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破邪 丁叁 排成實▪P2

  ..續本文上一頁滅叁心名爲滅谛。叁心是假心、實心和空心。滅者,以實滅假,以空滅實,最後入滅盡定時空心亦空,名爲滅叁心。滅此叁心,名爲滅谛,即是涅槃。有人認爲,這與大乘般若所說的四谛平等即是涅槃的理論是一樣的。羅什聞聽此言,便歎息道:“秦人沒有深遠的認識,怎麼就到這步田地!《成實》的滅叁心,墮于偏空,大乘般若的法性平等,是中道實相,分不清大小乘理論的界限,豈不是“無深識”!豈不是“悟不由中”!“悟不由中”是說領悟大乘佛法的實質精神,要以中道實相爲准繩,今所謂普信大乘的人,不以中道實相爲准繩,就叫“悟不由中”,故爲羅什所歎息。引舊序至此終了。最後章主提出不應辜負前人。羅什僧睿是翻譯弘傳《成實論》的關鍵人物,他們都說《成實》是小乘,後之學人,不應辜負前代賢哲。

  辛二 依論征

  依論征第二。《成實》文雲:“諸比丘異論,種種佛皆聽,故我欲正論,叁藏內實義。”诃梨自雲,正論叁藏,故知《成實》理是小乘,若言斯論亦明大者,過在門人,非跋摩之咎。問:何以知叁藏是小乘耶?答:《法華》雲:“亦不親近小乘叁藏學者。”“恐大照未圓,小法容染,故智形宜隔,行止勿共,戒于大士,勿親近小人。則知叁藏非大乘矣。《智度論》雲:迦葉阿難,結集叁藏,文殊彌勒,集大乘藏。外人問雲:何故不于叁藏內集大乘耶?論主答雲:小乘不受大,不應小內而集大。以此推之,但是小乘耳。

  “征”是證明的意思。依《成實論》本身所說爲據,證明《成實》是小乘論,故名“依論征”。《成實論》卷首,開宗便說:“故我欲正論,叁藏內實義。”論中既有明文,故《成實》理應是小乘。大乘如《十二門論》,開頭便說:“我今略解摩诃衍義。”摩诃衍就是大乘,所以《十二門論》是大乘論。《成實論》標宗既明言正論叁藏內實義,這就肯定它是小乘。若說《成實論》也講大乘義者,這是《成實論》門徒的錯誤,並不是論主诃梨跋摩的錯誤。

  次一問答,辨明“叁藏”的含意,爲什麼叁藏專指小乘?這是有曆史根源的。釋尊二月十五日滅度,四月十五日開始,迦葉阿難等五百阿羅漢于七葉窟結集《阿含》等經律論叁藏典籍,純屬小乘。另外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邀請阿難結集大乘藏。這是龍樹《大智度論》中說的。既另外別有大乘藏,所以迦葉等結集的叁藏就專指小乘。後來大乘佛教發展了,照例也建立起大乘的經律論叁藏,從而叁藏之名,才通用于大小乘。但早期的佛教,即唐代以前,叁藏一詞是專指小乘而言的。例如天臺宗的藏、通、別、圓四教,其中的叁藏教就是指小乘而言。文中引《法華經》、《智度論》爲證。“亦不親近小乘叁藏學者”,出《法華經·安樂行品》,明言小乘是叁藏學者。次引《智度論》百卷文。文皆易解,不釋。

  辛叁 無大文

  無大文第叁。原夫作論,皆引佛言。如龍樹釋大,而還引大經,诃梨解小,唯將小證。二百二品,並探《四阿含》,十六卷文,竟無方等,以此詳之,即可知矣。

  “無大文”,是說《成實》一論,雖多引佛經,並是探取《四阿含》的經文教義,十六卷文竟沒有引用過大乘經文。梵語“阿含”,此雲法歸,亦名教法,是一切小乘經的總合,有四部故稱《四阿含》。《長阿含》二十二卷,《中阿含》六十卷,《增一阿含》五十一卷,《雜阿含》五十卷。南傳上座部有五《阿含》,于上述四《阿含》外,另有《屈陀伽阿含》。通常造論的目的,本爲解釋佛經,弘揚佛法。弘揚佛法,必然要引用佛經的文義,例如龍樹造《大智度論》,還引大乘經解釋和贊助,诃梨造論弘揚小乘,還引小乘經典說明,這是一般規律,正常現象。《成實》所引既然只是《四阿含經》,由此可知此論是小乘論了。

  辛四 有條例

  有條例第四。問:若《成實》釋小,不許兼明于大,亦應《叁論》解大,不應兼明于小?答:義有條例,不應相濫。佛經有二:一者小乘,二者方等。若明大乘,必兼辨小;若辨小乘,不兼明大。故大乘經初,有小乘衆;小乘經首,無菩薩僧。示大能包小,小不含大。在經既爾,在論例然。大乘之論,兼明小乘;小乘之論,不兼明大。若弟子之論,探大釋小,如來之經,義亦應然。則巨細互兼,何名大小!

  “有條例”是有製度例證的意思。有佛經的製度例證可循,不應當相濫。假使成實學者發難問道:若不許《成實》以小乘兼明大乘義,你《叁論》大乘也不得兼明小乘教!叁論宗人回答說:小乘不能兼明大乘,大乘可以兼明小乘,這是有佛經條例可以遵循的。試看,大乘經初有聲聞衆,小乘經初無菩薩僧,這就是佛經的製度。這表示大能包小,小不能容大。佛經既是這樣,在論也應當如此。大乘論能兼明小乘教義,小乘論不兼明大乘教法。假若弟子造論,可以探大乘義解釋小乘教,如來說經也應當這樣,可是佛經並不如此,所以弟子造論也不能這樣。再說,若大乘經論兼說小乘,小乘經論也兼說大教,則大小互相兼備,彼此通同,哪裏還分什麼大乘小乘,正因爲大能兼小,小不能容大,才分辨出哪是大乘,哪是小乘。

  辛五 迷本宗

  問:《成實論》文,盛辨我法二空,與《大品》明四谛平等義既無異,故知應是探大釋小?答:四《阿含》教內有二空,論明二空,則還釋叁藏,雲何乃言探大解小!又《身子毗昙》亦辨二空,而是小非大,诃梨之論義亦應同。問:《身子毗昙》亦探大釋小,與《成實》例同?彼既探大則此非專小。答:身子所造,還釋佛毗昙,佛說既是小乘,彼論甯言探大。

  “迷本宗”是說成實學者,迷失自己的本宗。《阿含經》中本有我法二空,他們不見不聞,看見《成實論》講二空,便認爲就是大乘,因此叫“迷本宗”。所以有這一問題,正因爲諸大乘經多明我法二空,小乘經論只講我空,很少講到法空,乃至看到《成實》雙談我法二空,便謂大小兼備,與大乘同等,或是采取大乘教義解釋小乘。然而,《成實》雖高談我法二空,但空的意義和大乘並不盡同,後文自有說明。

  “與《大品》明四谛平等,義既無異”者,《大品般若·四谛品》說:“是四聖谛平等故,我說即是涅槃。”又說:“若無苦,無苦智,無集、無集智,無滅,無滅智,無道,無道智,是名四聖谛平等相。”這既是說法空,又是說四聖谛平等即涅槃相。《成實論·假名品》說:“滅叁種心名爲滅谛,謂假名心、法心、空心。”滅假名心者,一切法皆是假名。如“我”是假名,是在五陰上安立的假名,但是五陰,實無有我,所以“我”是假名,即是我空。此是以五陰爲實法,以我爲假名,是以實破假,名滅假名心。二滅法心,緣五陰實法之心爲法心,于暖法位中修習空智,滅此法心,此空智即是觀滅谛的空心智,以緣真的空智滅此法心。最後滅空心,空也不留,名滅空心。滅空心在滅盡定中,或入無余涅槃時。入滅盡定滅,是暫時滅,入無余涅槃,斷相續時,是畢竟滅。滅叁心明我法二空爲《成實論》的最高理論,在小乘宗內最爲突出,所以彼宗學者認爲《成實》是大乘即據此而言。《中論疏》卷二十四評雲:“成實論者雲:“四谛平等即是涅槃!,《大品》盛有此說,故上明四谛空,即謂空是涅槃,是故今明四句非涅槃,何得以空爲涅槃耶?”由此可見《成實》以空爲宗極,即墮于偏空,中觀大乘以離四句爲終極,以無所得中道爲涅槃,豈是成實偏空之義所能比擬!此十條中有八條是破斥主張成實是大乘的,有兩條是破成實是采大釋小的,即是第四第五兩條。“《身子毗昙》”,就是《舍利弗毗昙》。余文均易解。

  辛六 分大小

  分大小第六。問:小明一空,大辨二空,可有差別,既同其二空,大小何異?答:雖同辨二空,二空不同,略明四種:一者小乘拆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叁界內人法二空,空義即短,大乘明叁界內外人法並空,空義即長。叁者小乘但明于空,未說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故《涅槃》雲:“聲聞之人但見于空,不見不空,智者見空及以不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四者小乘名爲但空,謂但住于空,菩薩名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故知雖明二空,空義有異,故分大小。

  分辨小乘和大乘的空義不同名分大小。小乘有二類:一是只談我空,不談法空,如一切有部等;二是既講我空也講法空,如《成實論》等。大乘經並講我法二空。但大乘《瑜伽》唯識諸論皆說小乘,但有我空,不說法空;《般若》中觀諸論都說小乘,不但我空,也講法空。這是大乘兩家對小乘的說法不同,各有所據。《智論》卷十八,引《阿含·大空經》談法空義,文雲:“是經中佛說法空,若說誰老死,當知是虛妄,是名生空;若說是老死,當知是虛妄,是名法空;乃至無明亦如是。”又引小乘《梵綱經》破六十二見文,“若有人言:神常、世間無常,是爲邪見;若言神無常、世間無常,是亦邪見;神及世間常亦無常、神及世間非常亦非非常,皆是邪見;以是故知諸法皆空。”《中阿含》卷二說“無我,無我所”,也是我法二空。這是小乘說我法二空的明文。

  而成實學者無深識,見到《成實論》談我法二空,便謂成實是大乘,故今假設問答,辨別大小乘的空義。既然大小乘都談我法二空,空義有什麼不同?回答:略明四種不同:

  一者小乘是拆法明空。譬如房屋,是由磚瓦木石或鋼筋水泥等衆緣建造而成,若將房屋拆散,磚瓦木石等各置一處,這房屋便沒有了,這叫“拆法空”,天臺家稱爲析法空,大意相同。《成實論》引經雲:“汝破散裂壞衆生,令不現在,破裂散壞色乃至識令不現在,故知若壞衆生,是假名空;若破壞色,是名法空。”又說:“譬如有樹,剪伐焚燒,灰炭都盡,樹想乃滅。”由此…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破邪 丁叁 排成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