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破邪 丁四 呵大執▪P2

  ..續本文上一頁瓊法師,都是五時判教的繼承者,其中只有莊嚴僧旻稍有不同,只判四時,就是把五時中的第二第叁合爲一時,但覺得與經中的五味相生不相稱,所以後來僧旻仍判五時,就是從第一有相差別教中,分別建立人天乘,合前四時還是五時教。這樣,莊嚴的五時教與原來前叁家的五時教,就互有開合不盡相同了。

  疏文敘述不作五時判教解釋此經文的有兩家,即招提師和北地師,北地師是北方的論師,是北方的十地論師還是北方的智度論師呢?未詳。招提師是南方成實學者,是莊嚴僧旻的門下。招提以教行果叁義解此經文,北地師以教理行果四法釋此經文,這兩家大意相近。嘉祥表示贊同這兩家的解釋,如說:“等是貼文,此則有意。”這就是說“同樣是貼經釋文,這兩家是有意義的,因爲這兩家不作五時判教解此經文,今宗在《大乘玄論》卷五裏,就明確提出這樣見解,如說:“十二部經是別相修多羅;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者,是通相修多羅;從通別兩教起大乘萬行,故言從修多羅出方等;萬行之中般若爲主,故言從方等出般若波羅蜜;從此二因得大涅槃果,故言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此乃教行因果相生,非是判五時教也。”根據這一段文意表明,叁論宗認爲《涅槃》五味相生的次第,是表明菩薩應如何修行,如何證得涅槃果的因果相生次第,不是判五時教的。所以嘉祥批破五時判教之說是“無文傷意”,五時教者引《涅槃》爲證是謬解經文,故下文雲:“以經論驗之,唯有二藏,無五時矣。”又《維摩遊意》說:“宜廢四五之穿鑿,立一極之玄宗。”《法華玄論》卷一:“廢四五之妄談,明究竟之圓旨。”這都是叁論宗反對五時四教铿锵有力的名言。“自五時已後,雖複改易,屬在其間。”這是說,從慧觀判五時教已後,諸師承用,雖有小的差異,都是屬于五時判教的範疇,同是判五時教,如莊嚴僧旻與開善智藏就有不同,後來天臺五時又有變動,故言“雖複改易,屬在其間。”

  “叁假爲俗,四忘爲真”者,這是成實家用語。叁假,一是因成假,一切諸法由從因緣合成故,二是相待假,大小長短相待而有故,叁是相續假,心法約時間前後念次第相續不斷故。世間假法不出此叁種,所以成實師以叁假爲俗谛,攝一切法。“四忘”,忘是忘掉,就是忘掉有無等四句。亦名爲超,亦名爲離,就是離有、離無、離亦有亦無、離非有非無,名離四句。以離或忘此四句爲真谛,故言“四忘爲真”。會悟此四忘的真理,能轉凡成聖,證得叁乘道果,故言“會彼四忘,故有叁乘賢聖”。

  戊二 破斥

  己一 破大乘立宗

  庚一 有無破

  破執第二。前責五時,次難二谛。問:既有五時,雲何分于大小?答:初一爲小,後四爲大。問:道理爲有大乘?爲無大耶?如其有大則是有見,若言無大,何所立耶?

  初叁句建綱標科。次問答發起,而後設難破斥。破斥其是實有大乘?還是沒有大乘?這是就真谛道理設難的,故文雲“道理”爲有爲無。若言有者,則是有見,不合道理;若言無者,既無大乘,爲何要立大乘,豈不是妄立?也不合道理。有無是二邊之見,障中道的根本,豈能以邊見而爲大乘?故《中論·觀有無品》說:“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法華·方便品》雲:“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故不可以有無爲大乘宗。

  庚二 二見破

  又若謂有大異小,則有小異大,名爲二見。《大品》雲:“諸有二者,無道無果。”《涅槃》雲:“明與無明,愚者謂二。”

  認爲實有大小,即名二見。佛法雖說有大乘小乘,于第一谛皆是方便,實無異大之小,也無異小之大。于一佛乘分別說叁,故無異大之小,會彼叁乘歸一佛乘,故無異小之大。若定言大外有小,小外有大,即是二見。有二見者,即無道無果。所以《大品經·平等品》說:諸有二者,無道無果。用二法無道無果者,意謂:用分別心修行,不能悟道,也不能證果。次引《涅槃》,《涅槃經》卷八說:“明與無明,愚者謂二,智者了達,其性不二。”其意相同,愚癡之人不明理,怎能悟道怎能證果。

  庚叁 有得無得破

  又若實有大乘者,名有所得。有所得者,爲魔眷屬,非佛弟子。又有所得者,不動不出,無有乘義,不名爲乘。

  此文有二:第一“有所得者,爲魔眷屬”,出《涅槃經》,《涅槃經》卷十五說:“無所得者名第一義空,菩薩觀第一義悉無所見,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爲五見,菩薩永斷是五見故,得第一義空,是故菩薩名無所得……若說有得,是魔眷屬,非我弟子。”《大品經·一念品》說:“須菩提,有得有著者,難可解脫。須菩提,諸得相者,無有道無有果,無有無上菩提。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無得相者,有道有果,有無上菩提否?須菩提!無所得即是道、即是果、即是無上菩提。”文中五見者,一是身見,即是我見;二是邊見,即斷常見;叁是邪見,即撥無因果;四是見取見,于自家見解,執取不舍;五戒禁取見,如持牛狗戒等。如是五見總名邪見,是凡夫外道的見解,故是有所得,菩薩悟入第一義空,故名無所得。

  第二,有所得者,無有乘義。《般若·叁慧品》雲:“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住有所得中從一地至一地,何以故?有所得中住,不能從一地至一地。”不能從一地至一地就是不動,不動則不出,出者是出叁界了生死,不能出叁界了生死,就不名爲乘。所以《出到品》說:“是乘從叁界中出,至薩婆若中住,以不二法故。”又說:“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诃衍出叁界,以不二法故。”又說:“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诃衍出叁界,住薩婆若。”這就是說:以修無所得觀故,才能動能出,名爲大乘。與此相反“有所得者,不動不出,無有乘義,不名爲乘。”

  庚四 斷常破

  又大乘之宗,永斷生死,名爲斷見,涅槃是常,即是常見。乃爲斷常,何大之有。

  大乘宗人,若謂實有生死可斷,就是斷見,若謂生死之外實有無爲涅槃可得,就是常見。爲什麼這樣說呢?諸經論說衆生生死是虛妄法,因緣之法皆無實性故。

  已二 難五時判教

  庚一 申正總非

  辛一 引申經論正意

  

  次難五時,前總難,次別難。難曰:但應立大小二教,不應製于五時,略引叁經叁論證之。《大品經》雲:“諸天子歎曰:“我于閻浮見第二*輪轉。””龍樹釋雲:“鹿苑已轉小輪,今複轉大*輪。”《法華經》雲:昔于波羅捺,轉于四谛;今在靈鹫山,說于一乘。《涅槃經》雲:昔于鹿林轉小,今于雙樹說大。故知教唯二門,無五時矣。《智度論》雲:佛法有二:一者叁藏,二者大乘藏。《地持論》雲:十一部名聲聞藏,方等大乘名菩薩藏。《正觀論》雲:前爲聲聞說生滅法,次爲菩薩說無生滅法。以經論驗之,唯有二藏,無五時矣。

  前破五時教人立大乘宗,此文方是正破五時。首先是申經總非,即是總破五時。今宗常言,破邪申正,略有叁意:一者先破邪而後申正,以顯破邪與申正二者不同。其次,是但破不申,意謂:破邪即是顯正,破邪既了,正義自顯,不須別申。第叁,有時只申不破,意謂申正即是破邪,正義既顯,邪謬自滅,即是以申爲破。以申爲破,正是今文。今只申明經論正義,則五時判教的錯謬自消。

  今宗判佛教只分大乘和小乘,也叫作聲聞藏和菩薩藏。《大乘玄論》卷五,列舉十種名稱判此二教:菩薩藏和聲聞藏,大乘和小乘,有余和無余,有作與無作,了義與不了義,有邊及無邊,頓教及漸教,半字教滿字教,常和無常,有量和無量等十門。這十門前二種約經教說。佛說的經教結集在一起稱爲法藏,法藏分爲兩種:爲菩薩說的名菩薩藏,爲聲聞人說的名聲聞藏。聲聞是小乘,菩薩爲大乘。第叁有余無余,是就大小乘涅槃說,小乘涅槃不究竟名有余,大乘涅槃究竟稱無余。第四有作無作,是約修道斷惑說,小乘極果斷叁界內煩惱,名所作已辦,未斷界外無明智障,猶有所作,故名有作;菩薩成佛時,無明斷盡,功德圓滿,更無所作,稱爲無作。第五了義不了義,是就教理說,小乘教談理不周,義不究竟,名不了義;大乘教圓理滿,究竟無余,名了義教。第六有邊無邊,是約智慧說,諸佛如來,稱正遍知,智無邊際,名爲無邊;小乘極智,只知八萬劫內之事,有量有限,故是有邊。第七頓和漸,是就根機說,利根衆生,初發心時,便學大乘,故名爲頓;鈍根衆生,但求自利,先學淺小,後發大心,名爲漸機。第八半字滿字,亦約教理,大乘法藏,教圓理極,故是滿字;小乘法藏,言教不足,談理未極,故稱半字。第九常無常,是就證果說,阿羅漢雖證聲聞菩提,不免灰身滅智,故是無常;大乘報身,一證佛果,法身常住,德智湛然,故名爲常。第十有量和無量,就法門說,小乘法門,有限有量,故名有量;大乘法門,塵沙難喻,無有數量,故名無量。依諸經論,略爲十門,判佛法爲二教。不必具列十種,用一種兩種即可,一宗常用的,多說大小兩乘,半滿二藏等。所以章主說:“但應立大小二教,不應製于五時。”

  次引叁經叁論,證明佛教只有大小二教,沒有五時分教的明文。初引《大品經》,即是《摩诃般若·無作品》,“見第二*輪轉”者,《涅槃經》說:諸佛世尊,凡有所說,皆名爲轉*輪。因爲佛法有摧邪顯正之用,猶如車輪摧壞他物,佛法能摧破凡夫外道顛倒邪見,名爲*輪。又言轉者,前佛得悟,授于後佛,衆生無盡,展轉不息,故言轉*輪。“第二”轉者,佛成道後,趣鹿野苑,爲五比丘,說四谛法,是小乘教,名爲初轉*輪。後于靈鹫山,爲諸菩薩,說于《般若》,大乘*輪,爲第二轉。所以龍樹釋雲:鹿苑已轉小輪,今複轉大*輪,名爲第二。不但《般若經》…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破邪 丁四 呵大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