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 顯正
丁一 序說
顯正第二。自上已來,破外道、毗昙、成實、大乘,從此已後,序前四宗,斥于《叁論》。故通其邪難,顯明正理。上既遍斥四宗,于是群難競起,鹹疑龍樹非是正師,所造之論,應爲邪法,是故此章,次明顯正義。
叁論大綱,有其二種:一是破邪,二是顯正。前文破邪已竟,今次顯正。前破邪中非無顯正,但以破邪爲主,今次顯正亦不無破邪,但以顯正爲主。上來遍破四宗以爲妄說,今敘四宗斥責叁論。成實、毗昙、大乘、外道等,同呵于叁論,于是衆難爭起,皆謂龍樹不是正道之師,所造之論恐是偏邪之法,所以下文,解其邪難,申明正理,故名顯正。
丁二 顯正
戊一 顯人正
已一 明有佛授記故是正師
正義雖多,略標二種:一明人正,次顯法正。《楞伽經》大慧菩薩問:世尊滅度後,是法何人持?佛說偈答:“于我滅度後,南天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住初歡喜地,爲人說大乘,能破有無見,往生安養國。”次《摩耶經》雲:摩耶問阿難曰:佛滅度後,何人持法?阿難答曰:“如來正法五百年,第一百年,優婆掘多說法教化,住持正法。次二百年,屍羅難陀比丘,于閻浮提度十億人。次叁百年,青蓮華眼比丘說法教化,度半億人。次四百年間,牛口比丘說法教化,度一萬人。第五百年,寶天比丘度二萬人,八萬衆生,發菩提心,正法便滅。六百年間,九十六種邪見競興,破滅佛法,馬鳴比丘摧此外道。七百年間,有一比丘,名曰龍樹,善巧說法,燃正法炬,滅邪見幢。”尋大小乘經,親記龍樹,破邪顯正,今內外並呵,大小俱斥,何所疑哉!
顯人正,舉佛經來顯,明龍樹是佛所授記,是登地聖人,是燃正法炬者,是破邪見幢者,是能破有無諸見者。既是釋尊親所授記,足證龍樹是正見大師,所說之論,是中觀正法,是極可信賴的。他所批破的有無斷常等見,即是邪見,破所應破。如有不符合中觀正見的,皆可照此例破,除方便說,吉藏大師就是這樣弘揚龍樹法門的。所引經文,是七卷《楞伽》卷第六,十卷《楞伽》卷第九。《摩耶經》卷一。《摩耶經》屬小乘,《楞伽經》是大乘,所以文雲:“尋大小乘經,親記龍樹,破邪顯正。”既是如來親自懸記,故龍樹所說,猶如佛說,這還有什麼可懷疑呢!
已二 斥成實師的謬解佛經
又馬鳴、龍樹,佛有誠記,尚複生疑。法勝、诃梨,無經可印,雲何辄受?問:法勝則未見誠文,诃梨亦有明據,《阿含經》雲:“實名四谛,是故比丘,當成四谛。”佛垂此敕,懸鑒有在,逮茲像末,允屬诃梨,爲成是法,故造斯論。宏宗若斯,豈虛構哉!答:蓋是通指像末,豈別主诃梨,故非所據也。
此文前段責問成實、毗昙學者說,馬鳴、龍樹,佛有授記,對其法門,尚且不肯信受,法勝、跋摩,無經印證,爲何堅信不移!成實學者,推崇《成實論》,爲诃梨跋摩,尋找授記根據。“問”以下,代表成實師的意見,在說:法勝羅漢,未見有佛授記的誠文,诃梨跋摩,有佛授記的明證。《增一阿含》卷十一有這樣的話:“實名四谛,是故比丘,當成四谛。”《成實論》是以四谛立宗的。《成實論》中也有這樣的話:“實名四谛,爲成實法,故造斯論。”把經和論兩處文聯系來看,好像是佛爲跋摩授記,跋摩造論似乎應佛的懸記,所以就成實師的意見說:“佛垂此敕,懸鑒有在,逮茲像末,允屬诃梨。”略解此文,以上對下爲“垂”,如下垂,聖人的指示叫“敕”,這裏指授記;“懸”謂懸遠,爲後世授記叫懸。“鑒”是明照意,謂佛智明照未來。“有在”是有其人在。“逮”是及意,“茲”這也,“像末”是像法末期。“允”是信是當。這段總的大意是說,佛爲後世弟子授記,明見未來,有其人在,及至像法之末,這一授記,相信應當屬于诃梨跋摩。《成實論》既是應佛授記而造,宏宗若此,豈是憑空虛構的嗎?此語好像是理直氣壯,但章主略吐片言,便化爲烏有。“答:蓋是通指像末”下,是破,意謂:《阿含經》說:“實名四谛,是故比丘,當成四谛。”這話是廣泛地通指像末衆多比丘都要成就四谛法門,並未明言是誰,怎能說就是诃梨跋摩呢?佛滅度後,小乘諸師,弘經造論,多是以四谛爲宗,如《發智》、《雜心》、《俱舍論》等,皆是發揚成就四谛法門,豈能限定指哪一人?以爲就是與诃梨授記,這是不能成爲根據的。
戊二 顯法正
己一 就世人顯正
庚一 就中國名德作證
顯法正第二。問:龍樹著述,部類甚多,《叁論》偏空,似非究竟?答:僧睿昔在什公門下,爲翻譯之宗,其論序雲:夫百梁之構興,則鄙茅茨之仄陋,睹斯論之宏博,則知偏悟之鄙倍,故偏主小乘,正歸此論。
龍樹著作甚多,古代有千部論主之稱,就中以《中觀論》爲主,故龍樹學稱爲中觀派或中觀宗。僧睿原爲道安弟子,羅什至長安,遂從什公受學。羅什門徒叁千,著名學者有十哲四聖,所謂四聖,即僧睿、僧肇、道融、道生。加上慧嚴、慧觀、昙影、道憑、道恒、道標,稱爲十哲。就中以僧睿爲首領。羅什嘗歎曰:“我傳譯經論,得與子相值,真無所恨矣!其爲羅什見重如此滿意。“夫百梁之構興,則鄙茅茨之仄陋。”這是僧睿的《中觀論序》評贊大乘中觀法門的話。“百梁”是說有一百個巨梁的大建築物,“茅茨”即茅草屋,“仄”是狹窄,即半面茅草屋,這是以半面草屋對比百梁的大廈。“睹斯論之宏博,則知偏悟之鄙倍。”“斯論”指《中觀》,“偏悟”指小乘論,“宏博”贊中觀宏大廣博,“鄙倍”指小乘鄙陋乖背,是說小乘粗鄙,乖背方等宏宗。總的大意,是將大乘中觀比作百梁宏偉的大廈,把小乘比作半邊仄陋的茅屋。故最後結雲:“偏主小乘,正歸中觀。中道之觀,豈是偏空!
庚二 就天竺學者作證
又如前雲,天竺十六大國,方八千裏,有向化之緣,並爲委誠龍樹爲無相佛,敢預學者之徒,無不玩味斯論,以爲喉衿,若是偏空,豈爲諸國所重。
古代天竺,百裏封疆,小國無數,就其大者計有十六,稱爲十六大國。十六大國,依《仁王般若》即毗舍離國、憍薩羅國、室羅伐國、摩伽陀國、波羅奈斯國、迦毗羅國、拘屍那國、憍睒、彌國、般遮羅國、波吒羅國、烏屍國、末吐羅國、奔吒跋多國、提婆跋多國、迦屍國、瞻波國。這十六大國皆盛行佛法。“向化之緣”是心向佛化的人,指信仰佛教者,這些出家在家佛教徒學者,並尊崇龍樹爲無相佛,爲何稱爲無相佛?釋迦如來有叁十二相,龍樹出世,重建大乘佛教,如釋迦佛出世一樣,但沒有叁十二相,所以被稱爲無相佛。又龍樹菩薩闡揚最上真空無相大乘,故稱爲無相佛。“敢預學者之徒,無不研習玩味此《中觀論》以爲喉衿,“喉”是人咽喉,“衿”是衣服的衣衿要領,以此比喻中觀法門是佛法的要義。若是偏空淺道,豈能爲諸國學者如此推重!
庚叁 就羅什自身爲證
又羅什本執小乘,因此論而回轍正觀。厥後衆師,藉斯文而曉迷,以此詳之,蓋是究竟無余之說。
鸠摩羅什,漢語童壽,是晉代著名佛學大師,是我國中觀學派的翻譯者和傳播者,是中國叁論宗的初祖。羅什本來先學小乘,後因沙車王子須利耶蘇摩,授以《中》、《百》等論,遂改習大乘。“厥後諸師,藉斯文而曉迷”,“斯文”是指《中論》,諸師指羅什未來之前,漢地諸師,其中包括羅什門下和已後諸師。如《中論序疏》引僧睿語雲:“自講肆已來,格義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中》、《百》二論,文未及此,又無通鑒,誰與正之!先匠所以辍章遐歎,思決言于彌勒者,良在于此。而今已後,《中》、《百》二論,既傳來此土,論道之賢,始可與言實矣。”又後周顒、蕭衍等,悉是成實學者,皆因叁論而改學大乘。據此可知,諸師借叁論而曉悟前迷。由此證明,中觀叁論,是中道正觀深宗,究竟了義法門。
已二 約教理顯正
庚一 略示
問:若內外並呵,大小俱斥,此論宗旨,何所依據耶?答:若心存內外,情寄大小,則墮偏邪,失于正理;既失正理,則正觀不生;若正觀不生,則斷常不滅,若斷常不滅,則苦輪常運。以內外並冥,大小俱寂,始名正理。悟斯正理,則發生正觀;正觀若生,則戲論斯滅,戲論斯滅,則苦輪便壞。叁論大宗,其意若此。蓋乃總衆教之旨歸,統群聖之靈府。味道之流,豈不棲憑斯趣耶!
此文先問,上來破邪,內外並呵,大小俱斥,假若這樣的話,那麼,叁論的宗旨又是什麼?依據什麼?從“答”以下,略示大意。此明諸法實相,中道正理。這種理境,無名無相,非有非無,言語所不能表達,心意也無法想像。常言道:開口便錯,動念即乖。可以神會,難以事求。所以說,若心存內外,情寄大小,就墮在偏邪,失于正理;既失正理,便妄見叢生。由妄見迷惑造業,由業受報,叁界輪回,無有止息。若能內外並冥,妄見不起,悟契諸法實相,才是正理,依理起觀,方是正觀。正觀若生,妄心便滅,惑業苦滅,生死輪轉,始得解脫。叁論宗旨,大致如此。這是叁藏十二部經的旨歸,叁乘聖人的靈府。
“蓋乃總衆教之旨歸”以下,是總結勸學。“旨歸”約義講解,“靈府”就心智說,這是總統佛法的最高境地,喜愛佛道義理的人,能不以此爲依憑嗎?《法華經》說:“是法不可示,言辭寂滅相。”《中論》說:“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影法師雲:夫萬化非無宗,而宗之者無相;虛宗非無契,而契之者無心,故聖人以無心之妙慧,契彼無相之虛宗,內外並冥,緣智俱寂,豈容名數于其間哉!”佛法的根本就在于理解這種義趣,不重視求悟這種義趣,不悟…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二 顯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