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三 排成实
戊一 立宗
己一 述宗义
排成实第三。一立义,二破斥。有诃梨跋摩高足弟子序其宗曰:《成实论》者,佛灭度后,九百年内,有诃梨跋摩,此云师子铠之所造也。其人本是萨婆多部,鸠摩罗陀弟子,慨其所释,近在名相,遂徙辙僧祗,大小兼学。钻仰九经,澄汰五部,再卷邪雾,重舒慧日。于是道振罽宾,声流赤县。成是能成之文,实是所成之理。二百二品,十六卷文。四谛建章,五聚明义,说既精巧,归众若林。
《成实论》是佛陀灭度后九百年内,诃梨跋摩所造。下文云是八百九十年造,仍是九百年内。其师原是说一切有部学者,名鸠摩罗陀,此云童首。说一切有部是小乘中的有宗,多谈法相,少谈深理,多分别名相,所以诃梨跋摩嫌其师所解浅近,遂改学大众部。大众部接近大乘,谈理较深,故言“徙辙僧祗,大小兼学”。“钻仰九经”,是钻究仰慕,“九经”就是前文所引《法华经》中说的修多罗等九部经。去粗存精叫“澄汰”。又澄是澄清,汰是淘汰,即澄除浑浊,汰去沙石,故名“澄汰”。“五部”是前文所说的昙无德等五个小乘部派。“邪雾”,指外道邪见,“慧日”比喻圣教。这是说诃梨跋摩,钻研了九部佛经,淘汰了五部的偏执,破除了外道的邪见,使佛法慧日重显于晴朗的天空。于是《成实论》的法门就威振于罽宾,它的声教便流传到赤县。赤县就是中国。《中论序疏》说:“此区总名赤县,一曰神洲。”“罽宾”,古代国名,在北印度,即今之查谟、克什米尔一带。以上是叙述《成实论》的根源。
“成是能成之文,实谓所成之理”,这是解释《成实论》的名题,解释名题,就是标明《成实》的宗旨,就是立宗的意思。“二百二品,十六卷文”,这是“能成之文”,“四谛建章,五聚明义”,便是所成之理,这说明《成实论》的教义,是以四谛为宗。“五聚”就是五类。全论的组织,分为五大类:第一是发聚,就是总论,第二是苦聚,专门说苦谛的,第三是集聚,第四是灭聚,第五是道聚。《成实》全论的要义是以苦集灭道四谛来总摄,前面贯以总论,故成为五聚。此论所说既然极其精巧,所以归投学习的人多如密林。《成实》是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翻释,沙门昙影笔受,僧睿是开讲《成实论》的第一人。
己二 寻部源
问:跋摩既排斥八犍,淘汰五部,成实之宗,正依何义?答:有人言:择善而从,有能必录。弃众师之短,取诸部之长。有人言:虽复斥排群异,正用昙无德部。有人言:偏斥毗昙,专同譬喻。真谛三藏云:用经部义也。检《俱舍论》经部之义,多同成实。
寻部源是说,《成实论》于小乘二十部中属于哪一部?即是寻求它的部派根源。因此设问:《成实论》既排斥《发智论》一系的阿毗昙,又淘汰了盛行的五部,它的宗本于二十部中,依何而立?设此一问,便有四种答案,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第一答案说:《成实论》于二十部中,择其善者而从之,正确的理论就采用,弃舍众家的短处,采取各部的长处,是这样立宗的。第二种说法:《成实论》虽然排斥众家异说,它本身的宗旨正是采用的昙无德部。“昙无德”,此云法藏,从犊子部下,化地部分出,属上座部系统,此部教义,中国不传,只是以律藏著称,我国盛行的四分律戒,就是昙无德部律藏。第三种说法:《成实》偏破有部毗昙,只和譬喻师相同,譬喻师是经量部的远祖,其著名人物叫鸠摩罗多,是北印度人,著有《喻鬘论》,人称譬喻师,很有名望。西域相传,五天竺有五大论师最为出名,比如五日照世。中天竺是龙树,东天竺是马鸣,南天是提婆,西天是室利罗,北是鸠摩罗多,罗多是阿育王时代人,为阿育王所尊崇。此人与诃梨跋摩之师鸠摩罗陀,梵名相同而不是一人,前者是佛灭后一百多年时人,后者是佛灭后八百多年时人。第四种真谛三藏说:《成实》宗,用的是经量部义,经量部又名说转部,是佛灭后三百年中从萨婆多部分出,远承譬喻师义而为自宗。依后文又说《成实论》从多闻部出,多闻部属于大众部系统,接近大乘。“检《俱舍论》经部之义,多同《成实》”。这是章主附同真谛所说。真谛三藏翻《俱舍论》,亲自讲说,门弟子录其言成疏甚详。《俱舍论》是弘扬有部学说的,天亲论主在不同意有部主张处,往往是以经部义而为改正,所以《俱舍论》中有不少经量部的主张,真谛疏中可能有分别说明。此疏隋唐时尚在,故今文说:“检《俱舍论》经部之义,多同《成实》。”
戊二 破斥
己一 征前异说
破斥第二。问:《成实》为是小乘之论?为是大乘?为含大小?答:有人言:是大乘也。有人言:是小乘。有人言:探大乘意以释小乘,具含大小。夫珉玉精粗,盖是耳目所睹,尚有昏明殊镜,况妙道真伪,言忘虑绝,岂易识哉!
前破毗昙是破其偏执实有,不识正道,今破成实不是破它理论上的正确与否,而是破学《成实论》的人不认识成实的本质。《成实》本来是小乘论,而成实学者却认为是大乘论,怎能说是真正认识《成实论》呢!梁朝三大法师:光宅寺的法云法师、开善寺的智藏法师、庄严寺的僧旻法师,都是名高一代、德重当时的成实大师,为学者所推崇,他们都认为《成实论》是大乘,后来三大法师被称为成论大乘师。又有人认为《成实论》义兼大小。及至摄山三论诸师,始判《成实》为小乘。是故今文破《成实》是大乘论和义兼大小的说法。中国佛教历来素称信仰大乘佛教,《成实论》被认为是大乘时,风靡一时,盛极一时,及至被判为小乘后,便不再为人重视,虽自夸为大乘根机,对大小乘法本质的认识,却模糊不清。
《成实论》翻译于晋末,盛行于宋齐梁陈,从陈代起,由于三论宗复兴和批判,便逐渐衰落,隋朝尚有余绪,入唐则不复有人专弘。今《玄义》举出三种见解:《成实论》是大乘、是小乘,或是兼含大小,这三种说法,在历史上都是有的。说《成实论》是大乘的是成实诸师,说是小乘的是摄山诸师,说具含大小的是骑墙派,如梁太子萧纲,《成实论序》中说:“马鸣龙树止诠大教,旃延法胜,萦缚小乘,兼而总之,无逾此说(指《成实论》)。”三论宗既破斥《成实》是大乘论,同时也破斥具含大小的主张,只判定《成实》为小乘。“夫珉玉精粗,盖是耳目所睹,尚有昏明殊镜”,“珉”是像玉的石头,而不是玉,玉细而石粗。认识不清叫“昏”,认识的清楚正确叫“明”,“殊”是不同,“镜”是明亮,这里作认识讲,意思是说:粗石和细玉是能看得见的东西,尚且有正确和不正确两种不同的认识,何况无上妙理,言忘虑绝,不可思议,非耳目所能及,没有明鉴,它的真伪哪能就那么容易辨别清楚呢!
己二 今家判定
庚一 总标十条
今以十义证,则明是小乘,非大乘矣。一旧序证、二依论证、三无大文、四有条例、五迷本宗、六分大小、七格优降、八无相即、九伤解行、十检世人。
今以十条义理为证,说明《成实》是小乘论,不是大乘,是总标十条章目,后文分别解释十条的理由。
庚二 别释十章
辛一 旧序证
昔罗什法师,翻《成实论》竟,命僧睿讲之。什师殁后,睿公录其遗言,制论序云:“《成实论》者,佛灭度后八百九十年,罽宾小乘学者之匠,鸠摩罗陀上足弟子,诃梨跋摩之所造也。其论云:“色香味触实也,地水火风假也。”精巧有余,明实不足,推而究之,小乘内之实耳,比于大乘,虽复龙烛之于萤耀,未足喻其悬矣。或有人言:“此论明于灭谛,与大乘均致。”罗什闻而叹曰:“秦人之无深识,何乃至此乎!吾每疑其普信大乘者,当知悟不由中,而迷可识矣”。”《成实》是罗什所翻,僧睿为讲论之始,后学不应辜负前哲。
这段文的开头,应有“旧序证第一”五字,为省略故未有。《成实论》是罗什于弘始十三年应尚书令姚显之请,于长安翻译。当时听众三百,昙影笔受。翻毕命僧睿为大众讲说。罗什对道融说:此论中有七处破《阿毗昙》,在言小隐,若能不问而解,可谓英才!道融说:其人思力有分,未必咨禀。果不请教,遂剖析无遗。僧睿是罗什上首弟子,十哲八俊四圣皆有其人。言“论序云”者,即《成实论序》。序是僧睿所作,采取罗什的言意而作,故言“录其遗言,制论序云”。序文明言《成实论》是小乘学者所造,又云:“小乘内之实耳”,足见《成实》是小乘论,故言“旧序证”。
“其论云:色香味触实也,地水火风假也”,这是略叙《成实论》对于假法实法的主张。检查佛教大小乘各经论,都以地水火风四大种为能造,色香味触四尘为所造,能造为元素,元素为实法;所造为集合体,集合体为假有。就是说,地水火风为实法,色声香味触是假法。毗昙、瑜伽,皆作此说,而成实的主张恰恰相反,它说:色香味触四尘是元素、是能造、是实法,地水火风四大是集合体、是所造、是假法。故言:“色香味触实也,地水火风假也。”这种主张在佛教学派中是独树一帜的。
“精巧有余,明实不足”,这是评论《成实》方便精巧足够有余,但是申明佛法真理是不够的。说它显示了实法,那只是小乘中的实耳,若比喻大乘就等于萤光对比龙烛,也不足以说明其相差的悬远。“龙烛”指巨雷同时闪电,古人认为巨雷闪电是龙的作为,故称闪电为龙烛。龙烛强电能照数十里,萤火虫的光耀照不盈尺,二者相差很远。又《山海经注》说:钟山有神,名曰龙烛,视则为昼,瞑则为夜。据此,则龙烛就是太阳。这把大乘比作太阳光,把《成实》比作萤火虫光,以此来说明大小乘的悬殊。可有人言:“此论明于灭谛,与大乘均致。”这是有人说,《成实》讲涅槃灭谛与大乘的教理平等。《成实论》主张…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三 排成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