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四 呵大执▪P3

  ..续本文上一页是对昔日鹿苑,初转小轮名大*轮,诸大乘经皆对昔日,初转小轮名大*轮。今所引《般若》、《法华》、《涅槃》三经莫不如是。次引《法华》是此经卷二《譬喻品》文。第三引《涅槃经》卷十三作如是说。由此可见,只有二藏,无有五时。

  经是这样,论亦如此。次引三论,《智度论》百卷云:“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地持论》亦名《地持经》,即《瑜伽师地论》中的《菩萨地》,北凉单译别行,今所引者,出《地持》卷三。《正观论》就是《中观论》,此论卷初云:“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今所引三经三论,都说明只有二教,故结文云:“以经论验之,唯有二藏,无五时矣。”“验”即是验证。

  辛二 辨对机故诸经不同

  问:若乃皆是菩萨藏者,《华严》、《般若》、《法华》、《涅槃》此四何异?答:须识四句,众经焕然。一但教菩萨,不化声闻,谓《华严经》也。二但化声闻,不教菩萨,谓三藏教也。三显教菩萨,密化二乘,《大品》以上,《法华》之前,诸大乘教也。命小乘人,说于大法,谓显教菩萨,密示此法,以为己任,如付穷子财,谓密化声闻也。四显教声闻,显教菩萨,《法华》教也。“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化菩萨也;“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化二乘也。四句之中,三义属菩萨藏内开之,但化二乘为三藏教也。

  这是就菩萨藏中,说明因对众生的时机因缘不同,故有诸部大乘经的差异。《法华经》说: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者,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是令一切众生皆得成佛。如《华严经》专为大功德利根菩萨,唯说一因一果的成佛法门,从十信初心,经五十二位直趣佛果,这就是所谓根本*轮。这就是第一句所说的“但教菩萨,不化声闻”。但钝根薄福的众生,不是这种法器,不能接受这一乘妙法,佛垂方便,遂于一佛乘教,分别说为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及以佛乘,令小根机人先学四谛十二因缘以出三界,因此便有《四阿含经》,所谓枝末*轮。这是第二句,“但化声闻,不教菩萨。”稍后或同时,释尊仍为大根机说大乘法,三根普被,三乘同宣,虽说三乘,而目的但为成就菩萨。不废二乘,正显大教,批判声闻,赞扬菩萨,欲令二乘,回小向大。诸方等经,正明一乘实相之理,即是正说大乘,命小乘人为菩萨说于般若,《法华经》名为付穷子财,就是暗示此法也是声闻自己所要当学的,名为密化声闻。所以《般若》、《净名》教时,声闻已接受大乘,故不同于《华严》,时机也并非成熟,又不同于《法华》,这是第三句,“显教菩萨,密化二乘”。最后至《法华》教时,二乘机缘成熟,可以回小心向大乘,佛便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诸大声闻咸得受记作佛。至此,方畅如来出世本怀,所以《法华》名为摄末归本*轮,这是第四,“显教声闻,显教菩萨”。故大小两乘,约化导始终,不出三种*轮,约对众生时机不同,说诸经有四句类别。今宗明义,诸大乘经,皆是究竟了义,众经显道无异,只因所对时机不同,而作异名宣说。如《智度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就是此意。因此,就佛本意,愿教一切众生悉皆成佛,故诸部大乘经,悉皆平等,只有偏重不同,没有高低之分。

  庚二 别破五时

  辛一 破三乘别教

  次别难五时。问:若立五时,有何过耶?答:五时之说,非但无文,亦复害理。若言第一名三乘别教,是义不然。依毗昙宗,三乘则同见四谛,然后得道;就《成实》义,但会一灭,方乃成圣;据大乘宗,同契无生,然后隔凡。是则初教亦通,何以言别?

  别破五时,先设一问答发起,然后分别责难。“问:若立五时,有何过耶?”这是引发破端。“答:五时之说,非但无文,亦复害理。”这是总破。“答:五时之说,非但无文”,是说没有经论的明文根据,所以不能成立。判五时教者,,虽引《涅槃经》五味相生之文为证,前已解释,那是说明,依教起行,修因证果的相生次第,并不是判五时的。“亦复害理”,“理”指真如实相一真之理,真理只有一个,哪有多种,既无多理,哪有五时?若有五时教,亦应有五种理,这岂不是害一真不二之理?故言“五时之说,非但无文,亦复害理”。

  次破五时,即为五别,第一破三乘别教。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这是《阿含经》所说的三乘,实际是指的小乘教。所以名为三乘别教者,是说,声闻乘学四谛法,缘觉学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所学各各不同,故名三乘别教。实际这是机械的分判法,小乘宗人也不这样主张。下文就依大小乘各宗义破之,略举三宗。第一举毗昙宗,萨婆多部认为:三乘同观四谛得道;第二就成实宗义,三乘同观一灭谛,方乃成圣;第三大乘宗主张,三乘同悟无生,然后超凡。由此可知,昔教小乘,三乘亦通,何以言别?只此一驳,所以后来天台,便改此别教,名三藏教,名称虽改,内容依旧。因为台家的藏教,也是就此别教立义,还为今文所破。

  辛二 破三乘通教

  次云:《大品》是三乘通教,是亦不然。《释论》云:般若不属二乘,但属菩萨。若《大品》是三乘通教,则应通属,何故不属二乘?问:若依《释论》,明般若但属菩萨,在经何故劝三乘同学般若?答:般若有二种:一者摩诃般若,此云大慧,盖是菩萨所得,故不属二乘;若以实相之境,名为般若,则三乘同观,故劝三乘,令并学之,经师不体二种之说,便谓般若是三乘通教。

  此斥五时教者,不识《般若》教义,妄判为三乘通教。《般若》正明中道实相之理,是大乘至极之道,怎能说是三乘通教?又般若通常说有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指的是般若经卷,语言文字,姑且不谈。观照般若,是般若的正体,为菩萨所具有的平等大慧,二乘小慧,不名般若,故论云:般若不属二乘。实相般若,是空无我理境,即中道第一义空,三乘同观,故劝三乘同学。经师不体会三种般若的差别意义,故判《般若》为三乘通教。《涅槃经》卷三十六,说三乘同观第一义空云:“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这是说三乘同观实相,岂是令声闻人学菩萨智慧?如果《般若经》中劝三乘人同观实相般若,名为三乘通教,《涅槃经》说,三乘同观第一义空,也应是三乘通教,《胜鬘经》明摄受正法,出生五乘,应是五乘通教!如果《涅槃》、《胜鬘》是究竟了义之教,而不是三乘通教,《般若经》劝三乘人同学实相般若,为何说是三乘通教?《金刚般若》说:“是经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这岂能是三乘通教?五时害理,由此可见。

  辛三 破抑扬教

  次云《净名》是抑扬教者则亦不然,《大品》呵二乘为痴狗,《净名》贬声闻为败根,挫小既齐,扬大不二,何得以《大品》为通教,《净名》为抑扬?

  此破《净名经》为抑扬教。净名即是维摩。《维摩经》称扬菩萨,贬低声闻。欲令二乘人耻小慕大,发菩提心。《佛道品》中说凡夫可以发菩提心,成就佛道,而阿罗汉不能。因为声闻人不发菩提心,已证偏空涅槃,名为败根之士。《小品般若》说:“若人已入正位者,不堪任发菩提心,何以故?已于生死作障隔故。”《净名经》贬抑声闻,赞扬菩萨,所以被判为抑扬教,实则,大乘经中多有此意,何独《净名》。如《大品般若·魔事品》中,贬声闻人为痴狗,“譬如痴狗,不从大家求食,反从作务者索。””章主释云:“犬者声闻人,大家者大乘教,作务者小乘经。”(《大乘玄论》卷五)意谓:声闻人不学大乘教,只学小乘教,譬如痴犬,不从大主人家求食,反从佣工索取,若《般若》抑小扬大,与《净名》齐等,也应是抑扬教,若《般若》不是抑小扬大,《维摩经》何独名为抑扬教?所以说,挫小既齐,扬大不二,何得以《大品》为通教,《净名》为抑扬教!

  辛四 破同归教

  次《法华》为同归,应无所疑,但在五时之说,虽辨同归,未明常住。而天亲之论释《法华》,初分有七处佛性之文,解后段《寿量品》辨三身之说,斯乃究竟无余,不应谓为不了之教。

  《法华经》明,会三乘教,归一佛乘,名同归教,这应该没有什么置疑的,是对的。但依成实师五时判教次第,虽说《法华》会三归一,但犹未谈佛性,尚未明常住,还是不了义教,至《涅槃》时,始明常住,为了义教。今宗主张,一切大乘经典皆是了义,无不了义。引天亲《法华经论》说此经已谈常住佛性,已说法报化身三身。天亲论中,释《法华》前半部有七处谈佛性之文,后半《寿量品》有三身之说。三身中法身报身即是常住教义,故《法华》与《涅槃》齐等,称为摄末归本*轮,故云:“斯乃究竟无余之说,不应谓为不了之教。”即以此义弹斥五时判教之说。

  辛五 破常住教

  次《涅槃》为常住教者,然常与无常,皆是对治用门。若论涅槃,体绝百非,理超四句,旧宗但得用门,未识其体,故亦失旨也。

  五时教者,判《涅槃经》为常住教,这似乎很对。但依今宗看来,常与无常皆是对治法门,未是第一义谛。如四悉檀,有对治悉檀,有第一义悉檀,对治悉檀是方便法门,未是真实义谛。通常谓《涅槃经》总破八倒。破凡夫世间无常,妄认为常,世间是苦,妄认为乐,世间不净,倒谓为净,凡夫无我,认为有我,名为世间四倒;又破声闻人认为佛果也无常、苦、无我、不净,复成四倒,合称八倒。凡夫以颠倒心,贪著世间,谓是常乐我净,所以佛说无常无苦无我不净等教以破之,二乘人听说,又执无常、苦、无我、不净为真实,佛于《涅槃经》中又说常乐我净以破之,所以说常说无常,皆是方便对治法门,至于真实涅槃,体绝百非,理超四句,非常非无常等,即是中道第一义谛。他宗执《涅槃》谈常住为究竟,只得《涅槃》用门,未得涅槃实体,所以还是丧失了《涅槃经》的甚深旨趣。

  已三 难真俗二谛

  庚一 评毗昙

  次难二谛。迷失二谛。凡有三人。一者毗昙,执定性之有,迷于假有,故失世谛;亦不知假有宛然而无所有,复失一真空。

  小乘一切有部称为毗昙宗,此宗执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法为实有,不知缘生诸法是于假有,既执诸法为定性之有,迷于假有,即失于世谛,既不知世谛因缘假有,更不知假有本性是空,是无所有,又迷于真空,失于真谛,所以毗昙宗人二谛俱失。

  庚二 斥方广

  二者,学大乘者,名方广道人,执于邪空,不知假有,故失世谛;既执邪空,迷于正空,亦丧真矣。

  方广道人是古代印度,学大乘教者,堕于邪空的一派。“方广”是大乘经的通称,亦名方等。《智度论》卷一说:“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如兔角龟毛常无。”这是断灭见,既执断灭,即丧失世谛,既是邪空,便不解正确的空义,又丧真空,所以方广道人,二谛俱丧。

  庚三 责成实

  三者,即世所行,虽具知二谛,或言一体,或言二体,立二谛不成,复丧真俗也。问:真俗一体,此有何过?答:若俗与真一,真真俗亦真,若真与俗一,俗俗真亦俗。若真真俗不真,则俗与真异,若俗俗真不俗,则真与俗异。故二途并塞,一体不成。问:一既有过,异应无咎?答: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言各体,相即便坏,若有双即,便二体不成,故进退无通,异义亦屈。

  即世所行,是指陈隋时代当时盛行的成实学派。或言一体,或言二体,皆是成实诸师不同的见解。开善智藏法师明二谛一体,龙光导绰法师说二谛各体,各体是说二谛各有各的体,也叫异体。开善的二谛一体,以世谛是假有,即假有为世谛体,假有即空为真谛体,就有说之叫世谛,约空说之名真谛,二谛原是一体,以义分之,说有真俗不同。“真俗一体,此有何过”下破斥,破意说,若俗谛与真谛是一体,那么真谛是真谛,俗谛也应当是真谛,这样就只有真谛,便没有俗谛了。相反,若真谛与俗谛是一体,那么,俗谛是俗谛,真谛也应当是俗谛。这样,也只有俗谛,就没有真谛了。若只有一谛,没有二谛,还谈什么二谛一体二体呢?再者,如果说,真谛是空,俗谛不空,这俗谛和真谛就不能说是一体,若俗谛是假有,真谛不是假有,这真谛和俗谛就不能说是一体,这样,保住了一体就丧失了二谛,保持着二谛便丧失掉一体,两方面的道理都说不过去,言二谛是一体,又怎么能成立呢?这是破二谛一体。

  “一既有过,异应无咎”下,破二谛各体。意谓:二谛一体既然有过失,二谛各体应当是对的了。回答,举经文破之。《大品般若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说色空不二,,哪里会有两体!若真俗各有其体,佛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即被破坏,这是违反圣教的。如果佛说相即的道理是对的,你那真俗各体的说法就不能成立。《大乘玄论》责二谛一体时说:“二谛唯是一体,是何物体?为当一有体?为当一空体?而言以空有约之,故成二谛之别?”破异体时说:“若二谛各有体,即应两理,有自有为体,空自空为体,硕反,何得辨其相即?”此语言破法不同,破意与今无异。

  已四 总结呵大执

  然五时不立,真俗又倾,大乘之宗,言将何寄。

  此是总结,总结五时的判教既不能成立,二谛的理论又土崩瓦解,所标大乘的教义,还有什么可说的。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四 呵大执》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