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琼法师,都是五时判教的继承者,其中只有庄严僧旻稍有不同,只判四时,就是把五时中的第二第三合为一时,但觉得与经中的五味相生不相称,所以后来僧旻仍判五时,就是从第一有相差别教中,分别建立人天乘,合前四时还是五时教。这样,庄严的五时教与原来前三家的五时教,就互有开合不尽相同了。
疏文叙述不作五时判教解释此经文的有两家,即招提师和北地师,北地师是北方的论师,是北方的十地论师还是北方的智度论师呢?未详。招提师是南方成实学者,是庄严僧旻的门下。招提以教行果三义解此经文,北地师以教理行果四法释此经文,这两家大意相近。嘉祥表示赞同这两家的解释,如说:“等是贴文,此则有意。”这就是说“同样是贴经释文,这两家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两家不作五时判教解此经文,今宗在《大乘玄论》卷五里,就明确提出这样见解,如说:“十二部经是别相修多罗;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者,是通相修多罗;从通别两教起大乘万行,故言从修多罗出方等;万行之中般若为主,故言从方等出般若波罗蜜;从此二因得大涅槃果,故言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此乃教行因果相生,非是判五时教也。”根据这一段文意表明,三论宗认为《涅槃》五味相生的次第,是表明菩萨应如何修行,如何证得涅槃果的因果相生次第,不是判五时教的。所以嘉祥批破五时判教之说是“无文伤意”,五时教者引《涅槃》为证是谬解经文,故下文云:“以经论验之,唯有二藏,无五时矣。”又《维摩游意》说:“宜废四五之穿凿,立一极之玄宗。”《法华玄论》卷一:“废四五之妄谈,明究竟之圆旨。”这都是三论宗反对五时四教铿锵有力的名言。“自五时已后,虽复改易,属在其间。”这是说,从慧观判五时教已后,诸师承用,虽有小的差异,都是属于五时判教的范畴,同是判五时教,如庄严僧旻与开善智藏就有不同,后来天台五时又有变动,故言“虽复改易,属在其间。”
“三假为俗,四忘为真”者,这是成实家用语。三假,一是因成假,一切诸法由从因缘合成故,二是相待假,大小长短相待而有故,三是相续假,心法约时间前后念次第相续不断故。世间假法不出此三种,所以成实师以三假为俗谛,摄一切法。“四忘”,忘是忘掉,就是忘掉有无等四句。亦名为超,亦名为离,就是离有、离无、离亦有亦无、离非有非无,名离四句。以离或忘此四句为真谛,故言“四忘为真”。会悟此四忘的真理,能转凡成圣,证得三乘道果,故言“会彼四忘,故有三乘贤圣”。
戊二 破斥
己一 破大乘立宗
庚一 有无破
破执第二。前责五时,次难二谛。问:既有五时,云何分于大小?答:初一为小,后四为大。问:道理为有大乘?为无大耶?如其有大则是有见,若言无大,何所立耶?
初三句建纲标科。次问答发起,而后设难破斥。破斥其是实有大乘?还是没有大乘?这是就真谛道理设难的,故文云“道理”为有为无。若言有者,则是有见,不合道理;若言无者,既无大乘,为何要立大乘,岂不是妄立?也不合道理。有无是二边之见,障中道的根本,岂能以边见而为大乘?故《中论·观有无品》说:“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法华·方便品》云:“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故不可以有无为大乘宗。
庚二 二见破
又若谓有大异小,则有小异大,名为二见。《大品》云:“诸有二者,无道无果。”《涅槃》云:“明与无明,愚者谓二。”
认为实有大小,即名二见。佛法虽说有大乘小乘,于第一谛皆是方便,实无异大之小,也无异小之大。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无异大之小,会彼三乘归一佛乘,故无异小之大。若定言大外有小,小外有大,即是二见。有二见者,即无道无果。所以《大品经·平等品》说:诸有二者,无道无果。用二法无道无果者,意谓:用分别心修行,不能悟道,也不能证果。次引《涅槃》,《涅槃经》卷八说:“明与无明,愚者谓二,智者了达,其性不二。”其意相同,愚痴之人不明理,怎能悟道怎能证果。
庚三 有得无得破
又若实有大乘者,名有所得。有所得者,为魔眷属,非佛弟子。又有所得者,不动不出,无有乘义,不名为乘。
此文有二:第一“有所得者,为魔眷属”,出《涅槃经》,《涅槃经》卷十五说:“无所得者名第一义空,菩萨观第一义悉无所见,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五见,菩萨永断是五见故,得第一义空,是故菩萨名无所得……若说有得,是魔眷属,非我弟子。”《大品经·一念品》说:“须菩提,有得有著者,难可解脱。须菩提,诸得相者,无有道无有果,无有无上菩提。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无得相者,有道有果,有无上菩提否?须菩提!无所得即是道、即是果、即是无上菩提。”文中五见者,一是身见,即是我见;二是边见,即断常见;三是邪见,即拨无因果;四是见取见,于自家见解,执取不舍;五戒禁取见,如持牛狗戒等。如是五见总名邪见,是凡夫外道的见解,故是有所得,菩萨悟入第一义空,故名无所得。
第二,有所得者,无有乘义。《般若·三慧品》云:“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住有所得中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有所得中住,不能从一地至一地。”不能从一地至一地就是不动,不动则不出,出者是出三界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了生死,就不名为乘。所以《出到品》说:“是乘从三界中出,至萨婆若中住,以不二法故。”又说:“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诃衍出三界,以不二法故。”又说:“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诃衍出三界,住萨婆若。”这就是说:以修无所得观故,才能动能出,名为大乘。与此相反“有所得者,不动不出,无有乘义,不名为乘。”
庚四 断常破
又大乘之宗,永断生死,名为断见,涅槃是常,即是常见。乃为断常,何大之有。
大乘宗人,若谓实有生死可断,就是断见,若谓生死之外实有无为涅槃可得,就是常见。为什么这样说呢?诸经论说众生生死是虚妄法,因缘之法皆无实性故。
已二 难五时判教
庚一 申正总非
辛一 引申经论正意
次难五时,前总难,次别难。难曰:但应立大小二教,不应制于五时,略引三经三论证之。《大品经》云:“诸天子叹曰:“我于阎浮见第二*轮转。””龙树释云:“鹿苑已转小轮,今复转大*轮。”《法华经》云:昔于波罗捺,转于四谛;今在灵鹫山,说于一乘。《涅槃经》云:昔于鹿林转小,今于双树说大。故知教唯二门,无五时矣。《智度论》云:佛法有二:一者三藏,二者大乘藏。《地持论》云:十一部名声闻藏,方等大乘名菩萨藏。《正观论》云:前为声闻说生灭法,次为菩萨说无生灭法。以经论验之,唯有二藏,无五时矣。
前破五时教人立大乘宗,此文方是正破五时。首先是申经总非,即是总破五时。今宗常言,破邪申正,略有三意:一者先破邪而后申正,以显破邪与申正二者不同。其次,是但破不申,意谓:破邪即是显正,破邪既了,正义自显,不须别申。第三,有时只申不破,意谓申正即是破邪,正义既显,邪谬自灭,即是以申为破。以申为破,正是今文。今只申明经论正义,则五时判教的错谬自消。
今宗判佛教只分大乘和小乘,也叫作声闻藏和菩萨藏。《大乘玄论》卷五,列举十种名称判此二教:菩萨藏和声闻藏,大乘和小乘,有余和无余,有作与无作,了义与不了义,有边及无边,顿教及渐教,半字教满字教,常和无常,有量和无量等十门。这十门前二种约经教说。佛说的经教结集在一起称为法藏,法藏分为两种:为菩萨说的名菩萨藏,为声闻人说的名声闻藏。声闻是小乘,菩萨为大乘。第三有余无余,是就大小乘涅槃说,小乘涅槃不究竟名有余,大乘涅槃究竟称无余。第四有作无作,是约修道断惑说,小乘极果断三界内烦恼,名所作已办,未断界外无明智障,犹有所作,故名有作;菩萨成佛时,无明断尽,功德圆满,更无所作,称为无作。第五了义不了义,是就教理说,小乘教谈理不周,义不究竟,名不了义;大乘教圆理满,究竟无余,名了义教。第六有边无边,是约智慧说,诸佛如来,称正遍知,智无边际,名为无边;小乘极智,只知八万劫内之事,有量有限,故是有边。第七顿和渐,是就根机说,利根众生,初发心时,便学大乘,故名为顿;钝根众生,但求自利,先学浅小,后发大心,名为渐机。第八半字满字,亦约教理,大乘法藏,教圆理极,故是满字;小乘法藏,言教不足,谈理未极,故称半字。第九常无常,是就证果说,阿罗汉虽证声闻菩提,不免灰身灭智,故是无常;大乘报身,一证佛果,法身常住,德智湛然,故名为常。第十有量和无量,就法门说,小乘法门,有限有量,故名有量;大乘法门,尘沙难喻,无有数量,故名无量。依诸经论,略为十门,判佛法为二教。不必具列十种,用一种两种即可,一宗常用的,多说大小两乘,半满二藏等。所以章主说:“但应立大小二教,不应制于五时。”
次引三经三论,证明佛教只有大小二教,没有五时分教的明文。初引《大品经》,即是《摩诃般若·无作品》,“见第二*轮转”者,《涅槃经》说:诸佛世尊,凡有所说,皆名为转*轮。因为佛法有摧邪显正之用,犹如车轮摧坏他物,佛法能摧破凡夫外道颠倒邪见,名为*轮。又言转者,前佛得悟,授于后佛,众生无尽,展转不息,故言转*轮。“第二”转者,佛成道后,趣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是小乘教,名为初转*轮。后于灵鹫山,为诸菩萨,说于《般若》,大乘*轮,为第二转。所以龙树释云:鹿苑已转小轮,今复转大*轮,名为第二。不但《般若经》…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四 呵大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