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 折毗昙
戊一 立宗
已一 标立宗要
折毗昙第二,一立宗,二破斥。有萨卫门人序其宗曰:阿毗昙者,名无比法,无漏慧根,会理隔凡,其功冠绝,故云无比。超四执之外,越三界之表。群圣之所赞叹,六道之所归崇,敢有抗言,当屈之以理。
破邪有四,前来第一摧外道已了,今是第二折毗昙。阿毗昙学派,是小乘中的有宗。梵语阿毗昙,此翻为无比法、法归、胜法。阿毗昙以智慧为体,是出世的无漏胜慧,世间法无有可比,故名“无比法”。晚译名“阿毗达摩”,翻为“对法”,谓以无漏智慧对观四谛境法,故云对法。又阿毗昙是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论诠慧学,所以阿毗昙是智慧。又阿毗昙分辨法相,详释因果果报等理论,故称论藏,约部派是十八部中的说一切有部,因为此派专弘论藏,所以名为阿毗昙。又因此派执著一切法实有——有为无为,过去未来现在,世出世法皆是实有,所以名为“说一切有部”。此部于佛灭后三百年初从上座部中分出。我国东晋末,有僧伽提婆来华,翻译《阿毗昙八犍度论》三十卷,《阿毗昙心论》四卷。刘宋时僧伽跋摩译《阿毗昙杂心论》十一卷,凉州又翻了《毗婆沙论》一百卷,展转传习,遂成阿毗昙学派,在南北朝时颇为流行,古称“北方盛行毗昙,南方偏重成实”。可见曾极一时之盛。三论章疏中常以毗、成、地、摄四家并称,毗即毗昙,成谓成实,地是十地论师,摄指摄大乘论师,可见毗昙在我国古代是一个独立学派。毗昙执有,不悟真空,中观学者往往指名破斥,故今标章题作“折毗昙”。“萨卫”是“萨婆多”的简称,“萨婆多”翻为“说一切有”。“序其宗”即是叙其立宗义要。阿毗昙者,是出世的清净无漏慧,有了这种智慧,便能证会四真谛理,证理断惑,永离凡情,其功第一,故称无比,“超四执之外”,“四执”就是前文所破外道的四种邪执。“越三界之表”,学阿毗昙,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即超出三界之外,表就是外。三乘圣人共所赞叹,六道众生无不归崇,敢有抗拒,说言不是,当令他屈服于真理。
已二 别叙宗源
问:夫欲立理,先须序宗源,未知毗昙凡有几种?答:部类甚多,略明其六:一者如来自说法相毗昙。盛行天竺,不传震旦。二者邻极亚圣名舍利弗,解佛语故,造阿毗昙,凡二十卷,传来此土。三者佛灭度后,三百余年,有三明六通大阿罗汉,姓迦旃延造《八犍度》,凡三十卷,传来此土;所言八者,一杂、二使、三智、四业、五大、六根、七定、八见。言犍度者,翻之为聚,以其八义,各有部类,目之为聚也。四者六百年间,有五百罗汉,是旃延弟子,于北天竺共造《毗婆沙》释《八犍度》,毗婆沙者,此云广解,于西凉州译出,凡有百卷,值兵烧之,唯六十卷现在,止解三犍度也。五者七百余年,有法胜罗汉,嫌《婆沙》太博,略撰要义作二百五十偈,名《阿毗昙心》,凡有四卷,亦传此土。六者千年之间,有达摩多罗,以《婆沙》太博,四卷极略,更撰三百五十偈,足四卷合六百偈,名为《杂心》也。其间复有六分毗昙,《释论》云:“目连、和须蜜及余论师共造,并不传此土。唯《众事分毗昙》是六内之一,此土有之。复有《甘露味毗昙》二卷,未详作者,并传此土。
前文明其立宗,今第二叙其宗源。毗昙部类很多,今文略明六种,第一如来自说法相毗昙,此土有《立世阿毗昙论》十卷,梁真谛译,相传是佛所说,又有《阿毗昙五法经》一卷,汉安世高译,章主说“不传震旦”者,或不为所见,或虽见而不以为是佛所说。第二“邻极亚圣名舍利弗,解佛语故造阿毗昙”者,相邻极近于佛,故名“邻极”,仅次于佛称为亚圣,舍利弗在佛弟子中最大第一,故称“亚圣”。《舍利弗阿毗昙》即以作者为名。姚秦时翻为二十卷,唐玄奘重译,名为《阿毗达摩摩集异门论》。第三佛灭度后三百年五十年,有迦旃延阿罗汉造《阿毗昙八犍度论》,译成三十卷,玄奘重译,名为《阿毗达摩发智论》。第四迦腻色迦王时,在迦湿弥罗,一切有部邀集五百阿罗汉,释《八犍度论》造《大毗婆沙》,“毗婆沙”义为广解,北凉时译成百卷,玄奘重译为二百卷。第五法胜阿罗汉作《阿毗昙心论》二百五十偈。第六法救作《杂阿毗昙心论》,译成十一卷。我国的毗昙学派,主要是依《八犍度论》、《心论》和《杂心论》立宗,可说是有部的正宗。《俱舍论》翻出后,学毗昙者多讲《俱舍》,但《俱舍论》不能算是有部正宗,因其往往取经量部义批评有部。
“复有六分”者,即所谓六足论是,六足论:一是《集异门论》,舍利弗造;二是《法蕴足论》,大目连造,凡二十卷;三是《识身足论》,佛灭后百年时,提婆设摩阿罗汉造,翻为十六卷;四者《界身足论》,世友造,凡三卷;五者《品类足论》,世友造,凡十八卷;六者《施设足论》,佛世大迦旃延造,未译,此外尚有《甘露味毗昙》二卷,妙音尊者造,未详译者。
已三 明其偏执
毗昙虽部类不同,大宗明见有得道也。
毗昙部类虽多,就其大的宗旨,多明见有得道,“见有得道”,“有”谓四真谛理,观四谛理,发无漏慧,断三界惑,证阿罗汉果,故名见有得道。
戊二 破斥
已一 总标十门
破斥第二,凡有十门:一乖至道、二扶众见、三违大教、四守小筌、五迷自宗、六无本信、七有偏执、八非学本、九蔽真言、十丧圆旨,盖无比之名有余,所明之理不足,非但远乖方等,亦近迷三藏,略举十门,显其虚实。
就破斥中先总标十门,次别释十章,此文大意说:立宗称“无比”之名,口气很大,可是,所阐明的理论并不充足。其主张不仅远违方等大教,近说也迷失声闻经典。略举十种义门,以显“无比”之名的虚实。
已二 别释十章
庚一 乖至道
乖至道者,夫道之为状也,体绝百非,理超四句。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体,故七辨辍音,五眼冥照,释迦掩室,净名杜口,岂可以有而为道哉!
什么叫“乖至道”?“乖”是乖违或违背,“至道”是佛教理论的至极之道,是指真如、法性、实相、涅槃而言,意谓,毗昙主张一切法实有,见有得道,这是违反佛法至极之道的。佛法至极之道是什么样的呢?“从“体绝百非”以下有十句,皆是说明“至道”的义相的。“百非”的“百”是举其大数。是很多的意思,如“千方百计”,都是多的意思,“非”是否定词,不与认可叫“非”。如《涅槃经》卷二十一说:“如来涅槃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等。《金刚般若》云“非法、非非法”。言其用非之多,故名“百非”。“四句”:说有是一句,说无是一句,亦有亦无是一句,非有非无是一句,是为四句,真如实相的理体,超越这四句、百非,所以说“体绝百非,理超四句”。真如法性非言语所能表达,故云:“言之者失其真”;也不是思维考虑所能想象到的,故言“知之者反其愚”;若说实相是有,这就违背它的真性;若言实相是无,这就伤害它的实体,所以七种辩才都用不上,五种智眼不能照见。
“七辩”是菩萨的七种智慧辩才,出《大品般若》。一捷疾辩、二利辩、三无尽辩、四不可断辩、五随应辩、六义辩、七无上辩。《智度论》卷五十五释云:“于一切法无碍,故得疾捷辩;有人虽能疾捷,钝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利,是利辩;说诸法实相无边无尽,名乐说无尽辩;般若中无戏论,故无能问难断绝者,名不可断辩;断法爱故,随众生所应而为说法,名随应辩;说趣涅槃利益之事,故名义辩;说一切世间第一之事,所谓大乘,是名世间最上辩。“辍”是停止意,实相离言,故“七辩辍音”。
“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人是肉眼,天界是天眼,二乘圣者具慧眼,菩萨名法眼,如来名佛眼。此五眼一般上能该下,下不能兼上。偈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观俗谛,慧眼照真空,佛眼最彻底,一切无不通。眼见要有能所,有能见有所见,入实相泯能所,故“五眼冥照”。“释迦掩室”,意谓,佛初成道,自思所证之法甚深极妙,无可言说,即默不说法,义同关门闭室,名为“掩室”。《摩诃般若·大如品》说:“佛初成道时,心乐默然,不乐说法,何以故?是诸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甚深,难见难解,不可思惟知,微妙寂灭,智者能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智度论》卷七说:“释迦文佛得道后,五十七日寂不说法。自言:我法甚深,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乐。”这都表示,真如实相,不可言说,义同闭门掩室。“净名杜口”,净名就是维摩居士,闭口不言叫“杜口”。《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文殊问净名言:云何是入不二法门?维摩居士即闭口无言,文殊赞叹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这都表示真如实相,不可思虑,不可言说。今章主难毗昙,即用此至极之道而折之,故云:折之以实相,以显其乖此至道。无比至极之道如此,岂可以见有而为道哉!
庚二 扶众见
第二扶众见,然道实非有,遂言见有得道,乃是见有,非见道也。故净名云:“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是染著,非求法也。”又夫见有者,名为有见,非见道矣。故《法华》云:“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问:若执有无,此有何失?答:《正观论》云:“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等,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于彼有大过矣。
第二扶众见。“众见”,有见无见,断见常见,人见我见等偏邪之见叫“众见”。至道非有非无,有无是众见根本,若以有为道,便是扶持偏邪众见,故名“扶众见”。此文有三段:
第一批评毗昙见…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二 折毗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