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叁 排成實
戊一 立宗
己一 述宗義
排成實第叁。一立義,二破斥。有诃梨跋摩高足弟子序其宗曰:《成實論》者,佛滅度後,九百年內,有诃梨跋摩,此雲師子铠之所造也。其人本是薩婆多部,鸠摩羅陀弟子,慨其所釋,近在名相,遂徙轍僧祗,大小兼學。鑽仰九經,澄汰五部,再卷邪霧,重舒慧日。于是道振罽賓,聲流赤縣。成是能成之文,實是所成之理。二百二品,十六卷文。四谛建章,五聚明義,說既精巧,歸衆若林。
《成實論》是佛陀滅度後九百年內,诃梨跋摩所造。下文雲是八百九十年造,仍是九百年內。其師原是說一切有部學者,名鸠摩羅陀,此雲童首。說一切有部是小乘中的有宗,多談法相,少談深理,多分別名相,所以诃梨跋摩嫌其師所解淺近,遂改學大衆部。大衆部接近大乘,談理較深,故言“徙轍僧祗,大小兼學”。“鑽仰九經”,是鑽究仰慕,“九經”就是前文所引《法華經》中說的修多羅等九部經。去粗存精叫“澄汰”。又澄是澄清,汰是淘汰,即澄除渾濁,汰去沙石,故名“澄汰”。“五部”是前文所說的昙無德等五個小乘部派。“邪霧”,指外道邪見,“慧日”比喻聖教。這是說诃梨跋摩,鑽研了九部佛經,淘汰了五部的偏執,破除了外道的邪見,使佛法慧日重顯于晴朗的天空。于是《成實論》的法門就威振于罽賓,它的聲教便流傳到赤縣。赤縣就是中國。《中論序疏》說:“此區總名赤縣,一曰神洲。”“罽賓”,古代國名,在北印度,即今之查谟、克什米爾一帶。以上是敘述《成實論》的根源。
“成是能成之文,實謂所成之理”,這是解釋《成實論》的名題,解釋名題,就是標明《成實》的宗旨,就是立宗的意思。“二百二品,十六卷文”,這是“能成之文”,“四谛建章,五聚明義”,便是所成之理,這說明《成實論》的教義,是以四谛爲宗。“五聚”就是五類。全論的組織,分爲五大類:第一是發聚,就是總論,第二是苦聚,專門說苦谛的,第叁是集聚,第四是滅聚,第五是道聚。《成實》全論的要義是以苦集滅道四谛來總攝,前面貫以總論,故成爲五聚。此論所說既然極其精巧,所以歸投學習的人多如密林。《成實》是鸠摩羅什于姚秦弘始十叁年翻釋,沙門昙影筆受,僧睿是開講《成實論》的第一人。
己二 尋部源
問:跋摩既排斥八犍,淘汰五部,成實之宗,正依何義?答:有人言:擇善而從,有能必錄。棄衆師之短,取諸部之長。有人言:雖複斥排群異,正用昙無德部。有人言:偏斥毗昙,專同譬喻。真谛叁藏雲:用經部義也。檢《俱舍論》經部之義,多同成實。
尋部源是說,《成實論》于小乘二十部中屬于哪一部?即是尋求它的部派根源。因此設問:《成實論》既排斥《發智論》一系的阿毗昙,又淘汰了盛行的五部,它的宗本于二十部中,依何而立?設此一問,便有四種答案,可謂衆說紛纭,莫衷一是。第一答案說:《成實論》于二十部中,擇其善者而從之,正確的理論就采用,棄舍衆家的短處,采取各部的長處,是這樣立宗的。第二種說法:《成實論》雖然排斥衆家異說,它本身的宗旨正是采用的昙無德部。“昙無德”,此雲法藏,從犢子部下,化地部分出,屬上座部系統,此部教義,中國不傳,只是以律藏著稱,我國盛行的四分律戒,就是昙無德部律藏。第叁種說法:《成實》偏破有部毗昙,只和譬喻師相同,譬喻師是經量部的遠祖,其著名人物叫鸠摩羅多,是北印度人,著有《喻鬘論》,人稱譬喻師,很有名望。西域相傳,五天竺有五大論師最爲出名,比如五日照世。中天竺是龍樹,東天竺是馬鳴,南天是提婆,西天是室利羅,北是鸠摩羅多,羅多是阿育王時代人,爲阿育王所尊崇。此人與诃梨跋摩之師鸠摩羅陀,梵名相同而不是一人,前者是佛滅後一百多年時人,後者是佛滅後八百多年時人。第四種真谛叁藏說:《成實》宗,用的是經量部義,經量部又名說轉部,是佛滅後叁百年中從薩婆多部分出,遠承譬喻師義而爲自宗。依後文又說《成實論》從多聞部出,多聞部屬于大衆部系統,接近大乘。“檢《俱舍論》經部之義,多同《成實》”。這是章主附同真谛所說。真谛叁藏翻《俱舍論》,親自講說,門弟子錄其言成疏甚詳。《俱舍論》是弘揚有部學說的,天親論主在不同意有部主張處,往往是以經部義而爲改正,所以《俱舍論》中有不少經量部的主張,真谛疏中可能有分別說明。此疏隋唐時尚在,故今文說:“檢《俱舍論》經部之義,多同《成實》。”
戊二 破斥
己一 征前異說
破斥第二。問:《成實》爲是小乘之論?爲是大乘?爲含大小?答:有人言:是大乘也。有人言:是小乘。有人言:探大乘意以釋小乘,具含大小。夫珉玉精粗,蓋是耳目所睹,尚有昏明殊鏡,況妙道真僞,言忘慮絕,豈易識哉!
前破毗昙是破其偏執實有,不識正道,今破成實不是破它理論上的正確與否,而是破學《成實論》的人不認識成實的本質。《成實》本來是小乘論,而成實學者卻認爲是大乘論,怎能說是真正認識《成實論》呢!梁朝叁大法師:光宅寺的法雲法師、開善寺的智藏法師、莊嚴寺的僧旻法師,都是名高一代、德重當時的成實大師,爲學者所推崇,他們都認爲《成實論》是大乘,後來叁大法師被稱爲成論大乘師。又有人認爲《成實論》義兼大小。及至攝山叁論諸師,始判《成實》爲小乘。是故今文破《成實》是大乘論和義兼大小的說法。中國佛教曆來素稱信仰大乘佛教,《成實論》被認爲是大乘時,風靡一時,盛極一時,及至被判爲小乘後,便不再爲人重視,雖自誇爲大乘根機,對大小乘法本質的認識,卻模糊不清。
《成實論》翻譯于晉末,盛行于宋齊梁陳,從陳代起,由于叁論宗複興和批判,便逐漸衰落,隋朝尚有余緒,入唐則不複有人專弘。今《玄義》舉出叁種見解:《成實論》是大乘、是小乘,或是兼含大小,這叁種說法,在曆史上都是有的。說《成實論》是大乘的是成實諸師,說是小乘的是攝山諸師,說具含大小的是騎牆派,如梁太子蕭綱,《成實論序》中說:“馬鳴龍樹止诠大教,旃延法勝,萦縛小乘,兼而總之,無逾此說(指《成實論》)。”叁論宗既破斥《成實》是大乘論,同時也破斥具含大小的主張,只判定《成實》爲小乘。“夫珉玉精粗,蓋是耳目所睹,尚有昏明殊鏡”,“珉”是像玉的石頭,而不是玉,玉細而石粗。認識不清叫“昏”,認識的清楚正確叫“明”,“殊”是不同,“鏡”是明亮,這裏作認識講,意思是說:粗石和細玉是能看得見的東西,尚且有正確和不正確兩種不同的認識,何況無上妙理,言忘慮絕,不可思議,非耳目所能及,沒有明鑒,它的真僞哪能就那麼容易辨別清楚呢!
己二 今家判定
庚一 總標十條
今以十義證,則明是小乘,非大乘矣。一舊序證、二依論證、叁無大文、四有條例、五迷本宗、六分大小、七格優降、八無相即、九傷解行、十檢世人。
今以十條義理爲證,說明《成實》是小乘論,不是大乘,是總標十條章目,後文分別解釋十條的理由。
庚二 別釋十章
辛一 舊序證
昔羅什法師,翻《成實論》竟,命僧睿講之。什師殁後,睿公錄其遺言,製論序雲:“《成實論》者,佛滅度後八百九十年,罽賓小乘學者之匠,鸠摩羅陀上足弟子,诃梨跋摩之所造也。其論雲:“色香味觸實也,地水火風假也。”精巧有余,明實不足,推而究之,小乘內之實耳,比于大乘,雖複龍燭之于螢耀,未足喻其懸矣。或有人言:“此論明于滅谛,與大乘均致。”羅什聞而歎曰:“秦人之無深識,何乃至此乎!吾每疑其普信大乘者,當知悟不由中,而迷可識矣”。”《成實》是羅什所翻,僧睿爲講論之始,後學不應辜負前哲。
這段文的開頭,應有“舊序證第一”五字,爲省略故未有。《成實論》是羅什于弘始十叁年應尚書令姚顯之請,于長安翻譯。當時聽衆叁百,昙影筆受。翻畢命僧睿爲大衆講說。羅什對道融說:此論中有七處破《阿毗昙》,在言小隱,若能不問而解,可謂英才!道融說:其人思力有分,未必咨禀。果不請教,遂剖析無遺。僧睿是羅什上首弟子,十哲八俊四聖皆有其人。言“論序雲”者,即《成實論序》。序是僧睿所作,采取羅什的言意而作,故言“錄其遺言,製論序雲”。序文明言《成實論》是小乘學者所造,又雲:“小乘內之實耳”,足見《成實》是小乘論,故言“舊序證”。
“其論雲:色香味觸實也,地水火風假也”,這是略敘《成實論》對于假法實法的主張。檢查佛教大小乘各經論,都以地水火風四大種爲能造,色香味觸四塵爲所造,能造爲元素,元素爲實法;所造爲集合體,集合體爲假有。就是說,地水火風爲實法,色聲香味觸是假法。毗昙、瑜伽,皆作此說,而成實的主張恰恰相反,它說:色香味觸四塵是元素、是能造、是實法,地水火風四大是集合體、是所造、是假法。故言:“色香味觸實也,地水火風假也。”這種主張在佛教學派中是獨樹一幟的。
“精巧有余,明實不足”,這是評論《成實》方便精巧足夠有余,但是申明佛法真理是不夠的。說它顯示了實法,那只是小乘中的實耳,若比喻大乘就等于螢光對比龍燭,也不足以說明其相差的懸遠。“龍燭”指巨雷同時閃電,古人認爲巨雷閃電是龍的作爲,故稱閃電爲龍燭。龍燭強電能照數十裏,螢火蟲的光耀照不盈尺,二者相差很遠。又《山海經注》說:鍾山有神,名曰龍燭,視則爲晝,瞑則爲夜。據此,則龍燭就是太陽。這把大乘比作太陽光,把《成實》比作螢火蟲光,以此來說明大小乘的懸殊。可有人言:“此論明于滅谛,與大乘均致。”這是有人說,《成實》講涅槃滅谛與大乘的教理平等。《成實論》主張…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破邪 丁叁 排成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