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得道,道超有無等四句,“道實非有,遂言見有得道,乃是見有,非見道也。”並引經證成,引的是《維摩經·不可思議品》文。
第二正明“扶衆見”。引《法華經·方便品》偈,“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經意:說有說無,皆是邪見,有無二見爲六十二種邪見根本。《摩诃般若》說“我見攝六十二見”,就是我見爲六十二見本。《大品經》又說:一異二見爲六十二種邪見本。今引《法華經》說,以有無二見爲本。此叁處所說雖不同,但大意是一,皆可會通。由計有我,便生諸見,即以我見爲六十二見本。以執有我,便分析身即是我,身與我是一,認爲離身有我,身與我爲異,因此便說一異二見爲六十二見本。若再分析,身與我是一,則身亡我滅,便是斷見;若身與我異,則身亡我存,便是常見。常見是有,斷見是無,故斷常即是有無二見,所以又說有無二見爲六十二見根本。雖有叁種說法不同,會通還是一義。
“六十二見”,《摩诃般若·佛母品》開十四難爲六十二種邪見。什麼是十四難?經說:神及世間是常、是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四句;世間有邊、世間無邊等四句;死後如去、死後不如去等四句;合叁四成十二句,再加身與神一、身與神異兩句的一異二見,便成十四難。爲什麼叫這爲十四難?外道曾以這十四個問題問佛,佛皆不答,所以不答者,是因爲這十四個問題皆是戲論,是邪見,所以佛皆不答。就十四難開爲六十二見,是約五陰說,如說色是常、色是無常、色亦常亦無常、色非常非無常。如是色陰說有四句,受想行識四陰也各有四句,五陰便成二十句。常無常等約五陰有二十句,世間有邊無邊等約五陰有二十句,死後如去不如去等約五陰也有二十句,叁種二十句加起來是六十,再加上根本有無或一異二見便成六十二。“死後如去不如去”者,這是說有沒有來生來世的問題,如從前世生來今世,今生死後轉向來生也是如此,故名“如去”;“不如去”,如從前生來生今生,今生死後斷滅,沒有後世,不同前生來生今世那樣,名不如去,如前來而去名如去,不如前來而去名不如去。
第叁明得失。故問雲:“若執有無,此有何失?”失是過失,毗昙執有不以爲過,故雲有何過失。回答以《正觀論》作答,《正觀論》就是《中觀論》,中是正義,故《中觀論》也稱《正觀論》。“淺智見諸法”,一偈,出《中觀論·觀六種品》,大意說:二乘淺智的人,見諸法若有若無,未能見中道實相,若見中道實相,即是滅諸見得安隱法。又涅槃名安隱法,若見有見無,便不能滅諸見,不能證涅槃,故不得安隱法。主張見有得道,對于《中觀論》來說是有大過失的。
庚叁 違大教
第叁違大教。《思益經》雲:“于未來世,有惡比丘,說有相法,得成聖道。”佛垂此敕,懸戒將來,既曰惡人,理是邪說,違背大教,宜須破之。
違大教是違背大乘教義,大乘教義,談性空無相,毗昙謂諸法實有不虛,豈不是違背大乘教義!引《思益經》爲證,《思益經》是大乘教,經中說:有惡比丘,說有相法,既稱惡人,所說案理應是邪言。說有相法,違背無相大教,應當批判。但檢查《思益經》,不見此言。
庚四 守小筌
第四守小筌。爲未知源者,示之以流,令尋流以得源,未見月者,示之以指,令因指以得月。窮流則唯是一源,亡指則但是一月,蓋是如來說小之意也。而毗昙之流,固執小宗,不趣大道,守筌喪實,故造論破之。
“筌”是捉魚的竹簍,用筌的目的在于捕魚,不要執簍不放而失于魚。《莊子》雲:“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亡筌。”此意批評毗昙宗人,固執小乘,不信大教,不知尋流溯源。叁乘權教,本由一佛乘法分別流出,所謂于一佛乘分別說叁。因爲佛乘高深,非小根鈍機者所能接受,于是,遂于一佛乘法分別說爲叁乘,雖說叁乘,這只是假設方便,所以稱爲權教,目的還是爲了進趣一佛乘法。所以《法華經》中,會于叁權,歸乎一實,此是如來說小乘的本意。譬如有人,不知月在何處,識者用手指指月以示迷者,迷者但觀手指,不觀月處,終不見月。學毗昙人也是如此,雖學佛教,不得佛意,守筌(權)忘實(魚),故龍樹提婆造論破之。
庚五 迷自宗
第五迷自宗。諸聖弟子,有所述作,本爲通經,而《阿含》之文,親說無相,故善吉觀空法而悟道,身子入空定而佛歎。阿毗昙人,但明見有,故迷自本宗。
阿毗昙是聲聞法,依《阿含經》立宗,而佛在《阿含經》中,親說空無相的言教,稱贊修空無相的人,而毗昙學者,解經作論,只談見有得道,這是“迷自本宗”。須菩提觀空法得道,出《增一阿含》卷九,舍利弗入空定而佛歎,出《中阿含經》。
庚六 無本信
第六無本信。《文殊問經》雲:“十八及本二,皆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起。”十八者謂十八部異執也,及本二者,根本唯二部,一大衆部,二上座部。而阿毗昙是十八部內薩婆多部,從大乘出,即大爲小本,而執小之流,聞大乘不信,是以破之,問:何以知執小之人,不信大法耶?答:《智度論》雲:旃延弟子答龍樹雲:我聞大乘心不都信,故外國執小乘者,與學大乘人分河飲水。
這段文意說:小乘是由大乘分出,大乘是小乘的根本。阿毗昙人不信方等,抗拒大乘,沒有大乘的信心,就是“無本信”。宗主引《文殊問經》證明小乘二十部皆從大乘流出。《文殊問經》是大乘經,如來在此經中親說,小乘是從大乘分出,同時授記未來弟子分成五部和二十部。經意說:若人在此二十部中出家修道,皆可證果證道,故言“無是亦無非”。小乘人不信方等,故大乘論中處處破之。次一問答指出阿毗昙人不信大乘的文證。“旃延弟子”,旃延就是造《發智論》的迦旃延,他是創建毗昙學派最早的人。“弟子”是指迦旃延以後的毗昙學者。“分河飲水”,是分開各自獨立的意思,劃定界限,分成兩家,各飲各的水,表明小乘人不承認大乘,遂分成兩家,故言“分河飲水”。
庚七 有偏執
第七有偏執。《大集經》雲:“雖有五部,並不妨如來法界及大涅槃。”而阿毗昙人,保執自宗,排斥他說,便違法界及大涅槃,累障既深,宜須傷歎!
《大集經》中,釋尊懸記:我滅度後,教法分成五部。五部者,昙無德部、摩诃僧伽部、薩婆多部、彌沙塞部、迦葉唯部。雖然分成五部,並不妨害如來大乘教法和大涅槃。可是,阿毗昙人,偏執自宗,排斥他說,不能融通法界及大涅槃。累障既深,理當傷歎。《中論疏》說:“部雖二十,而五部盛興于世,五部之中,薩婆多部又更偏盛,薩婆多部就是阿毗昙宗。
庚八 非學本
第八非學本。《大品經》雲:“欲知四緣,當學般若。”外人問龍樹雲:欲學四緣,應學毗昙,雲何乃學般若?論主答曰:初學毗昙,似如可解,轉久推求,則成邪見。問曰:學毗昙雲何乃成邪見?答:若言四緣生諸法者,誰複生于四緣?若四緣更從他生,則他複從他,如是無窮;若其四緣自然而有,不從他生者,萬法亦應不由四緣,當墮無因。故從則無窮,窮則無因,由此二門,則不信因果,故久學毗昙,成于邪見。
毗昙不是學習的根本,名爲“非學本”。《大品般若經》初,勸人欲成就一切佛法,當學般若。經中說:“菩薩摩诃薩,欲知諸法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當學般若波羅蜜。”《智度論》卷叁十二,解釋此文,假設外人“問曰:“若欲廣知四緣義,應學阿毗昙,雲何此中欲知四緣義,當學般若波羅蜜?”答曰:“阿毗昙四緣義,初學如得其實,求之轉深,入于邪見。””即是今文引處,下文是章主的解釋,還是依龍樹旨意,問曰:“學習毗昙如何成爲邪見?”回答說:“若說諸法皆從四緣生,四緣又從何而生?若四緣還從他生,他又從他,則他他無窮,犯無窮過。”“無窮”是上溯沒有個開頭,這是不行的,若說萬有諸法沒有個開端,這就不能說了達事物根源,不能解釋宇宙萬有,就不能成爲一種學說。若說四緣不從他生,是自然而有,便墮無因,犯無因過。若四緣自然而有,則萬物也應自然而有,不應從四緣生。最後結果,是:若從他生,就犯無窮過;若不從他生,便墮無因論。此之二義,在因果相生的理論上都講不通,不能正確解釋因果,所以說,久學毗昙便成邪見。
庚九 蔽真言
第九蔽真言。《大集經》雲:“甚深之義不可說,第一義谛無聲字,陳如比丘于諸法,獲得真實之知見。”《本起經》雲:“頞鞞比丘,即五人之一,爲身子說偈雲:“一切諸法本,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身子聞之,即得初果。尋大小二經,皆明見空成聖,而阿毗昙謂觀有得道,故隱覆真言。
阿毗昙主張叁世實有,見有得道,這就遮蔽了大乘性空的誠實真言,故名“蔽真言”。舉兩部經說明聲聞人也是見空得道,而阿毗昙人卻說是見有得道,即是掩蓋佛陀的真言。今所引文是《大集經》卷二的一個偈子,敘佛在鹿野苑,初轉*輪時,說法性甚深,第一義谛離語言文字,憍陳如聽了便證道果。這就證明聲聞人也是聽空悟道。次舉《本起經》事。“頞鞞即五人之一”,頞鞞就是馬勝比丘,佛成道後,趣鹿野苑,最初度五比丘,即憍陳如、十力迦葉、頞鞞、跋提、摩诃男,頞鞞是最初得度的五比丘之一,故言“頞鞞比丘,即五人之一”。馬勝得度後,一日整衣持缽外出而行,這時舍利弗爲外道首領,在途中相遇,見馬勝威儀齊整,諸根寂靜,不同常人,心甚異之,便問道:你學何教派?師是何人。馬勝據實以答,又問:你師說何等法?請爲我說之好嗎?馬勝即爲說此“一切諸法本,因緣空無主”偈,舍利弗聽了便證初果,舍利弗回去向目犍連學說,于是二人帶領二百五十弟子,一同皈依了佛。此偈是說緣生性空的,證明舍利弗也是聞空得道。“尋大小乘經,皆明見空成聖”。《大集經》是方等大乘,《本起經》是阿含小乘,而阿毗昙人宣說見有得道,這就是障蔽大小乘經的真實言教。
庚十 喪圓旨
第十喪圓旨。《涅槃經》雲:“欲令衆生深知真谛,是故如來宣說于俗,若使衆生不因俗谛而識真者,如來終不說俗。毗昙之流,雖知俗有,不悟真空,既惑真空,亦迷俗有,是故真俗,二俱並喪。
諸佛說法,常依二谛,二谛融通,是佛法的圓旨,大乘的法印。阿毗昙人,執有迷空,空有不能融通,故喪失佛法的圓旨,引《涅槃經》卷十五,文雲:“一切世谛,若于如來即是第一義谛,何以故?諸佛世尊,爲第一義故說于世谛,亦令衆生得第一義谛,若使衆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谛者,諸佛終不宣說世谛。”經意,如來本不欲說世俗,所以說世谛,是爲了令衆生悟入真空。《中論》也說:“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這是經論中的圓滿教義。二谛融通叁昧印。世俗有的是因緣假有,雖有其性本空,法性雖空,也不礙因緣假有,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空有無障,而阿毗昙人,執有拒空,既迷真空,也失俗有,二谛皆失。所以《中論》說:“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阿毗昙人,就是這樣。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破邪 丁二 折毗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