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二 折毗昙▪P2

  ..续本文上一页有得道,道超有无等四句,“道实非有,遂言见有得道,乃是见有,非见道也。”并引经证成,引的是《维摩经·不可思议品》文。

  第二正明“扶众见”。引《法华经·方便品》偈,“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经意:说有说无,皆是邪见,有无二见为六十二种邪见根本。《摩诃般若》说“我见摄六十二见”,就是我见为六十二见本。《大品经》又说:一异二见为六十二种邪见本。今引《法华经》说,以有无二见为本。此三处所说虽不同,但大意是一,皆可会通。由计有我,便生诸见,即以我见为六十二见本。以执有我,便分析身即是我,身与我是一,认为离身有我,身与我为异,因此便说一异二见为六十二见本。若再分析,身与我是一,则身亡我灭,便是断见;若身与我异,则身亡我存,便是常见。常见是有,断见是无,故断常即是有无二见,所以又说有无二见为六十二见根本。虽有三种说法不同,会通还是一义。

  “六十二见”,《摩诃般若·佛母品》开十四难为六十二种邪见。什么是十四难?经说:神及世间是常、是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四句;世间有边、世间无边等四句;死后如去、死后不如去等四句;合三四成十二句,再加身与神一、身与神异两句的一异二见,便成十四难。为什么叫这为十四难?外道曾以这十四个问题问佛,佛皆不答,所以不答者,是因为这十四个问题皆是戏论,是邪见,所以佛皆不答。就十四难开为六十二见,是约五阴说,如说色是常、色是无常、色亦常亦无常、色非常非无常。如是色阴说有四句,受想行识四阴也各有四句,五阴便成二十句。常无常等约五阴有二十句,世间有边无边等约五阴有二十句,死后如去不如去等约五阴也有二十句,三种二十句加起来是六十,再加上根本有无或一异二见便成六十二。“死后如去不如去”者,这是说有没有来生来世的问题,如从前世生来今世,今生死后转向来生也是如此,故名“如去”;“不如去”,如从前生来生今生,今生死后断灭,没有后世,不同前生来生今世那样,名不如去,如前来而去名如去,不如前来而去名不如去。

  第三明得失。故问云:“若执有无,此有何失?”失是过失,毗昙执有不以为过,故云有何过失。回答以《正观论》作答,《正观论》就是《中观论》,中是正义,故《中观论》也称《正观论》。“浅智见诸法”,一偈,出《中观论·观六种品》,大意说:二乘浅智的人,见诸法若有若无,未能见中道实相,若见中道实相,即是灭诸见得安隐法。又涅槃名安隐法,若见有见无,便不能灭诸见,不能证涅槃,故不得安隐法。主张见有得道,对于《中观论》来说是有大过失的。

  庚三 违大教

  第三违大教。《思益经》云:“于未来世,有恶比丘,说有相法,得成圣道。”佛垂此敕,悬戒将来,既曰恶人,理是邪说,违背大教,宜须破之。

  违大教是违背大乘教义,大乘教义,谈性空无相,毗昙谓诸法实有不虚,岂不是违背大乘教义!引《思益经》为证,《思益经》是大乘教,经中说:有恶比丘,说有相法,既称恶人,所说案理应是邪言。说有相法,违背无相大教,应当批判。但检查《思益经》,不见此言。

  庚四 守小筌

  第四守小筌。为未知源者,示之以流,令寻流以得源,未见月者,示之以指,令因指以得月。穷流则唯是一源,亡指则但是一月,盖是如来说小之意也。而毗昙之流,固执小宗,不趣大道,守筌丧实,故造论破之。

  “筌”是捉鱼的竹篓,用筌的目的在于捕鱼,不要执篓不放而失于鱼。《庄子》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亡筌。”此意批评毗昙宗人,固执小乘,不信大教,不知寻流溯源。三乘权教,本由一佛乘法分别流出,所谓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因为佛乘高深,非小根钝机者所能接受,于是,遂于一佛乘法分别说为三乘,虽说三乘,这只是假设方便,所以称为权教,目的还是为了进趣一佛乘法。所以《法华经》中,会于三权,归乎一实,此是如来说小乘的本意。譬如有人,不知月在何处,识者用手指指月以示迷者,迷者但观手指,不观月处,终不见月。学毗昙人也是如此,虽学佛教,不得佛意,守筌(权)忘实(鱼),故龙树提婆造论破之。

  庚五 迷自宗

  第五迷自宗。诸圣弟子,有所述作,本为通经,而《阿含》之文,亲说无相,故善吉观空法而悟道,身子入空定而佛叹。阿毗昙人,但明见有,故迷自本宗。

  阿毗昙是声闻法,依《阿含经》立宗,而佛在《阿含经》中,亲说空无相的言教,称赞修空无相的人,而毗昙学者,解经作论,只谈见有得道,这是“迷自本宗”。须菩提观空法得道,出《增一阿含》卷九,舍利弗入空定而佛叹,出《中阿含经》。

  庚六 无本信

  第六无本信。《文殊问经》云:“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十八者谓十八部异执也,及本二者,根本唯二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而阿毗昙是十八部内萨婆多部,从大乘出,即大为小本,而执小之流,闻大乘不信,是以破之,问:何以知执小之人,不信大法耶?答:《智度论》云:旃延弟子答龙树云:我闻大乘心不都信,故外国执小乘者,与学大乘人分河饮水。

  这段文意说:小乘是由大乘分出,大乘是小乘的根本。阿毗昙人不信方等,抗拒大乘,没有大乘的信心,就是“无本信”。宗主引《文殊问经》证明小乘二十部皆从大乘流出。《文殊问经》是大乘经,如来在此经中亲说,小乘是从大乘分出,同时授记未来弟子分成五部和二十部。经意说:若人在此二十部中出家修道,皆可证果证道,故言“无是亦无非”。小乘人不信方等,故大乘论中处处破之。次一问答指出阿毗昙人不信大乘的文证。“旃延弟子”,旃延就是造《发智论》的迦旃延,他是创建毗昙学派最早的人。“弟子”是指迦旃延以后的毗昙学者。“分河饮水”,是分开各自独立的意思,划定界限,分成两家,各饮各的水,表明小乘人不承认大乘,遂分成两家,故言“分河饮水”。

  庚七 有偏执

  第七有偏执。《大集经》云:“虽有五部,并不妨如来法界及大涅槃。”而阿毗昙人,保执自宗,排斥他说,便违法界及大涅槃,累障既深,宜须伤叹!

  《大集经》中,释尊悬记:我灭度后,教法分成五部。五部者,昙无德部、摩诃僧伽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唯部。虽然分成五部,并不妨害如来大乘教法和大涅槃。可是,阿毗昙人,偏执自宗,排斥他说,不能融通法界及大涅槃。累障既深,理当伤叹。《中论疏》说:“部虽二十,而五部盛兴于世,五部之中,萨婆多部又更偏盛,萨婆多部就是阿毗昙宗。

  庚八 非学本

  第八非学本。《大品经》云:“欲知四缘,当学般若。”外人问龙树云:欲学四缘,应学毗昙,云何乃学般若?论主答曰:初学毗昙,似如可解,转久推求,则成邪见。问曰:学毗昙云何乃成邪见?答:若言四缘生诸法者,谁复生于四缘?若四缘更从他生,则他复从他,如是无穷;若其四缘自然而有,不从他生者,万法亦应不由四缘,当堕无因。故从则无穷,穷则无因,由此二门,则不信因果,故久学毗昙,成于邪见。

  毗昙不是学习的根本,名为“非学本”。《大品般若经》初,劝人欲成就一切佛法,当学般若。经中说:“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当学般若波罗蜜。”《智度论》卷三十二,解释此文,假设外人“问曰:“若欲广知四缘义,应学阿毗昙,云何此中欲知四缘义,当学般若波罗蜜?”答曰:“阿毗昙四缘义,初学如得其实,求之转深,入于邪见。””即是今文引处,下文是章主的解释,还是依龙树旨意,问曰:“学习毗昙如何成为邪见?”回答说:“若说诸法皆从四缘生,四缘又从何而生?若四缘还从他生,他又从他,则他他无穷,犯无穷过。”“无穷”是上溯没有个开头,这是不行的,若说万有诸法没有个开端,这就不能说了达事物根源,不能解释宇宙万有,就不能成为一种学说。若说四缘不从他生,是自然而有,便堕无因,犯无因过。若四缘自然而有,则万物也应自然而有,不应从四缘生。最后结果,是:若从他生,就犯无穷过;若不从他生,便堕无因论。此之二义,在因果相生的理论上都讲不通,不能正确解释因果,所以说,久学毗昙便成邪见。

  庚九 蔽真言

  第九蔽真言。《大集经》云:“甚深之义不可说,第一义谛无声字,陈如比丘于诸法,获得真实之知见。”《本起经》云:“頞鞞比丘,即五人之一,为身子说偈云:“一切诸法本,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身子闻之,即得初果。寻大小二经,皆明见空成圣,而阿毗昙谓观有得道,故隐覆真言。

  阿毗昙主张三世实有,见有得道,这就遮蔽了大乘性空的诚实真言,故名“蔽真言”。举两部经说明声闻人也是见空得道,而阿毗昙人却说是见有得道,即是掩盖佛陀的真言。今所引文是《大集经》卷二的一个偈子,叙佛在鹿野苑,初转*轮时,说法性甚深,第一义谛离语言文字,憍陈如听了便证道果。这就证明声闻人也是听空悟道。次举《本起经》事。“頞鞞即五人之一”,頞鞞就是马胜比丘,佛成道后,趣鹿野苑,最初度五比丘,即憍陈如、十力迦叶、頞鞞、跋提、摩诃男,頞鞞是最初得度的五比丘之一,故言“頞鞞比丘,即五人之一”。马胜得度后,一日整衣持钵外出而行,这时舍利弗为外道首领,在途中相遇,见马胜威仪齐整,诸根寂静,不同常人,心甚异之,便问道:你学何教派?师是何人。马胜据实以答,又问:你师说何等法?请为我说之好吗?马胜即为说此“一切诸法本,因缘空无主”偈,舍利弗听了便证初果,舍利弗回去向目犍连学说,于是二人带领二百五十弟子,一同皈依了佛。此偈是说缘生性空的,证明舍利弗也是闻空得道。“寻大小乘经,皆明见空成圣”。《大集经》是方等大乘,《本起经》是阿含小乘,而阿毗昙人宣说见有得道,这就是障蔽大小乘经的真实言教。

  庚十 丧圆旨

  第十丧圆旨。《涅槃经》云:“欲令众生深知真谛,是故如来宣说于俗,若使众生不因俗谛而识真者,如来终不说俗。毗昙之流,虽知俗有,不悟真空,既惑真空,亦迷俗有,是故真俗,二俱并丧。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二谛融通,是佛法的圆旨,大乘的法印。阿毗昙人,执有迷空,空有不能融通,故丧失佛法的圆旨,引《涅槃经》卷十五,文云:“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何以故?诸佛世尊,为第一义故说于世谛,亦令众生得第一义谛,若使众生不得如是第一义谛者,诸佛终不宣说世谛。”经意,如来本不欲说世俗,所以说世谛,是为了令众生悟入真空。《中论》也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这是经论中的圆满教义。二谛融通三昧印。世俗有的是因缘假有,虽有其性本空,法性虽空,也不碍因缘假有,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空有无障,而阿毗昙人,执有拒空,既迷真空,也失俗有,二谛皆失。所以《中论》说:“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阿毗昙人,就是这样。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二 折毗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