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缚,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故《法华》云:“我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净名》云:“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三世诸佛,为六道众生心有所著,故出世说经,四依开士,为大小学人心有所依,故出世造论。故有依有得,为生死之本,无住无著,为经论大宗。
第十番,明无所依无所得正观之宗。前九番外人发问,皆称“难曰”,今第十番称之为“问”,这是另有意义的。“难曰”是发难责难意,是对抗之词,“问”有请问受教之意。前番呵其著心深重,难以入理受化,其人或可内省,自觉执著心深,有所醒悟,所以请问,“心有所著,有何过耶?”回答说:“若有所著,便有所缚,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是指出执著心的过失。“若有所著,便有所缚”,“缚”谓绑缚或系缚,以心取境,以境系心,心即为境缚住,由心取著外境,起贪嗔烦恼,不得解脱,故永远在三界中受生死苦。《摩诃般若·一念品》说:“诸有得有著者,难可解脱。”《偏学品》说:“适有有法,便有生死,适有生死,不得远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大方便品》说:“菩萨应作是念,诸法无所有,不可取。若法无所有,不可取,则无所得,若知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嘉祥《维摩义疏》卷七说:“机神微动,则心有所属,心有所属,名为攀缘,攀缘取相,是妄想之始,病之根也。妄想既缘,则美恶以分,美恶既分,则憎爱并炽,所以众结烦恼于内,万病生于外。其能缘之心既是妄想,所缘之境不离三界。”所以说:“若有所著,便有所缚,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故《法华》云”者,是引《法华经·方便品》,彼经文云:“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由此可知,众生所以流转生死者,皆由于执著取相心故耳。《净名》就是《维摩》。此是引《维摩经·佛国品》赞佛偈,此是赞叹佛的心智境界,明佛的智慧,于诸世间,无所取著,犹如莲花,虽生在污泥水中,而不为污泥浊水沾染,说明佛陀虽在世间教化众生,不为世间假相扰动,而心智常处在空寂中;虽了达诸法,厉然分明,而心无挂碍,犹如虚空无依无得。这里,前引《法华》,明众生心,于境有取有著,次引《维摩》,明佛智于法,无依无碍犹如虚空,这是一种鲜明对照。
我们由此可知,众生所以受生死苦,诸佛所以得解脱乐的根本原因在何处了。所以今宗强调,破除实我实法之情执,学习诸佛如实智之无住。故最后结云“有依有得,为生死之本,无住无著,为经论之大宗”,这就指出了中观的正宗。故下文云:“通论大小乘经,同明一道,故以无得正观为宗。”必须知道,此宗所说的无所得,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叫无所得。三论宗认为,若有所得,则有所不得,诸佛菩萨心无所得,而能无所不得。所以无所得是辩证的,是积极的,而不是定性的和消极的。例如说:般若无知,而能无所不知。此亦如是,若能无智亦无所得,便能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成就无上菩提,而无所不得。正如《大品·三慧品》说:“无所得即是得,以是得无所得。”《金刚般若》说:“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说,诸佛能无所得,才能无所不得。然而还必须知道,我们修学无得正观,也不能执著于无所得,若有无所得可依住,又怎能是无所得呢?应心无所住,无所得也不可得,才是真正的无所得。《智度论》卷三十八说:“佛法不著有、不著无、有无亦不著,非有非无亦不著,不著亦不著。”功夫若能达到这种境地,便能降伏烦恼,妄情脱落,一念相应,证入真如法性,与诸佛同一体性,诸佛的功德也就无所不得了。
辛二 就世俗谛显正
壬一 明设方便门
难曰:若内外并冥,佛经何故,说大小两教?答:《法华》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如来于无名相中,强名相说,故有大小教门。欲令众生,因此名相,悟无名相。而封教之徒,闻说大小,更生染著。是故造论,破斯执情,还令了悟本来寂灭,故四依出世为如佛也。
上约理实显正,此就方便显正。所以名为方便,因至理无言,如来所有言说,皆是方便,随顺世俗。《中观·四谛品》云:“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今文问意,若正道实相,无是无非,内外并冥,佛经何故说有大小两种教门,教化众生,这岂不是矛盾吗?回答说:佛法有二门,一是真实门,二是方便门。上文说有,无是非无邪正,无依无得等,是就真实门说的,实相无相,故不可以言说示人,如《法华经》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诸法实相虽不可说,但如来于无名相中,假借世间名言而宣说之。因众生习惯于世间名相,如来为晓悟和破除众生的执著,所以权设方便,故说有大小两乘教法。故《般若·深奥品》云:“诸法实相不可说,而佛以方便力故说。”“如来于无名相中,强名相说”者,《佛藏经》云:“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世尊乃于无名相法,以名相说,无语言法,以语言说。”此是佛说,于无名相中,强立名相,是故说有大小两种教门,即是随顺众生,方便说法。“欲令因此名相,悟无名相。”可是后世学佛的人,闻佛大小乘教,不能正确领解经意,执著文字,封教成病,旧执未除,更生染著。是故龙树造论,批破这种学教成迷的偏邪执情,还令了悟真如法性,本来寂灭,得大解脱。故此说,四依菩萨,出世教化,如佛一样。
壬二 开体用二正
癸一 明理唯一正
问:此论名为正观,正有几种?答:天无两日,土无二王,教有多门,理唯一正。是故上来,破斥四宗。《华严》云:“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畏人,一道出生死。”
此文是说,在佛法中,真理只能有一个,所谓一实相印。但它的名称可能有种种不同,真如、法性、第一义谛、菩提、涅槃、般若、佛性、法界、实际等,皆是实相的别名。有的宗派主张,真俗二谛、或者说空假中三谛,皆是谛理。今宗说,真理只有一个,不二法门,如天唯一日,无二无三,约二谛说,真谛是理,世谛是教。约三谛说,中道是理,空有二谛为教。是故此宗常言,二谛是教。今只引《华严经》明如来只有一正法性,诸佛菩萨的言教虽有多门,而实际真理,只有一正法,一中道。
癸二 标体用二正
但欲出处众生,于无名相法,强名相说,令禀学之徒,因而得悟,故开二正,一者体正,二者用正。非真非俗,名为体正,真之与俗,目为用正。
前明非大小内外,无是非邪正,显毕竟空义,是约第一义说的,今此随顺世俗,假立名言,就方便门说。第一义谛,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是不能用语言或形象所能表达的,但不说又不能教化众生,不能令人了解佛法的意义,为了使人们理解佛法的真实教义,所以于无名相中,假借名言,强立名相,施设二正,一是体正,二是用正。“出处众生”者,“出”谓出去,即出三界、出生死;“处”谓安处、住处,意谓令众生出生死,安处在大涅槃中。《摩诃般若·出到品》说:“佛告须菩提,如汝所问,是乘从何处出,至何处住者。佛言:此乘从三界中出,至萨婆若中住。“萨婆若”翻一切智,此一切智是佛的一切智,就是说,般若大乘,能令一切众生出三界,直至佛果,名为“出处”。
体用二正,“体正”就是中道实相、第一义谛,用正就是真俗二谛。这是以中道实理为体,以二谛教为用。所以说二谛为教者,世间凡有言说,皆不离空有的概念,诸佛说法,也无非谈空说有,真谛谈空,俗谛说有,正如《中论》所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诸佛既依二谛说法,故所说还是二谛,所以二谛是教。又教能显理,以说此空有之教,能表非空非有正道之理,所以二谛是教。又为执有者说空,为著空者说有,说此真俗二谛,能治众生偏邪之病,所以二谛是教。真俗二谛既是如来所说,又有显理破病的大用,所以名为用正;中道实相,是诸法的理体,又是如来亲证的涅槃妙法,所以名为体正。
癸三 解释二正
子一 就中释正
丑一 双释体用二正
所以然者,诸法实相,言忘虑绝,未曾真俗,故名之为体,绝诸偏邪,目之为正,故言体正。言用正者,体绝名言,物无由悟,虽非有无,强说真俗,故名为用,此真之与俗,亦不偏邪,目之为正。故名用正也。
诸法实相,亦名真如,法性,是佛法最高理境,又称为至极之道。宇宙真理,是离言绝相的,故不可以言语形容,不可以意识想像,如前所说,“体绝百非,理超四句。”《华严经》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性。”《法华经》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离言绝相的理境,为宇宙万有的本性,故称为体,即此理体,绝诸偏邪,故名为正,含此两义,故称体正。
言用正者,即是真俗二谛,用不离体,所以解释用正,必须从体说起。实相之理,离言绝相,“物无由悟”,这里的“物”字,是指的人,指的众生,意谓:离言的理性,人们无从了悟。为令众生明晓此理,此理虽然不是有不是无,而假借世俗的有无言词,用来说明;此理虽然不是真不是俗,而强立真俗的名相,立此二谛名相,是用来表达非空非有中道实相理体的。此二谛名言,有表达离言理体的作用,故名为用;此真俗名言,是方便假立,不落偏邪,故名为正,合此二意,称为用正。这就是以中道实相为体正,以真俗二谛为用正。
丑二…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二 显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