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四 呵大执

  丁四 呵大执

  戊一 立宗

  己一 立大乘圆满

  呵大执第四,初立宗,次破斥。有大乘师曰:四术三玄,并为外教,毗昙成实,盖是小乘,明理不周,在文不足,既障大乘,理宜须破。自方等宏宗,众圣轨辙,教称满字,理曰无余。信之则获福无边,毁谤招莫大之罪,但须伏膺甘露,顶戴法桥,不应破矣。

  呵斥大乘宗的定解实执,名呵大执。同样是前立宗、后破斥。立宗文有二意:第一立大乘教圆理满,但应受持,不得批判,否则将招莫大之过,第二立五时二谛之宗。“有大乘师曰”,即标明是大乘人立宗。“四术三玄”是天竺的四执,震旦的三玄,此二既是外教,且不足以谈。毗昙成实,均是小乘,文教不足,谈理不究竟,名理不周,教称半字,名文不足,既障大乘的弘传,理当须破。自有方等大乘,是众圣的轨范,修行的正道。教称满字,谈理究竟,受持则得大福,毁谤则招大罪,只应信受犹甘露,顶戴如法桥,不应有所批破。“甘露”喻涅槃寂灭的理,“法桥”喻大乘方等经教。舟船桥梁能令人到达彼岸,所以称圣教为法桥。

  己二 立五时二谛

  问:必是夜光,宜应顶受,正恐多杂伪宝,须陶汰之。若谓无瑕,可陈其要!答:大乘博奥,不可具明,统其枢键,略陈二意:一者辨教莫出五时,二者隔凡宗归二谛。

  立五时和二谛,先征问,次解答。“夜光”是一种珍宝明珠,俗称夜明珠,又叫夜光珠,夜里能发光照明,这里,比作佛说的大乘经教。果真是佛说的夜光珍宝,自然应当顶戴受持,“正恐多杂伪宝”,只怕掺杂了不少假货,便是鱼目混珠。“伪宝”指未必是佛所说的教义,若是人师自立,又无经论根据,怎能称为“夜光”,那就只能被看作“伪宝”了。既是伪宝,就须要淘汰。“伪宝”,这里有二意:一者非经论所说称伪,如四教五教之类。二者,即使是佛所说,若解释不合经旨,也是伪宝,如判五时教,谬引《涅槃》等。

  “大乘博奥,不可具陈”下,正叙其立五时二谛之宗。五时判教是论教,真俗二谛是教所明理,佛法虽广,不出教理二门,故以教理为佛法的枢要。又依教明理,依理修观,观智成就,可以革凡成圣。观门虽多,真俗为纲,故言“宗归二谛”。此五时二谛的宗义,正是成实大乘师所立。他们以《成实论》为大乘教,即用以解释方等经,可谓采小释大,正是大乘法的“伪宝”。虽自称为大乘教,不正解大乘教义,故为今家所破。

  己三 叙述宗义

  言五时者,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场寺沙门慧观,仍制经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顿教,即《华严》之流,但为菩萨,具足显理。二者,始从鹿苑,终竟鹄林,自浅至深,谓之渐教。于渐教内,开为五时,一者三乘别教,为声闻人,说于四谛,为辟支佛,演说十二因缘,为大乘人,明于六度,行因各别,得果不同,谓三乘别教。二者,《般若》通化三机,谓三乘通教。三者《净名》、《思益》,赞扬菩萨,抑挫声闻,谓抑扬教。四者《法华》,会彼三乘,同归一极,谓同归教。五者《涅槃》,名常住教。自五时已后,虽复改易,属在其间。教虽五时,不出二谛,三假为俗,四忘为真。会彼四忘,故有三乘贤圣。

  这是叙述建立五时教和二谛的宗义。中国最早判教的是刘宋时代道场寺沙门慧观。慧观本是罗什弟子,后至南方住道场寺。他很推崇《涅槃》,通过为《涅槃经》写序文,开创了佛法判教的先河,总判佛经为顿渐两类和五时教的说法,如今《玄义》所述。慧观略判佛经不出顿渐二门。一者顿教,如《华严》之类,佛初成道,纯为菩萨具足圆满说成佛法门。二是渐教,初从鹿苑,终至双林,从浅至深,名为渐教。于渐教中分为五时。五时教者,一是三乘别教,二是三乘通教,三名抑扬教。四名同归教,五是常住教。若约经为名,第一是《阿含》教,第二是《般若》教,第三是《维摩》教,四指《法华》,五是《涅槃》。若以深浅而论,《阿含》是小乘最浅故在初,《般若》三乘通教故稍深,《维摩》又深,《法华》又深,第五《涅槃》最为究竟。

  这种五时判教,为后来成实学派和天台宗一直承用。《胜鬘宝窟》卷一说:“南土人云:教有三种,一者顿教,二者渐教,三者无方不定教。顿渐二教如前释,三无方不定教者,出前二种之外。既不是顿,也不是渐,故名无方不定,如《金光明》、《胜鬘》之类。《法华玄论》卷三说:“宋道场寺慧观法师,著《涅槃序》,明教有二种:一顿教,即《华严》之流,二渐教,谓五时之说,后人更加其一,复有无方教,三大法师,并皆用之。爰至北土,还影五时,制于四宗。”由此可见,五时判教,创始于宋代慧观,大行于梁代成实三大法师,天台家继承慧观、成实诸师,略加变动,组成五时八教。慧观、开善、光宅、建初等相承的五时教,与天台家的五时教稍有不同,前者先分佛经为顿渐二门,而后于渐教中从浅至深分为五时,故此五时纯属渐教,而天台五时则双含顿渐,不分前后浅深次第,因为最初《华严》并非浅教,只是约佛说法前后次第分为五时,对比如下:

  慧观开善五时教   天台宗五时教

  三乘别教————阿含  华严时

  三乘通教————般若  阿含时

  抑扬教———维摩思益  方等时

  同归教————法华   般若时

  常住教————涅槃   法华涅槃时

  天台宗的八教,是在成实师的顿、渐、无方不定三教的基础上,再加一种“秘密不定”,便成为天台宗的化仪四教。至于化法四教,也是从慧观成实旧五时教改造而成的。如把三乘别教改名为三藏教,三乘通教仍然名为通教。天台的藏通二教不仅名称与旧五时教有相同之处,就是内容上也基本一致。改抑扬教为别教,别教之名是旧五时教原有的,只是内容分大小乘不同,原三乘别教内容是藏教,改后的别教是大乘独菩萨法。天台家合《法华》、《涅槃》为圆教,成实师亦有圆常教之名是指《涅槃》。表示如下:

  成实五时教  天台化法四教

  三乘别教——————————藏教

  三乘通教——————————通教

  抑扬教———————————别教

  同归教——————————┬圆教

  常住教——————————┘

  由此可见,天台家的五时八教大都是从成实学派脱化而来的,由于天台家重新组织充实和发展,比原来的成实派更加系统化了,因此以新的面貌成立天台宗。实际,成实师天台宗是一脉相承的。当然这不是一切。天台宗虽也往往批判成实师,但这些教理教相的继承是无可否认的。天台宗讲《法华经》于三车之外另立一大白牛车,这四车的主张也是梁代成实学者光宅法云法师最早提出来的。后代学者只知天台智者创立五时八教,以一乘四车解《法华经》,殊不知这些说法和主张都早已有之,只因为后人不多读古书,不知道来历罢了。

  判五时教,虽有几家差异,但只是细节稍有不同,大体一致,而出处都是根据《涅槃经》。《涅槃经》卷十三有这样一段话:“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从方等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譬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自慧观开始,历宋齐梁陈隋五朝,判五时教者皆引这段经文为依据。《大乘玄论》卷五说:“成实师五味相生配五时教,四谛教有相差别,故出十二部经;修多罗名法本,般若是诸法根本,故般若名修多罗;《维摩经》广明菩萨不思议法门,故《维摩》名方等经;一乘之中般若最胜。《法华经》名般若波罗蜜;《涅槃经》时,明常住佛果,故言出大涅槃。”这是成实师对于五味相生配五时教的说明。

  《法华玄论》卷三,批驳五时教后又设问答说:“问:若无五时者,宁有五味相生譬耶?答:五味与五时义不相应,乃欲证成,反为自害。五时之中以般若为第二时,五味中般若为第四,虽欲曲会云:般若即是《法华》平等大慧,此乃回文就义,非所以也。”这是说把五味中的第四般若,曲解成即是《法华》,此是回转经文将就你的五时义,这是不对的。日本澄禅所著的《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四引吉藏大师《涅槃经疏》释此文云:“从佛出十二部经者,宋代道场寺慧观法师作五时教义,末开善、光宅、建初等并用此文。言五时者:一有相教,即差别教即昔教。二无相教,即《大品》。三抑扬教,《维摩》、《思益》等。四会三归一教,即《法华》。第五圆常教,即《涅槃》。”彼师所以作此释者,正引今文。从佛出十二部经,即是昔差别教;从十二部出修多罗,即是通教,欲得声闻等当学般若;方等即是《维摩》、《思益》,般若即是《法华》同归之教,何故以般若为《法华》?《法华》是平等大慧,即是般若;第五即是此经。若是庄严,后时亦作五时而开合少异,束《维摩》、《思益》并属《大品》第二时教,就初教中更开人天乘,与前不同,互有开合,彼(庄严)释今文云:“十二部经是人天教,修多罗即是小乘三藏教,方等是大乘,后二如前,若是庄严,即是招提师,只作四时教义,不开初人天教。彼(招提)师分此文云:十二部至方等,此三即是教,般若即是行,涅槃即是果也。后有北地师解云:十二部经是别教义,修多罗是通教义,此二同是教,而教中有通教别教也。方等即是理,前明其教,次即辨其理。般若即是行,涅槃即是果也。等是贴文,此则其意,前明教,既有教即有理,理即明行,行故即得果也。”(《大正藏》卷七十)

  这段疏文叙述依《涅槃经》五味相生的文判五时教的诸师颇详,举出判五时教的第一是宋代慧观法师,其次是梁代开善寺的智藏,光宅寺的法云,庄严寺的僧旻。此三人是成实学派的权威,史称梁朝三大法师,还有陈代建初寺的宝…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四 呵大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