若》、乃至《涅槃》,只談二谛。《中》、《百》等四論,乃至唯識諸論也只談二谛,言叁谛者,這是套唯識家的叁性義,遍計所執性,情有理無故是空,依他起性,緣起假名故是假,圓成實性,真如法性故是中。但唯識家叁性、二谛並立,可見意義不同,空假中叁者只是中觀家的因緣所生法義,未曾說是叁谛,真理只有一個——中道第一義谛,哪有二叁

  

  次別釋“因緣”二字。如植物種子,自類相續,能生于芽,所以名爲因;水土陽光人工等而能助發成功,所以名爲緣,就是親者爲因,疏者爲緣,又叫內因外緣,內外合稱,所以名因緣。經論中常說:因緣和合生一切法,或言因緣具足生一切法。又釋:因是因素,緣是條件,事物的産生是各種因素和條件的組合。只有因素沒有外緣條件,事物也不會産生,如種子放在倉裏,不見水土不會生芽;只有水土等外緣,不下種到地也不會生芽,要因緣具足和合方能生芽,所以一切事物的生起,無不是因緣和合的結果。詳說因有六因,緣有四緣。六因謂相應因、共生因、自種因、遍因、報因、無障礙因。新譯如次爲相應因、俱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能作因。四緣者謂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新譯次第緣名等無間緣,緣緣叫所緣緣,余二緣新舊相同。因與緣義本互通,如果從通義而言,緣也是因,因也是緣。若作因說,四緣就是六因,若作緣說,六因還同四緣。如說因果,是從因生果,如果強調緣,便言諸法從緣起,或說緣生諸法,由此可知六因四緣意義互通。若論相攝者,因緣一詞攝前五因,攝因爲緣,所以名因緣;開無障礙(能作因)因爲叁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緣力增上,所以名緣起。所以有時說因如六因,有時說緣如四緣,有時因緣合說如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如無明對望于行,行本非有,因無明而生,親生者爲因,所以無明是因,以行望無明,行非都無,仗無明而起,即此則無明爲緣,所以無明是因也是緣,望前爲因,望後爲緣,行緣于識,識緣名色等皆作此解,所以名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今叁論中所說因緣,總括上來諸義,如此論中所說就是,初門總就因緣門觀一切法,也說十二因緣,第二《因中有果無果門》是單就因義說,第叁《觀緣門》是但就緣門觀,所以有時說因生,有時說緣起,有時說因緣和合生一切法,總的來說都是一致的。《成實論》說叁因四緣,四緣同前所說,叁因者,一是生因,即六因中的報因(異熟因),二是習因,即六因中的自種因(同類因),叁是依因,即六因中的相應因、共生因、遍因、無障礙因。《中觀論》每品品名,或名爲觀,或名爲破,破多于觀,今此《十二門論》門門都名爲觀,門門觀空,就是觀實相觀,所以僧叡說:“十二門觀之精微。”實相觀是最深奧最根本的觀法,所以說言“精微”。此論每門皆分爲叁段:

  

  丙一 長行發起

  初是因緣門,所謂:

  全論叁大段,今是第二大段,正明十二門入于空義,就是正明論體,就十二門中,今是第一因緣門。

  

  丙二 正明門體

  丁一 偈 頌

  衆緣所生法 是即無自性

  若無自性者 雲何有是法

  此偈言簡義赅,內容豐富,隨文就義破申鹹宜。先從申正義釋。“衆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者,謂有種子水土等衆緣,能生于芽;地水火風四大和合成爲人身,五陰和合名爲人我衆生,人等衆生本無有我,以色受想行識等和合假名爲我,假法非真,所以名爲無我。凡是由衆因緣所生的事物都沒有自性,自性就是自體,也就是真實性。諸法如果有自己的體性,就不需要從衆因緣生,如果法從衆因緣生,就沒有自己的獨立體性而只能屬于衆因緣,這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衆緣所生法也可以說是有,那只是緣起的假有,是虛假的現象,沒有真實自體,就是本性空,也叫假名有。但離了性空也不可能有緣起,由空才能緣起,如《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同樣,離開緣起有也不能顯示自性空,由認識緣起有才了解自性空,所以說“衆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緣起有和自性空是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空和有是對立的,但同時又是統一的。

  世間有些學派說,這叫辨證邏輯,佛教自古就有此義,如《般若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豈非空有對立的統一

  又佛法有真俗二谛,俗谛說有,真谛談空,俗谛說有,說的是緣起有;真谛說空,說的是自性空,這空和有本來是對立的,但《般若經·道樹品》說:“以世谛故示衆生若有若無,非第一義。問:世谛、第一義谛有異耶

  佛答:世谛、第一義谛無異也。”《涅槃經》說:“一切世谛若于如來即是第一義谛。”這都說明二者的不二,對立的統一。這和本論所說的“衆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緣起性空的道理是一致的。又因緣所生法當前,而知其自性畢竟空,這是菩薩的如實慧;雖知諸法自性畢竟空而能同時了解當前是緣起假名法,這是菩薩的方便慧,所以如果能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便能發生菩薩的方便如實二慧,二而不二,就是中觀。這是佛法的深妙,迥異常情。

  次就二谛顯示二空。上半偈約緣起世谛顯自性空,所以說“衆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無自性就是自性空。下半偈是顯假名空,即無真實體性,即是假名有法,約真谛義,一法不立,既無真實自體,怎能說有這一法

  即是真谛破假義,所以說“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

  再就破偏邪釋此偈,此偈上半破外道義,外道執諸法有自性,如數論外道說有二十五谛以自性爲主,一切法皆從冥谛自性生;勝論師執六谛義以爲實有,今偈破道:“衆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由衆因緣和合所生的法,哪裏有自性

  這就否定了外人所說的自性,所以是破外道的邪見,今諸外道從因緣門入于空義。下半偈破內部學人,佛弟子不執諸法有自性,而執有依衆緣生起的假法,因此成實師執世谛叁假不空,叁假是因成假、相續假、相待假。成論師說世谛法雖廣總不出此叁假,今偈破雲:“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這是說:假若沒有真實性,怎麼能說有這種法

  這就是破假名法。又上半偈是破小乘薩婆多部,此部執有爲無爲叁世諸法皆是實有,所以名一切有,今偈破雲“衆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哪裏有實在的體性

  如果有實在的體性,何須從緣生

  下半偈是破大乘唯識義假法,唯識家認爲外境是沒有的、是空的,如果認爲外境是實有那就是遍計執,但內識是依他起即緣起是假有法不能空,如彼論雲,“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叁”,所以叁能變的內識不空。今論破雲:“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中論》雲:“諸法有異故,知皆是無性,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這是說:諸法都在無常變異,知道都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緣起假法也是無有的,因爲一切法都是空,所以叁論既破真實有,又破假名有,既破諸法有,也破諸法空,離諸分別,證入平等法性,就是究竟涅槃。

  丁二 長行解釋

  戊一 總列內外緣果

  衆緣所生法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衆緣亦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

  這是長行解釋偈子的第一句,這一句中有因有果,“衆緣”是因,“所生法”是果。文中總舉全句謂“衆緣所生法有二種”者。意在說明所生的果法有二種:一是內法,二是外法。此處所說的內法外法者,內法是指衆生身心份上有情的所生法,外法者是指衆生身心以外的無情的一切法,一切法總不出此衆生的有情世界和外在的草木等無情世界,所以它把稱爲內和外。“衆緣亦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者,“衆緣”就是衆因緣,一個衆生的出生,無論是人是牛還是馬,要有他先世所造的善惡業的因,及現世父母爲緣,這樣,因緣和合才生嬰兒或牛馬,這叫內因緣所生法。又如將豆種子,種在土地中,有一定的陽光雨露,春種秋收,這叫外因緣所生法。這就是衆因緣所生法,分爲內外情與無情兩種,各有各的因緣不同,由衆因緣生一切法。

  戊二 別釋內外緣果

  己一 明外因緣生法

  外因緣者,如泥團、轉繩、陶師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縷線、機杼、織師等和合故有氎生。又如治地築基、梁椽泥草人工等和合故有舍生。又如酪器鑽搖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種子地水火風、虛空、時節、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當知外緣等法皆亦如是。

  釋外在的“衆緣所生法”,舉出五種事物來說明,第一略舉叁緣:一是泥團,二是工具,叁是人工技術。恐怕還不止這叁種,所以用“等”字作概括。其中泥團是瓶的因,轉繩工具和陶師是助緣,因緣和合産生瓶子,所以瓶子是“衆…

《十二門論釋義 甲二、正明論體 乙一 觀因緣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