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破邪 丁叁 排成實▪P4

  ..續本文上一頁舍本《成實》,依大乘作章疏。”梁武帝弘宣大乘,批判成實,曾請名僧集解《涅槃》,自注《大品》,躬身講說,《續僧傳·義解篇論》說:帝注《涅槃》情用末惬,重申《大品》發明奧義。”這就是《大玄》所說的“舍本成實,依大乘作章疏。”其批判成實家的五時教,見蕭衍所作《大品經》發題序。“排斥成實衆師不可具記”者,攝論師、地論師、攝山諸師以及天臺,無不批破成實師,茲恐文繁不能一一具說。

  戊叁 分優劣

  己一 總明諸部平等

  庚一 引跋摩偈釋

  問:若以十義證《成實》爲小乘者,與毗昙優劣雲何?答:求那跋摩遺文偈雲:“諸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偏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诤。”

  分優劣就是在小乘宗中分辨淺深不同,先總論諸部平等。小乘各派,雖主張不同,卻都是談論修學佛法的。若能如說修行,皆能斷惑證真,約此義說小乘諸部悉皆平等,大乘各宗也是這樣,引跋摩遺偈爲證。求那跋摩漢語翻爲功德铠,是罽賓王族,年二十出家具戒,深達叁藏妙義。叁十歲時,國王去世,群臣請還,繼承王位,跋摩固辭不肯,乃遁迹山林,遊化人間,後到師子國(今斯裏蘭卡),弘傳佛法。我國劉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請來建業(今南京),翻譯經論十多部,頗具神異,能冒雨不濕,涉泥不淤,深受當時崇敬,年六十五逝世,臨終前遺作叁十六偈,自言證得二果,今所引者即其遺偈之一,此偈意旨是說:大小乘諸論,所說雖不相同,但斷惑證真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若偏執一隅,就有是非,若通達總的宗旨,是不相違背,是沒有什麼爭論的,成實、毗昙就是這樣。

  庚二 引龍樹诠釋

  又釋論雲:有四種門,一者阿毗昙門,二者空門,叁者毗勒門,此雲箧藏,四者非空非有門。不得般若方便,學毗昙門則墮有見,學于空門則墮空見,學昆勒門則墮亦空亦有見,學非空非有門則墮愚癡論。若得般若,心無染著,隨機適化,通道利人,無相違背,而成實、毗昙各執空有,互相排斥,障道增見,皆失佛旨也。

  引釋論證明,釋論即是《大智度論》,大意在般若門中,方便無高下,空有本平等。《智度論》卷十八說叁種門:一者昆勒門,二者阿毗昙門,叁者空門。論雲:若人入此叁門,則知佛法義不相違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羅蜜力,于一切法無所挂礙;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若入阿毗昙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昆勒門則墮有無中。今《玄義》約龍樹整體思想,故說有非空非有門以成四句。若得般若方便,四門皆是正法,不相矛盾,若不識般若方便,四門皆成偏見,要須破斥。般若法者是無依無著之意,今所以折毗昙,排成實者,就是因爲他們,固執己見,相互排斥,障正法眼,增偏邪見,失佛圓意,故須破斥。《昆勒論》是佛在世時大迦旃延所造,有叁百二十萬言,廣攝一切法門故名箧藏。《百論疏》卷十叁說:《昆勒論》此雲假名論,此義,無有實體,但有假名,故是亦有亦無。

  庚叁 明空有皆能證道

  問:會空斷結,鑒有之心,何能隔凡?故知毗昙乖宗,成實得理。答:若言見空成聖,有不隔凡,叁藏教門,應無得道,釋迦小乘一化,徒然虛設?待《成實》後興,方有大利,豈可然乎?

  此文從理論上論證了般若空有的平等。這一提問,是代表成實學者的意見,《成實論》主張見空才能得道。大乘人也有,中觀學者也多主張見空得道,今《玄義》批評了這種偏見。空有二門皆是佛說,既然會悟空理能斷惑,爲什麼見有就不能得道?故持平等態度。《大乘空論·斷惑章》中說:有所得空有二慧,俱不能斷惑得道,無所得空有二慧,俱能斷惑得道,無所得即是無依無著,即是般若正觀。“會空”即是證到空理,“斷結”就是斷煩惱,“隔凡”是轉凡成聖,“大利”指得出世道果的大利益。余文易知。

  己二 明小乘優劣有叁品

  庚一 正明叁品

  問:《毗昙》但明人空,《成實》具明二空,雲何兩論無有優劣?答:于小乘內分叁品:一者俱不得二空,如犢子部雲:“四大和合,有于眼法,五陰和合,別有人法,此下根人也。二者薩衛之流,但得人空,不得法空,爲次根人也。叁者譬喻,诃梨之流,具得二空,爲上根人也。約空義淺深,則毗昙爲小乘之劣,成實爲小內之勝也。

  此文約對空理的認識不同,分小乘爲叁品叁根。犢子部主張有我,不解人空法空,故爲小乘中的下根下品;毗昙薩婆多部,只說我空,不談法空,故是中根中品;譬喻、成實,雙談我法二空,故是小乘中的上根上品。有人問:大乘明我法二空,成實小乘也談我法二空,既同明二空,有何不同?答:前面已經說過,有四種不同,今只略談一種,成實辨拆法空,拆法空則非有,大乘明本性空,緣起有法其性本空。

  “四大和合,有于眼法,五陰和合,別有人法”,這是犢子部主張有我的說法,出《智度論》卷一。《中觀·然可然品》末雲:“若人說我相,如犢子部衆說:“不得言色即是我,不得離色是我,我在第五不可說藏中。””論疏釋雲:犢子部明五法藏,所言五法藏者,叁世爲叁,無爲爲四,第五名不可說藏,不可說者,不可說有爲無爲也。《淨名玄論》卷一說:“犢子部計我與外道何異?答:犢子明假我,外道執實我,是故爲異。廣如《俱舍論》辨犢子叁假之宗。又如龍樹說:“犢子計五陰和合故有人法,四大和合故有眼法,既稱和合即是假也,故知是假我。”

  庚二 會通二叁

  問:釋論雲:佛滅度後分爲二分,一但信人空不信法空,二俱信人法二空,但應有二,何得分叁?答:犢子入真觀故,則見我空,出于俗谛,別有人體。龍樹約其入觀義邊,故但分二也。

  第二問答,會通與《智度論》的二種說法不同。《中論疏》雲:“犢子既計有我,雲何作十六谛無我觀耶?答:《俱舍論》雲:“出觀見有我,入觀則無我。””“十六谛無我觀”者,約苦集滅道四谛有十六觀行,四谛開廣就叫十六谛,又叫四谛十六行相,依此修觀,名爲十六觀行。四谛,一谛有四種行相。苦谛四相:無常相、苦相、空相、無我相。集谛四相:集相、因相、緣相、生相。滅谛四相:閉相、滅相、妙相、出相。道谛四相:道相、正相、迹相、離相。無我觀是十六觀谛觀行之一,犢子部人依四谛教也修無我觀,犢子部人入真觀則見我空,出于俗谛,別有人體,龍樹約入真觀義邊,故但分爲二,今章主約其出觀義邊,主張有我故分爲叁。

  己叁 明應破不應破

  庚一 有迷執就應破

  問:叁論斥外道、毗昙,斯事可爾,而龍樹前興,诃梨後出,時節遙隔,何由相破?答:但令執著,即便被破,何論先後。若前論不破後迷,亦應古方不治今病,扁鵲之術,後世無益矣。

  成實師以叁論在前,成實在後,二者前後不同,叁論怎應破成實。這就要解釋批破成實的理由。有叁問答,即爲叁意。第一解答說:“但令執著,即便被破,何論先後。若前論不破後迷,亦應古方不治今病。”菩薩造論,本爲破迷,只要有迷執,即便破斥,不論先後。扁鵲是古代的名醫,古代的藥方既能治今人的疾病,爲何前人的明論不能破後人的迷情?

  庚二 依佛經故應破

  問:若法勝、诃梨,著小論以通叁藏,馬鳴、龍樹作大教以弘方等,巨細分流,何俟相破?答:佛說小乘,本爲诠大,保冥之徒,守指忘月,經自斥之,故論主依佛。

  第二問意:大小兩乘,分別流行,何得相破?此意:謂大乘不應批破小乘。回答說:佛說小乘,本爲大乘作方便作階梯。如《法華經》說:諸佛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謂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雖說叁乘,但爲菩薩。而保守之徒,固執小宗,不求大道,守權喪實,大乘經中,處處斥之。龍樹學佛,所以得破。《維摩經義疏》卷一說:“若成實爲小,叁論是大,二教分流,何俟相破?答:原佛興世,本爲大乘,但根性未堪,權示小教,雖複說小,意在诠大,而保守之徒,遂守指忘月,保小拒大,如五百部,聞畢竟空,如刀傷心,是以龍樹,破彼小乘,令趣大道。

  庚叁 立言不當故應破

  問:有人言:《成實論》探大釋小,此有何過?答:上已明之,必有此迷,當今更述,探大釋小,則大小不收。進不馳于白牛,退失駕于羊鹿,騾論之言,驗之久矣。

  第叁重破探大釋小,此言不當。探大釋小的說法,前面已經批破,定是執迷不悟,今當更爲論說。若言《成實論》是采取大乘義,解釋小乘教,究竟他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教?可能大小兩宗,都不承認,都不收錄。這樣,進一步說,不算大白牛車,退而言之,又不屬羊鹿小教,非驢非馬,不倫不類,探大釋小,何以立宗?《法華經》中,說叁種車比喻叁乘,謂羊車鹿車,大白牛車,大白牛車喻一佛乘,羊車鹿車比喻二乘,今引來明探大釋小,進不是白牛大車,退不是羊鹿小乘,將如何立宗!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破邪 丁叁 排成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