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破邪 丁四 呵大執▪P3

  ..續本文上一頁是對昔日鹿苑,初轉小輪名大*輪,諸大乘經皆對昔日,初轉小輪名大*輪。今所引《般若》、《法華》、《涅槃》叁經莫不如是。次引《法華》是此經卷二《譬喻品》文。第叁引《涅槃經》卷十叁作如是說。由此可見,只有二藏,無有五時。

  經是這樣,論亦如此。次引叁論,《智度論》百卷雲:“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爲二種:叁藏是聲聞法,摩诃衍是大乘法。”《地持論》亦名《地持經》,即《瑜伽師地論》中的《菩薩地》,北涼單譯別行,今所引者,出《地持》卷叁。《正觀論》就是《中觀論》,此論卷初雲:“先于聲聞法中說十二因緣,又爲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說因緣相,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今所引叁經叁論,都說明只有二教,故結文雲:“以經論驗之,唯有二藏,無五時矣。”“驗”即是驗證。

  辛二 辨對機故諸經不同

  問:若乃皆是菩薩藏者,《華嚴》、《般若》、《法華》、《涅槃》此四何異?答:須識四句,衆經煥然。一但教菩薩,不化聲聞,謂《華嚴經》也。二但化聲聞,不教菩薩,謂叁藏教也。叁顯教菩薩,密化二乘,《大品》以上,《法華》之前,諸大乘教也。命小乘人,說于大法,謂顯教菩薩,密示此法,以爲己任,如付窮子財,謂密化聲聞也。四顯教聲聞,顯教菩薩,《法華》教也。“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化菩薩也;“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化二乘也。四句之中,叁義屬菩薩藏內開之,但化二乘爲叁藏教也。

  這是就菩薩藏中,說明因對衆生的時機因緣不同,故有諸部大乘經的差異。《法華經》說:諸佛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一大事因緣者,就是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令一切衆生皆得成佛。如《華嚴經》專爲大功德利根菩薩,唯說一因一果的成佛法門,從十信初心,經五十二位直趣佛果,這就是所謂根本*輪。這就是第一句所說的“但教菩薩,不化聲聞”。但鈍根薄福的衆生,不是這種法器,不能接受這一乘妙法,佛垂方便,遂于一佛乘教,分別說爲叁乘,即聲聞乘、緣覺乘及以佛乘,令小根機人先學四谛十二因緣以出叁界,因此便有《四阿含經》,所謂枝末*輪。這是第二句,“但化聲聞,不教菩薩。”稍後或同時,釋尊仍爲大根機說大乘法,叁根普被,叁乘同宣,雖說叁乘,而目的但爲成就菩薩。不廢二乘,正顯大教,批判聲聞,贊揚菩薩,欲令二乘,回小向大。諸方等經,正明一乘實相之理,即是正說大乘,命小乘人爲菩薩說于般若,《法華經》名爲付窮子財,就是暗示此法也是聲聞自己所要當學的,名爲密化聲聞。所以《般若》、《淨名》教時,聲聞已接受大乘,故不同于《華嚴》,時機也並非成熟,又不同于《法華》,這是第叁句,“顯教菩薩,密化二乘”。最後至《法華》教時,二乘機緣成熟,可以回小心向大乘,佛便開權顯實,會叁歸一,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諸大聲聞鹹得受記作佛。至此,方暢如來出世本懷,所以《法華》名爲攝末歸本*輪,這是第四,“顯教聲聞,顯教菩薩”。故大小兩乘,約化導始終,不出叁種*輪,約對衆生時機不同,說諸經有四句類別。今宗明義,諸大乘經,皆是究竟了義,衆經顯道無異,只因所對時機不同,而作異名宣說。如《智度論》雲“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衆生力,爲之立異字”就是此意。因此,就佛本意,願教一切衆生悉皆成佛,故諸部大乘經,悉皆平等,只有偏重不同,沒有高低之分。

  庚二 別破五時

  辛一 破叁乘別教

  次別難五時。問:若立五時,有何過耶?答:五時之說,非但無文,亦複害理。若言第一名叁乘別教,是義不然。依毗昙宗,叁乘則同見四谛,然後得道;就《成實》義,但會一滅,方乃成聖;據大乘宗,同契無生,然後隔凡。是則初教亦通,何以言別?

  別破五時,先設一問答發起,然後分別責難。“問:若立五時,有何過耶?”這是引發破端。“答:五時之說,非但無文,亦複害理。”這是總破。“答:五時之說,非但無文”,是說沒有經論的明文根據,所以不能成立。判五時教者,,雖引《涅槃經》五味相生之文爲證,前已解釋,那是說明,依教起行,修因證果的相生次第,並不是判五時的。“亦複害理”,“理”指真如實相一真之理,真理只有一個,哪有多種,既無多理,哪有五時?若有五時教,亦應有五種理,這豈不是害一真不二之理?故言“五時之說,非但無文,亦複害理”。

  次破五時,即爲五別,第一破叁乘別教。叁乘即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這是《阿含經》所說的叁乘,實際是指的小乘教。所以名爲叁乘別教者,是說,聲聞乘學四谛法,緣覺學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所學各各不同,故名叁乘別教。實際這是機械的分判法,小乘宗人也不這樣主張。下文就依大小乘各宗義破之,略舉叁宗。第一舉毗昙宗,薩婆多部認爲:叁乘同觀四谛得道;第二就成實宗義,叁乘同觀一滅谛,方乃成聖;第叁大乘宗主張,叁乘同悟無生,然後超凡。由此可知,昔教小乘,叁乘亦通,何以言別?只此一駁,所以後來天臺,便改此別教,名叁藏教,名稱雖改,內容依舊。因爲臺家的藏教,也是就此別教立義,還爲今文所破。

  辛二 破叁乘通教

  次雲:《大品》是叁乘通教,是亦不然。《釋論》雲:般若不屬二乘,但屬菩薩。若《大品》是叁乘通教,則應通屬,何故不屬二乘?問:若依《釋論》,明般若但屬菩薩,在經何故勸叁乘同學般若?答:般若有二種:一者摩诃般若,此雲大慧,蓋是菩薩所得,故不屬二乘;若以實相之境,名爲般若,則叁乘同觀,故勸叁乘,令並學之,經師不體二種之說,便謂般若是叁乘通教。

  此斥五時教者,不識《般若》教義,妄判爲叁乘通教。《般若》正明中道實相之理,是大乘至極之道,怎能說是叁乘通教?又般若通常說有叁種: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指的是般若經卷,語言文字,姑且不談。觀照般若,是般若的正體,爲菩薩所具有的平等大慧,二乘小慧,不名般若,故論雲:般若不屬二乘。實相般若,是空無我理境,即中道第一義空,叁乘同觀,故勸叁乘同學。經師不體會叁種般若的差別意義,故判《般若》爲叁乘通教。《涅槃經》卷叁十六,說叁乘同觀第一義空雲:“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無上菩提。”這是說叁乘同觀實相,豈是令聲聞人學菩薩智慧?如果《般若經》中勸叁乘人同觀實相般若,名爲叁乘通教,《涅槃經》說,叁乘同觀第一義空,也應是叁乘通教,《勝鬘經》明攝受正法,出生五乘,應是五乘通教!如果《涅槃》、《勝鬘》是究竟了義之教,而不是叁乘通教,《般若經》勸叁乘人同學實相般若,爲何說是叁乘通教?《金剛般若》說:“是經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這豈能是叁乘通教?五時害理,由此可見。

  辛叁 破抑揚教

  次雲《淨名》是抑揚教者則亦不然,《大品》呵二乘爲癡狗,《淨名》貶聲聞爲敗根,挫小既齊,揚大不二,何得以《大品》爲通教,《淨名》爲抑揚?

  此破《淨名經》爲抑揚教。淨名即是維摩。《維摩經》稱揚菩薩,貶低聲聞。欲令二乘人恥小慕大,發菩提心。《佛道品》中說凡夫可以發菩提心,成就佛道,而阿羅漢不能。因爲聲聞人不發菩提心,已證偏空涅槃,名爲敗根之士。《小品般若》說:“若人已入正位者,不堪任發菩提心,何以故?已于生死作障隔故。”《淨名經》貶抑聲聞,贊揚菩薩,所以被判爲抑揚教,實則,大乘經中多有此意,何獨《淨名》。如《大品般若·魔事品》中,貶聲聞人爲癡狗,“譬如癡狗,不從大家求食,反從作務者索。””章主釋雲:“犬者聲聞人,大家者大乘教,作務者小乘經。”(《大乘玄論》卷五)意謂:聲聞人不學大乘教,只學小乘教,譬如癡犬,不從大主人家求食,反從傭工索取,若《般若》抑小揚大,與《淨名》齊等,也應是抑揚教,若《般若》不是抑小揚大,《維摩經》何獨名爲抑揚教?所以說,挫小既齊,揚大不二,何得以《大品》爲通教,《淨名》爲抑揚教!

  辛四 破同歸教

  次《法華》爲同歸,應無所疑,但在五時之說,雖辨同歸,未明常住。而天親之論釋《法華》,初分有七處佛性之文,解後段《壽量品》辨叁身之說,斯乃究竟無余,不應謂爲不了之教。

  《法華經》明,會叁乘教,歸一佛乘,名同歸教,這應該沒有什麼置疑的,是對的。但依成實師五時判教次第,雖說《法華》會叁歸一,但猶未談佛性,尚未明常住,還是不了義教,至《涅槃》時,始明常住,爲了義教。今宗主張,一切大乘經典皆是了義,無不了義。引天親《法華經論》說此經已談常住佛性,已說法報化身叁身。天親論中,釋《法華》前半部有七處談佛性之文,後半《壽量品》有叁身之說。叁身中法身報身即是常住教義,故《法華》與《涅槃》齊等,稱爲攝末歸本*輪,故雲:“斯乃究竟無余之說,不應謂爲不了之教。”即以此義彈斥五時判教之說。

  辛五 破常住教

  次《涅槃》爲常住教者,然常與無常,皆是對治用門。若論涅槃,體絕百非,理超四句,舊宗但得用門,未識其體,故亦失旨也。

  五時教者,判《涅槃經》爲常住教,這似乎很對。但依今宗看來,常與無常皆是對治法門,未是第一義谛。如四悉檀,有對治悉檀,有第一義悉檀,對治悉檀是方便法門,未是真實義谛。通常謂《涅槃經》總破八倒。破凡夫世間無常,妄認爲常,世間是苦,妄認爲樂,世間不淨,倒謂爲淨,凡夫無我,認爲有我,名爲世間四倒;又破聲聞人認爲佛果也無常、苦、無我、不淨,複成四倒,合稱八倒。凡夫以顛倒心,貪著世間,謂是常樂我淨,所以佛說無常無苦無我不淨等教以破之,二乘人聽說,又執無常、苦、無我、不淨爲真實,佛于《涅槃經》中又說常樂我淨以破之,所以說常說無常,皆是方便對治法門,至于真實涅槃,體絕百非,理超四句,非常非無常等,即是中道第一義谛。他宗執《涅槃》談常住爲究竟,只得《涅槃》用門,未得涅槃實體,所以還是喪失了《涅槃經》的甚深旨趣。

  已叁 難真俗二谛

  庚一 評毗昙

  次難二谛。迷失二谛。凡有叁人。一者毗昙,執定性之有,迷于假有,故失世谛;亦不知假有宛然而無所有,複失一真空。

  小乘一切有部稱爲毗昙宗,此宗執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法爲實有,不知緣生諸法是于假有,既執諸法爲定性之有,迷于假有,即失于世谛,既不知世谛因緣假有,更不知假有本性是空,是無所有,又迷于真空,失于真谛,所以毗昙宗人二谛俱失。

  庚二 斥方廣

  二者,學大乘者,名方廣道人,執于邪空,不知假有,故失世谛;既執邪空,迷于正空,亦喪真矣。

  方廣道人是古代印度,學大乘教者,墮于邪空的一派。“方廣”是大乘經的通稱,亦名方等。《智度論》卷一說:“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如兔角龜毛常無。”這是斷滅見,既執斷滅,即喪失世谛,既是邪空,便不解正確的空義,又喪真空,所以方廣道人,二谛俱喪。

  庚叁 責成實

  叁者,即世所行,雖具知二谛,或言一體,或言二體,立二谛不成,複喪真俗也。問:真俗一體,此有何過?答:若俗與真一,真真俗亦真,若真與俗一,俗俗真亦俗。若真真俗不真,則俗與真異,若俗俗真不俗,則真與俗異。故二途並塞,一體不成。問:一既有過,異應無咎?答: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言各體,相即便壞,若有雙即,便二體不成,故進退無通,異義亦屈。

  即世所行,是指陳隋時代當時盛行的成實學派。或言一體,或言二體,皆是成實諸師不同的見解。開善智藏法師明二谛一體,龍光導綽法師說二谛各體,各體是說二谛各有各的體,也叫異體。開善的二谛一體,以世谛是假有,即假有爲世谛體,假有即空爲真谛體,就有說之叫世谛,約空說之名真谛,二谛原是一體,以義分之,說有真俗不同。“真俗一體,此有何過”下破斥,破意說,若俗谛與真谛是一體,那麼真谛是真谛,俗谛也應當是真谛,這樣就只有真谛,便沒有俗谛了。相反,若真谛與俗谛是一體,那麼,俗谛是俗谛,真谛也應當是俗谛。這樣,也只有俗谛,就沒有真谛了。若只有一谛,沒有二谛,還談什麼二谛一體二體呢?再者,如果說,真谛是空,俗谛不空,這俗谛和真谛就不能說是一體,若俗谛是假有,真谛不是假有,這真谛和俗谛就不能說是一體,這樣,保住了一體就喪失了二谛,保持著二谛便喪失掉一體,兩方面的道理都說不過去,言二谛是一體,又怎麼能成立呢?這是破二谛一體。

  “一既有過,異應無咎”下,破二谛各體。意謂:二谛一體既然有過失,二谛各體應當是對的了。回答,舉經文破之。《大品般若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經說色空不二,,哪裏會有兩體!若真俗各有其體,佛說色空不二的道理即被破壞,這是違反聖教的。如果佛說相即的道理是對的,你那真俗各體的說法就不能成立。《大乘玄論》責二谛一體時說:“二谛唯是一體,是何物體?爲當一有體?爲當一空體?而言以空有約之,故成二谛之別?”破異體時說:“若二谛各有體,即應兩理,有自有爲體,空自空爲體,碩反,何得辨其相即?”此語言破法不同,破意與今無異。

  已四 總結呵大執

  然五時不立,真俗又傾,大乘之宗,言將何寄。

  此是總結,總結五時的判教既不能成立,二谛的理論又土崩瓦解,所標大乘的教義,還有什麼可說的。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破邪 丁四 呵大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