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舍本《成实》,依大乘作章疏。”梁武帝弘宣大乘,批判成实,曾请名僧集解《涅槃》,自注《大品》,躬身讲说,《续僧传·义解篇论》说:帝注《涅槃》情用末惬,重申《大品》发明奥义。”这就是《大玄》所说的“舍本成实,依大乘作章疏。”其批判成实家的五时教,见萧衍所作《大品经》发题序。“排斥成实众师不可具记”者,摄论师、地论师、摄山诸师以及天台,无不批破成实师,兹恐文繁不能一一具说。
戊三 分优劣
己一 总明诸部平等
庚一 引跋摩偈释
问:若以十义证《成实》为小乘者,与毗昙优劣云何?答:求那跋摩遗文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
分优劣就是在小乘宗中分辨浅深不同,先总论诸部平等。小乘各派,虽主张不同,却都是谈论修学佛法的。若能如说修行,皆能断惑证真,约此义说小乘诸部悉皆平等,大乘各宗也是这样,引跋摩遗偈为证。求那跋摩汉语翻为功德铠,是罽宾王族,年二十出家具戒,深达三藏妙义。三十岁时,国王去世,群臣请还,继承王位,跋摩固辞不肯,乃遁迹山林,游化人间,后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弘传佛法。我国刘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请来建业(今南京),翻译经论十多部,颇具神异,能冒雨不湿,涉泥不淤,深受当时崇敬,年六十五逝世,临终前遗作三十六偈,自言证得二果,今所引者即其遗偈之一,此偈意旨是说:大小乘诸论,所说虽不相同,但断惑证真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若偏执一隅,就有是非,若通达总的宗旨,是不相违背,是没有什么争论的,成实、毗昙就是这样。
庚二 引龙树诠释
又释论云:有四种门,一者阿毗昙门,二者空门,三者毗勒门,此云箧藏,四者非空非有门。不得般若方便,学毗昙门则堕有见,学于空门则堕空见,学昆勒门则堕亦空亦有见,学非空非有门则堕愚痴论。若得般若,心无染著,随机适化,通道利人,无相违背,而成实、毗昙各执空有,互相排斥,障道增见,皆失佛旨也。
引释论证明,释论即是《大智度论》,大意在般若门中,方便无高下,空有本平等。《智度论》卷十八说三种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论云:若人入此三门,则知佛法义不相违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罗蜜力,于一切法无所挂碍;若不得般若波罗蜜法,若入阿毗昙则堕有中,若入空门则堕无中,若入昆勒门则堕有无中。今《玄义》约龙树整体思想,故说有非空非有门以成四句。若得般若方便,四门皆是正法,不相矛盾,若不识般若方便,四门皆成偏见,要须破斥。般若法者是无依无著之意,今所以折毗昙,排成实者,就是因为他们,固执己见,相互排斥,障正法眼,增偏邪见,失佛圆意,故须破斥。《昆勒论》是佛在世时大迦旃延所造,有三百二十万言,广摄一切法门故名箧藏。《百论疏》卷十三说:《昆勒论》此云假名论,此义,无有实体,但有假名,故是亦有亦无。
庚三 明空有皆能证道
问:会空断结,鉴有之心,何能隔凡?故知毗昙乖宗,成实得理。答:若言见空成圣,有不隔凡,三藏教门,应无得道,释迦小乘一化,徒然虚设?待《成实》后兴,方有大利,岂可然乎?
此文从理论上论证了般若空有的平等。这一提问,是代表成实学者的意见,《成实论》主张见空才能得道。大乘人也有,中观学者也多主张见空得道,今《玄义》批评了这种偏见。空有二门皆是佛说,既然会悟空理能断惑,为什么见有就不能得道?故持平等态度。《大乘空论·断惑章》中说:有所得空有二慧,俱不能断惑得道,无所得空有二慧,俱能断惑得道,无所得即是无依无著,即是般若正观。“会空”即是证到空理,“断结”就是断烦恼,“隔凡”是转凡成圣,“大利”指得出世道果的大利益。余文易知。
己二 明小乘优劣有三品
庚一 正明三品
问:《毗昙》但明人空,《成实》具明二空,云何两论无有优劣?答:于小乘内分三品:一者俱不得二空,如犊子部云:“四大和合,有于眼法,五阴和合,别有人法,此下根人也。二者萨卫之流,但得人空,不得法空,为次根人也。三者譬喻,诃梨之流,具得二空,为上根人也。约空义浅深,则毗昙为小乘之劣,成实为小内之胜也。
此文约对空理的认识不同,分小乘为三品三根。犊子部主张有我,不解人空法空,故为小乘中的下根下品;毗昙萨婆多部,只说我空,不谈法空,故是中根中品;譬喻、成实,双谈我法二空,故是小乘中的上根上品。有人问:大乘明我法二空,成实小乘也谈我法二空,既同明二空,有何不同?答:前面已经说过,有四种不同,今只略谈一种,成实辨拆法空,拆法空则非有,大乘明本性空,缘起有法其性本空。
“四大和合,有于眼法,五阴和合,别有人法”,这是犊子部主张有我的说法,出《智度论》卷一。《中观·然可然品》末云:“若人说我相,如犊子部众说:“不得言色即是我,不得离色是我,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论疏释云:犊子部明五法藏,所言五法藏者,三世为三,无为为四,第五名不可说藏,不可说者,不可说有为无为也。《净名玄论》卷一说:“犊子部计我与外道何异?答:犊子明假我,外道执实我,是故为异。广如《俱舍论》辨犊子三假之宗。又如龙树说:“犊子计五阴和合故有人法,四大和合故有眼法,既称和合即是假也,故知是假我。”
庚二 会通二三
问:释论云:佛灭度后分为二分,一但信人空不信法空,二俱信人法二空,但应有二,何得分三?答:犊子入真观故,则见我空,出于俗谛,别有人体。龙树约其入观义边,故但分二也。
第二问答,会通与《智度论》的二种说法不同。《中论疏》云:“犊子既计有我,云何作十六谛无我观耶?答:《俱舍论》云:“出观见有我,入观则无我。””“十六谛无我观”者,约苦集灭道四谛有十六观行,四谛开广就叫十六谛,又叫四谛十六行相,依此修观,名为十六观行。四谛,一谛有四种行相。苦谛四相: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集谛四相:集相、因相、缘相、生相。灭谛四相:闭相、灭相、妙相、出相。道谛四相:道相、正相、迹相、离相。无我观是十六观谛观行之一,犊子部人依四谛教也修无我观,犊子部人入真观则见我空,出于俗谛,别有人体,龙树约入真观义边,故但分为二,今章主约其出观义边,主张有我故分为三。
己三 明应破不应破
庚一 有迷执就应破
问:三论斥外道、毗昙,斯事可尔,而龙树前兴,诃梨后出,时节遥隔,何由相破?答:但令执著,即便被破,何论先后。若前论不破后迷,亦应古方不治今病,扁鹊之术,后世无益矣。
成实师以三论在前,成实在后,二者前后不同,三论怎应破成实。这就要解释批破成实的理由。有三问答,即为三意。第一解答说:“但令执著,即便被破,何论先后。若前论不破后迷,亦应古方不治今病。”菩萨造论,本为破迷,只要有迷执,即便破斥,不论先后。扁鹊是古代的名医,古代的药方既能治今人的疾病,为何前人的明论不能破后人的迷情?
庚二 依佛经故应破
问:若法胜、诃梨,著小论以通三藏,马鸣、龙树作大教以弘方等,巨细分流,何俟相破?答:佛说小乘,本为诠大,保冥之徒,守指忘月,经自斥之,故论主依佛。
第二问意:大小两乘,分别流行,何得相破?此意:谓大乘不应批破小乘。回答说:佛说小乘,本为大乘作方便作阶梯。如《法华经》说: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谓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虽说三乘,但为菩萨。而保守之徒,固执小宗,不求大道,守权丧实,大乘经中,处处斥之。龙树学佛,所以得破。《维摩经义疏》卷一说:“若成实为小,三论是大,二教分流,何俟相破?答:原佛兴世,本为大乘,但根性未堪,权示小教,虽复说小,意在诠大,而保守之徒,遂守指忘月,保小拒大,如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是以龙树,破彼小乘,令趣大道。
庚三 立言不当故应破
问:有人言:《成实论》探大释小,此有何过?答:上已明之,必有此迷,当今更述,探大释小,则大小不收。进不驰于白牛,退失驾于羊鹿,骡论之言,验之久矣。
第三重破探大释小,此言不当。探大释小的说法,前面已经批破,定是执迷不悟,今当更为论说。若言《成实论》是采取大乘义,解释小乘教,究竟他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教?可能大小两宗,都不承认,都不收录。这样,进一步说,不算大白牛车,退而言之,又不属羊鹿小教,非驴非马,不伦不类,探大释小,何以立宗?《法华经》中,说三种车比喻三乘,谓羊车鹿车,大白牛车,大白牛车喻一佛乘,羊车鹿车比喻二乘,今引来明探大释小,进不是白牛大车,退不是羊鹿小乘,将如何立宗!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三 排成实》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