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偏释用正
问:既云真俗,则是二边,何名为正?答:如因缘假有,目之为俗,然假有不可言其定有,假有不可言其定无,此之假有,远离二边,故名为正。俗有既尔,真无亦尔。假无不可定无,假无不可定有,远离二边,故目之为正。
此一问答,释成二谛之用为正。问意说:通常的说法,非有非无,双离二边,可是中正,真俗二谛,既是空有二边,何得名为中正?回答说:要知道中观宗所谈的二谛,与众不同。例如成实家,俗谛说有,一定是有,真谛谈空,一定是空。唯识宗说,真谛是有,俗谛为空,或者说:唯有内识是有,都无外境为空。不管怎么说,既存有定义,即偏于二边,不得为中为正。今宗所谈二谛,皆是因缘假名,缘起假有,无有实性,既无实性,岂定是有?假有也不是空,既是缘起,哪是空无!所以即此假有,双离二边,即是中正。真谛假无也是如此。既称假无,岂定是无?假无也不是有,既是假无,哪能是有!故此假无,双离二边,即是非有非无中正。三论宗常讲三种中道,谓世谛中道,真谛中道,二谛合明非真非俗中道。非但有非真非俗二谛合明中道,并说即真俗二谛本身就是中道,名为中道二谛。虽有三种中道,不出体用二正,非真非俗名为体正,真俗二谛称为用正。只是名义开合有所不同,分开名为三中,合并即是二正,意义是一致的。
丑三 明立二正意
问:何故辨体用二正耶?答:像末钝根,多堕偏邪,四依出世,匡正佛法,故明用正;既识正教,便悟正理。
这一问答,说明施设体用二正的意义。为什么要建立体用二正?回答说:像法末法的众生,根性暗钝,学习佛法多堕在偏见邪见的知见中,龙树出世,为了扶持佛法,纠正对佛法不正确的认识,着重申明教意,就叫用正。既认识什么是正教,便能由教悟理,悟得正理,便是体正。识教悟理,目的成就佛法,证大菩提,这就是施设体用二正的用意。文中“像末”二字,谓像法、末法。佛教从来就说,佛法流传在世分三个时期,即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所谓正法五百年,佛灭度不久,人们的根机比较明利,修行得道者多,称为正法。五百年后,人根逐渐暗钝,实修者渐少,重在分别法相名教,多堕在偏执邪见。如《中论》初品长行说:“像法中人根转钝,深著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见疑……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龙树、提婆,是像法时人,比正法时代,人根已是暗钝,我们现代时值末法,人根就更钝了,不但实修得道者寥寥,就是深入学习教理的人也不多见了。
丑四 三种正义
但正有三种:一对偏病,目之为正,名对偏正;二尽净于偏,名之为正,谓尽偏正也;三偏病既去,正亦不留,非偏非正,不知何以美之,强叹为正,谓绝待正也。
正义不同,略有三种:即对偏正、尽偏正和绝待正。第一,针对凡夫小乘人的定性偏见,赞扬大乘的中道知见为正,对偏说正,名对偏正。第二,破尽偏病,唯有纯一中正,名尽偏正。第三,对着偏才说为中,对邪才说正,偏邪都不存在了,中正的名称,也无从安立、无从说起。无从说起为离言,无所对待是绝相,非偏非正,离言绝相,才是纯 客观的中正实相。这种理境,不知用什么来赞美它,勉强赞美它为中正,因为绝诸相待,所以名为绝待正。这三种正义,就浅深易难以为次第,对偏名正,义浅易解,故列于初;次破尽偏邪,立名正义次深,故居于中;第三,非偏非正,离诸相待,最为深难,故在最后。
子二 约观论释体用
在正既然,观论亦尔。因于体正,发生正观,名为体观,藉二谛用,生二谛观,名为用观,故观具二也。观辨于心,为众生故,如实说体,名为体论,若说于用,名之为用论,故论具二也。正有对偏、尽偏、绝待,观论亦然,类前可知。
今《玄义》叙述《三论》大纲,为破邪显正。破邪是破内外大小众家的偏邪,显正是显《中观论》三义的中正。吉藏大师章疏中,常称一家相承,以无得正观为宗,经常宏宣正观思想,常将《中观论》称作《正观论》,意谓中观即是正观,正观即是中观,今《玄义》显正,依《中观论》三字名题谈正,又是一例。上来显正,明有体正用正二义,就是阐述《正观论》的“正”义明体正用正的,以上的“正”明体用已毕,今文就“观论”二字说明,同样具有体用两种意义。故言“在正既然,观论亦尔”。
“因于体正,发生正观”者以下,说明“观”具体用,因观正道理体,发生正观,就叫体观;观二谛教,生二谛观,就是用观,故观有体观用观。“观辨于心”已下,明“论”具有体用。观与论的不同,存在于心叫观,说出于口为论,故言“观辨于心,为众生故,如实说体”。“如实说体”就是如实地说出正道理体,就叫体论;若说二谛教,就是用论,故论有体论用论。次云:“正有对偏、尽偏、绝待,观论亦然”者,这是说,显正有对偏、尽偏、绝待三种,观与论都有三义,观有对偏观、尽偏观、绝待观三种,论也有对偏论、尽偏论、绝待论三种,《正观论》名题三字,皆有对偏、尽偏、绝待意义,同类相推,便可得知。今宗破邪显正,主要是依据《中观论》为根本,破邪是依《中观论》为本,显正还是依《中观论》为本,所以《三论玄义》古代又称《中论玄义》,三论宗又名中观宗,这说明《正观论》是今宗的根本依据。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二 显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