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 显正
丁一 序说
显正第二。自上已来,破外道、毗昙、成实、大乘,从此已后,序前四宗,斥于《三论》。故通其邪难,显明正理。上既遍斥四宗,于是群难竞起,咸疑龙树非是正师,所造之论,应为邪法,是故此章,次明显正义。
三论大纲,有其二种:一是破邪,二是显正。前文破邪已竟,今次显正。前破邪中非无显正,但以破邪为主,今次显正亦不无破邪,但以显正为主。上来遍破四宗以为妄说,今叙四宗斥责三论。成实、毗昙、大乘、外道等,同呵于三论,于是众难争起,皆谓龙树不是正道之师,所造之论恐是偏邪之法,所以下文,解其邪难,申明正理,故名显正。
丁二 显正
戊一 显人正
已一 明有佛授记故是正师
正义虽多,略标二种:一明人正,次显法正。《楞伽经》大慧菩萨问:世尊灭度后,是法何人持?佛说偈答:“于我灭度后,南天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住初欢喜地,为人说大乘,能破有无见,往生安养国。”次《摩耶经》云:摩耶问阿难曰:佛灭度后,何人持法?阿难答曰:“如来正法五百年,第一百年,优婆掘多说法教化,住持正法。次二百年,尸罗难陀比丘,于阎浮提度十亿人。次三百年,青莲华眼比丘说法教化,度半亿人。次四百年间,牛口比丘说法教化,度一万人。第五百年,宝天比丘度二万人,八万众生,发菩提心,正法便灭。六百年间,九十六种邪见竞兴,破灭佛法,马鸣比丘摧此外道。七百年间,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巧说法,燃正法炬,灭邪见幢。”寻大小乘经,亲记龙树,破邪显正,今内外并呵,大小俱斥,何所疑哉!
显人正,举佛经来显,明龙树是佛所授记,是登地圣人,是燃正法炬者,是破邪见幢者,是能破有无诸见者。既是释尊亲所授记,足证龙树是正见大师,所说之论,是中观正法,是极可信赖的。他所批破的有无断常等见,即是邪见,破所应破。如有不符合中观正见的,皆可照此例破,除方便说,吉藏大师就是这样弘扬龙树法门的。所引经文,是七卷《楞伽》卷第六,十卷《楞伽》卷第九。《摩耶经》卷一。《摩耶经》属小乘,《楞伽经》是大乘,所以文云:“寻大小乘经,亲记龙树,破邪显正。”既是如来亲自悬记,故龙树所说,犹如佛说,这还有什么可怀疑呢!
已二 斥成实师的谬解佛经
又马鸣、龙树,佛有诚记,尚复生疑。法胜、诃梨,无经可印,云何辄受?问:法胜则未见诚文,诃梨亦有明据,《阿含经》云:“实名四谛,是故比丘,当成四谛。”佛垂此敕,悬鉴有在,逮兹像末,允属诃梨,为成是法,故造斯论。宏宗若斯,岂虚构哉!答:盖是通指像末,岂别主诃梨,故非所据也。
此文前段责问成实、毗昙学者说,马鸣、龙树,佛有授记,对其法门,尚且不肯信受,法胜、跋摩,无经印证,为何坚信不移!成实学者,推崇《成实论》,为诃梨跋摩,寻找授记根据。“问”以下,代表成实师的意见,在说:法胜罗汉,未见有佛授记的诚文,诃梨跋摩,有佛授记的明证。《增一阿含》卷十一有这样的话:“实名四谛,是故比丘,当成四谛。”《成实论》是以四谛立宗的。《成实论》中也有这样的话:“实名四谛,为成实法,故造斯论。”把经和论两处文联系来看,好像是佛为跋摩授记,跋摩造论似乎应佛的悬记,所以就成实师的意见说:“佛垂此敕,悬鉴有在,逮兹像末,允属诃梨。”略解此文,以上对下为“垂”,如下垂,圣人的指示叫“敕”,这里指授记;“悬”谓悬远,为后世授记叫悬。“鉴”是明照意,谓佛智明照未来。“有在”是有其人在。“逮”是及意,“兹”这也,“像末”是像法末期。“允”是信是当。这段总的大意是说,佛为后世弟子授记,明见未来,有其人在,及至像法之末,这一授记,相信应当属于诃梨跋摩。《成实论》既是应佛授记而造,宏宗若此,岂是凭空虚构的吗?此语好像是理直气壮,但章主略吐片言,便化为乌有。“答:盖是通指像末”下,是破,意谓:《阿含经》说:“实名四谛,是故比丘,当成四谛。”这话是广泛地通指像末众多比丘都要成就四谛法门,并未明言是谁,怎能说就是诃梨跋摩呢?佛灭度后,小乘诸师,弘经造论,多是以四谛为宗,如《发智》、《杂心》、《俱舍论》等,皆是发扬成就四谛法门,岂能限定指哪一人?以为就是与诃梨授记,这是不能成为根据的。
戊二 显法正
己一 就世人显正
庚一 就中国名德作证
显法正第二。问:龙树著述,部类甚多,《三论》偏空,似非究竟?答:僧睿昔在什公门下,为翻译之宗,其论序云:夫百梁之构兴,则鄙茅茨之仄陋,睹斯论之宏博,则知偏悟之鄙倍,故偏主小乘,正归此论。
龙树著作甚多,古代有千部论主之称,就中以《中观论》为主,故龙树学称为中观派或中观宗。僧睿原为道安弟子,罗什至长安,遂从什公受学。罗什门徒三千,著名学者有十哲四圣,所谓四圣,即僧睿、僧肇、道融、道生。加上慧严、慧观、昙影、道凭、道恒、道标,称为十哲。就中以僧睿为首领。罗什尝叹曰:“我传译经论,得与子相值,真无所恨矣!其为罗什见重如此满意。“夫百梁之构兴,则鄙茅茨之仄陋。”这是僧睿的《中观论序》评赞大乘中观法门的话。“百梁”是说有一百个巨梁的大建筑物,“茅茨”即茅草屋,“仄”是狭窄,即半面茅草屋,这是以半面草屋对比百梁的大厦。“睹斯论之宏博,则知偏悟之鄙倍。”“斯论”指《中观》,“偏悟”指小乘论,“宏博”赞中观宏大广博,“鄙倍”指小乘鄙陋乖背,是说小乘粗鄙,乖背方等宏宗。总的大意,是将大乘中观比作百梁宏伟的大厦,把小乘比作半边仄陋的茅屋。故最后结云:“偏主小乘,正归中观。中道之观,岂是偏空!
庚二 就天竺学者作证
又如前云,天竺十六大国,方八千里,有向化之缘,并为委诚龙树为无相佛,敢预学者之徒,无不玩味斯论,以为喉衿,若是偏空,岂为诸国所重。
古代天竺,百里封疆,小国无数,就其大者计有十六,称为十六大国。十六大国,依《仁王般若》即毗舍离国、憍萨罗国、室罗伐国、摩伽陀国、波罗奈斯国、迦毗罗国、拘尸那国、憍睒、弥国、般遮罗国、波吒罗国、乌尸国、末吐罗国、奔吒跋多国、提婆跋多国、迦尸国、瞻波国。这十六大国皆盛行佛法。“向化之缘”是心向佛化的人,指信仰佛教者,这些出家在家佛教徒学者,并尊崇龙树为无相佛,为何称为无相佛?释迦如来有三十二相,龙树出世,重建大乘佛教,如释迦佛出世一样,但没有三十二相,所以被称为无相佛。又龙树菩萨阐扬最上真空无相大乘,故称为无相佛。“敢预学者之徒,无不研习玩味此《中观论》以为喉衿,“喉”是人咽喉,“衿”是衣服的衣衿要领,以此比喻中观法门是佛法的要义。若是偏空浅道,岂能为诸国学者如此推重!
庚三 就罗什自身为证
又罗什本执小乘,因此论而回辙正观。厥后众师,藉斯文而晓迷,以此详之,盖是究竟无余之说。
鸠摩罗什,汉语童寿,是晋代著名佛学大师,是我国中观学派的翻译者和传播者,是中国三论宗的初祖。罗什本来先学小乘,后因沙车王子须利耶苏摩,授以《中》、《百》等论,遂改习大乘。“厥后诸师,藉斯文而晓迷”,“斯文”是指《中论》,诸师指罗什未来之前,汉地诸师,其中包括罗什门下和已后诸师。如《中论序疏》引僧睿语云:“自讲肆已来,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中》、《百》二论,文未及此,又无通鉴,谁与正之!先匠所以辍章遐叹,思决言于弥勒者,良在于此。而今已后,《中》、《百》二论,既传来此土,论道之贤,始可与言实矣。”又后周顒、萧衍等,悉是成实学者,皆因三论而改学大乘。据此可知,诸师借三论而晓悟前迷。由此证明,中观三论,是中道正观深宗,究竟了义法门。
已二 约教理显正
庚一 略示
问:若内外并呵,大小俱斥,此论宗旨,何所依据耶?答:若心存内外,情寄大小,则堕偏邪,失于正理;既失正理,则正观不生;若正观不生,则断常不灭,若断常不灭,则苦轮常运。以内外并冥,大小俱寂,始名正理。悟斯正理,则发生正观;正观若生,则戏论斯灭,戏论斯灭,则苦轮便坏。三论大宗,其意若此。盖乃总众教之旨归,统群圣之灵府。味道之流,岂不栖凭斯趣耶!
此文先问,上来破邪,内外并呵,大小俱斥,假若这样的话,那么,三论的宗旨又是什么?依据什么?从“答”以下,略示大意。此明诸法实相,中道正理。这种理境,无名无相,非有非无,言语所不能表达,心意也无法想像。常言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可以神会,难以事求。所以说,若心存内外,情寄大小,就堕在偏邪,失于正理;既失正理,便妄见丛生。由妄见迷惑造业,由业受报,三界轮回,无有止息。若能内外并冥,妄见不起,悟契诸法实相,才是正理,依理起观,方是正观。正观若生,妄心便灭,惑业苦灭,生死轮转,始得解脱。三论宗旨,大致如此。这是三藏十二部经的旨归,三乘圣人的灵府。
“盖乃总众教之旨归”以下,是总结劝学。“旨归”约义讲解,“灵府”就心智说,这是总统佛法的最高境地,喜爱佛道义理的人,能不以此为依凭吗?《法华经》说:“是法不可示,言辞寂灭相。”《中论》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影法师云:夫万化非无宗,而宗之者无相;虚宗非无契,而契之者无心,故圣人以无心之妙慧,契彼无相之虚宗,内外并冥,缘智俱寂,岂容名数于其间哉!”佛法的根本就在于理解这种义趣,不重视求悟这种义趣,不悟…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二 显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