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破邪 丁四 呵大執

  丁四 呵大執

  戊一 立宗

  己一 立大乘圓滿

  呵大執第四,初立宗,次破斥。有大乘師曰:四術叁玄,並爲外教,毗昙成實,蓋是小乘,明理不周,在文不足,既障大乘,理宜須破。自方等宏宗,衆聖軌轍,教稱滿字,理曰無余。信之則獲福無邊,毀謗招莫大之罪,但須伏膺甘露,頂戴法橋,不應破矣。

  呵斥大乘宗的定解實執,名呵大執。同樣是前立宗、後破斥。立宗文有二意:第一立大乘教圓理滿,但應受持,不得批判,否則將招莫大之過,第二立五時二谛之宗。“有大乘師曰”,即標明是大乘人立宗。“四術叁玄”是天竺的四執,震旦的叁玄,此二既是外教,且不足以談。毗昙成實,均是小乘,文教不足,談理不究竟,名理不周,教稱半字,名文不足,既障大乘的弘傳,理當須破。自有方等大乘,是衆聖的軌範,修行的正道。教稱滿字,談理究竟,受持則得大福,毀謗則招大罪,只應信受猶甘露,頂戴如法橋,不應有所批破。“甘露”喻涅槃寂滅的理,“法橋”喻大乘方等經教。舟船橋梁能令人到達彼岸,所以稱聖教爲法橋。

  己二 立五時二谛

  問:必是夜光,宜應頂受,正恐多雜僞寶,須陶汰之。若謂無瑕,可陳其要!答:大乘博奧,不可具明,統其樞鍵,略陳二意:一者辨教莫出五時,二者隔凡宗歸二谛。

  立五時和二谛,先征問,次解答。“夜光”是一種珍寶明珠,俗稱夜明珠,又叫夜光珠,夜裏能發光照明,這裏,比作佛說的大乘經教。果真是佛說的夜光珍寶,自然應當頂戴受持,“正恐多雜僞寶”,只怕摻雜了不少假貨,便是魚目混珠。“僞寶”指未必是佛所說的教義,若是人師自立,又無經論根據,怎能稱爲“夜光”,那就只能被看作“僞寶”了。既是僞寶,就須要淘汰。“僞寶”,這裏有二意:一者非經論所說稱僞,如四教五教之類。二者,即使是佛所說,若解釋不合經旨,也是僞寶,如判五時教,謬引《涅槃》等。

  “大乘博奧,不可具陳”下,正敘其立五時二谛之宗。五時判教是論教,真俗二谛是教所明理,佛法雖廣,不出教理二門,故以教理爲佛法的樞要。又依教明理,依理修觀,觀智成就,可以革凡成聖。觀門雖多,真俗爲綱,故言“宗歸二谛”。此五時二谛的宗義,正是成實大乘師所立。他們以《成實論》爲大乘教,即用以解釋方等經,可謂采小釋大,正是大乘法的“僞寶”。雖自稱爲大乘教,不正解大乘教義,故爲今家所破。

  己叁 敘述宗義

  言五時者,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場寺沙門慧觀,仍製經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頓教,即《華嚴》之流,但爲菩薩,具足顯理。二者,始從鹿苑,終竟鹄林,自淺至深,謂之漸教。于漸教內,開爲五時,一者叁乘別教,爲聲聞人,說于四谛,爲辟支佛,演說十二因緣,爲大乘人,明于六度,行因各別,得果不同,謂叁乘別教。二者,《般若》通化叁機,謂叁乘通教。叁者《淨名》、《思益》,贊揚菩薩,抑挫聲聞,謂抑揚教。四者《法華》,會彼叁乘,同歸一極,謂同歸教。五者《涅槃》,名常住教。自五時已後,雖複改易,屬在其間。教雖五時,不出二谛,叁假爲俗,四忘爲真。會彼四忘,故有叁乘賢聖。

  這是敘述建立五時教和二谛的宗義。中國最早判教的是劉宋時代道場寺沙門慧觀。慧觀本是羅什弟子,後至南方住道場寺。他很推崇《涅槃》,通過爲《涅槃經》寫序文,開創了佛法判教的先河,總判佛經爲頓漸兩類和五時教的說法,如今《玄義》所述。慧觀略判佛經不出頓漸二門。一者頓教,如《華嚴》之類,佛初成道,純爲菩薩具足圓滿說成佛法門。二是漸教,初從鹿苑,終至雙林,從淺至深,名爲漸教。于漸教中分爲五時。五時教者,一是叁乘別教,二是叁乘通教,叁名抑揚教。四名同歸教,五是常住教。若約經爲名,第一是《阿含》教,第二是《般若》教,第叁是《維摩》教,四指《法華》,五是《涅槃》。若以深淺而論,《阿含》是小乘最淺故在初,《般若》叁乘通教故稍深,《維摩》又深,《法華》又深,第五《涅槃》最爲究竟。

  這種五時判教,爲後來成實學派和天臺宗一直承用。《勝鬘寶窟》卷一說:“南土人雲:教有叁種,一者頓教,二者漸教,叁者無方不定教。頓漸二教如前釋,叁無方不定教者,出前二種之外。既不是頓,也不是漸,故名無方不定,如《金光明》、《勝鬘》之類。《法華玄論》卷叁說:“宋道場寺慧觀法師,著《涅槃序》,明教有二種:一頓教,即《華嚴》之流,二漸教,謂五時之說,後人更加其一,複有無方教,叁大法師,並皆用之。爰至北土,還影五時,製于四宗。”由此可見,五時判教,創始于宋代慧觀,大行于梁代成實叁大法師,天臺家繼承慧觀、成實諸師,略加變動,組成五時八教。慧觀、開善、光宅、建初等相承的五時教,與天臺家的五時教稍有不同,前者先分佛經爲頓漸二門,而後于漸教中從淺至深分爲五時,故此五時純屬漸教,而天臺五時則雙含頓漸,不分前後淺深次第,因爲最初《華嚴》並非淺教,只是約佛說法前後次第分爲五時,對比如下:

  慧觀開善五時教   天臺宗五時教

  叁乘別教————阿含  華嚴時

  叁乘通教————般若  阿含時

  抑揚教———維摩思益  方等時

  同歸教————法華   般若時

  常住教————涅槃   法華涅槃時

  天臺宗的八教,是在成實師的頓、漸、無方不定叁教的基礎上,再加一種“秘密不定”,便成爲天臺宗的化儀四教。至于化法四教,也是從慧觀成實舊五時教改造而成的。如把叁乘別教改名爲叁藏教,叁乘通教仍然名爲通教。天臺的藏通二教不僅名稱與舊五時教有相同之處,就是內容上也基本一致。改抑揚教爲別教,別教之名是舊五時教原有的,只是內容分大小乘不同,原叁乘別教內容是藏教,改後的別教是大乘獨菩薩法。天臺家合《法華》、《涅槃》爲圓教,成實師亦有圓常教之名是指《涅槃》。表示如下:

  成實五時教  天臺化法四教

  叁乘別教——————————藏教

  叁乘通教——————————通教

  抑揚教———————————別教

  同歸教——————————┬圓教

  常住教——————————┘

  由此可見,天臺家的五時八教大都是從成實學派脫化而來的,由于天臺家重新組織充實和發展,比原來的成實派更加系統化了,因此以新的面貌成立天臺宗。實際,成實師天臺宗是一脈相承的。當然這不是一切。天臺宗雖也往往批判成實師,但這些教理教相的繼承是無可否認的。天臺宗講《法華經》于叁車之外另立一大白牛車,這四車的主張也是梁代成實學者光宅法雲法師最早提出來的。後代學者只知天臺智者創立五時八教,以一乘四車解《法華經》,殊不知這些說法和主張都早已有之,只因爲後人不多讀古書,不知道來曆罷了。

  判五時教,雖有幾家差異,但只是細節稍有不同,大體一致,而出處都是根據《涅槃經》。《涅槃經》卷十叁有這樣一段話:“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佛亦如是,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從方等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譬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自慧觀開始,曆宋齊梁陳隋五朝,判五時教者皆引這段經文爲依據。《大乘玄論》卷五說:“成實師五味相生配五時教,四谛教有相差別,故出十二部經;修多羅名法本,般若是諸法根本,故般若名修多羅;《維摩經》廣明菩薩不思議法門,故《維摩》名方等經;一乘之中般若最勝。《法華經》名般若波羅蜜;《涅槃經》時,明常住佛果,故言出大涅槃。”這是成實師對于五味相生配五時教的說明。

  《法華玄論》卷叁,批駁五時教後又設問答說:“問:若無五時者,甯有五味相生譬耶?答:五味與五時義不相應,乃欲證成,反爲自害。五時之中以般若爲第二時,五味中般若爲第四,雖欲曲會雲:般若即是《法華》平等大慧,此乃回文就義,非所以也。”這是說把五味中的第四般若,曲解成即是《法華》,此是回轉經文將就你的五時義,這是不對的。日本澄禅所著的《叁論玄義檢幽集》卷四引吉藏大師《涅槃經疏》釋此文雲:“從佛出十二部經者,宋代道場寺慧觀法師作五時教義,末開善、光宅、建初等並用此文。言五時者:一有相教,即差別教即昔教。二無相教,即《大品》。叁抑揚教,《維摩》、《思益》等。四會叁歸一教,即《法華》。第五圓常教,即《涅槃》。”彼師所以作此釋者,正引今文。從佛出十二部經,即是昔差別教;從十二部出修多羅,即是通教,欲得聲聞等當學般若;方等即是《維摩》、《思益》,般若即是《法華》同歸之教,何故以般若爲《法華》?《法華》是平等大慧,即是般若;第五即是此經。若是莊嚴,後時亦作五時而開合少異,束《維摩》、《思益》並屬《大品》第二時教,就初教中更開人天乘,與前不同,互有開合,彼(莊嚴)釋今文雲:“十二部經是人天教,修多羅即是小乘叁藏教,方等是大乘,後二如前,若是莊嚴,即是招提師,只作四時教義,不開初人天教。彼(招提)師分此文雲:十二部至方等,此叁即是教,般若即是行,涅槃即是果也。後有北地師解雲:十二部經是別教義,修多羅是通教義,此二同是教,而教中有通教別教也。方等即是理,前明其教,次即辨其理。般若即是行,涅槃即是果也。等是貼文,此則其意,前明教,既有教即有理,理即明行,行故即得果也。”(《大正藏》卷七十)

  這段疏文敘述依《涅槃經》五味相生的文判五時教的諸師頗詳,舉出判五時教的第一是宋代慧觀法師,其次是梁代開善寺的智藏,光宅寺的法雲,莊嚴寺的僧旻。此叁人是成實學派的權威,史稱梁朝叁大法師,還有陳代建初寺的寶…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破邪 丁四 呵大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