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三 排成实▪P2

  ..续本文上一页灭三心名为灭谛。三心是假心、实心和空心。灭者,以实灭假,以空灭实,最后入灭尽定时空心亦空,名为灭三心。灭此三心,名为灭谛,即是涅槃。有人认为,这与大乘般若所说的四谛平等即是涅槃的理论是一样的。罗什闻听此言,便叹息道:“秦人没有深远的认识,怎么就到这步田地!《成实》的灭三心,堕于偏空,大乘般若的法性平等,是中道实相,分不清大小乘理论的界限,岂不是“无深识”!岂不是“悟不由中”!“悟不由中”是说领悟大乘佛法的实质精神,要以中道实相为准绳,今所谓普信大乘的人,不以中道实相为准绳,就叫“悟不由中”,故为罗什所叹息。引旧序至此终了。最后章主提出不应辜负前人。罗什僧睿是翻译弘传《成实论》的关键人物,他们都说《成实》是小乘,后之学人,不应辜负前代贤哲。

  辛二 依论征

  依论征第二。《成实》文云:“诸比丘异论,种种佛皆听,故我欲正论,三藏内实义。”诃梨自云,正论三藏,故知《成实》理是小乘,若言斯论亦明大者,过在门人,非跋摩之咎。问:何以知三藏是小乘耶?答:《法华》云:“亦不亲近小乘三藏学者。”“恐大照未圆,小法容染,故智形宜隔,行止勿共,戒于大士,勿亲近小人。则知三藏非大乘矣。《智度论》云:迦叶阿难,结集三藏,文殊弥勒,集大乘藏。外人问云:何故不于三藏内集大乘耶?论主答云:小乘不受大,不应小内而集大。以此推之,但是小乘耳。

  “征”是证明的意思。依《成实论》本身所说为据,证明《成实》是小乘论,故名“依论征”。《成实论》卷首,开宗便说:“故我欲正论,三藏内实义。”论中既有明文,故《成实》理应是小乘。大乘如《十二门论》,开头便说:“我今略解摩诃衍义。”摩诃衍就是大乘,所以《十二门论》是大乘论。《成实论》标宗既明言正论三藏内实义,这就肯定它是小乘。若说《成实论》也讲大乘义者,这是《成实论》门徒的错误,并不是论主诃梨跋摩的错误。

  次一问答,辨明“三藏”的含意,为什么三藏专指小乘?这是有历史根源的。释尊二月十五日灭度,四月十五日开始,迦叶阿难等五百阿罗汉于七叶窟结集《阿含》等经律论三藏典籍,纯属小乘。另外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邀请阿难结集大乘藏。这是龙树《大智度论》中说的。既另外别有大乘藏,所以迦叶等结集的三藏就专指小乘。后来大乘佛教发展了,照例也建立起大乘的经律论三藏,从而三藏之名,才通用于大小乘。但早期的佛教,即唐代以前,三藏一词是专指小乘而言的。例如天台宗的藏、通、别、圆四教,其中的三藏教就是指小乘而言。文中引《法华经》、《智度论》为证。“亦不亲近小乘三藏学者”,出《法华经·安乐行品》,明言小乘是三藏学者。次引《智度论》百卷文。文皆易解,不释。

  辛三 无大文

  无大文第三。原夫作论,皆引佛言。如龙树释大,而还引大经,诃梨解小,唯将小证。二百二品,并探《四阿含》,十六卷文,竟无方等,以此详之,即可知矣。

  “无大文”,是说《成实》一论,虽多引佛经,并是探取《四阿含》的经文教义,十六卷文竟没有引用过大乘经文。梵语“阿含”,此云法归,亦名教法,是一切小乘经的总合,有四部故称《四阿含》。《长阿含》二十二卷,《中阿含》六十卷,《增一阿含》五十一卷,《杂阿含》五十卷。南传上座部有五《阿含》,于上述四《阿含》外,另有《屈陀伽阿含》。通常造论的目的,本为解释佛经,弘扬佛法。弘扬佛法,必然要引用佛经的文义,例如龙树造《大智度论》,还引大乘经解释和赞助,诃梨造论弘扬小乘,还引小乘经典说明,这是一般规律,正常现象。《成实》所引既然只是《四阿含经》,由此可知此论是小乘论了。

  辛四 有条例

  有条例第四。问:若《成实》释小,不许兼明于大,亦应《三论》解大,不应兼明于小?答:义有条例,不应相滥。佛经有二:一者小乘,二者方等。若明大乘,必兼辨小;若辨小乘,不兼明大。故大乘经初,有小乘众;小乘经首,无菩萨僧。示大能包小,小不含大。在经既尔,在论例然。大乘之论,兼明小乘;小乘之论,不兼明大。若弟子之论,探大释小,如来之经,义亦应然。则巨细互兼,何名大小!

  “有条例”是有制度例证的意思。有佛经的制度例证可循,不应当相滥。假使成实学者发难问道:若不许《成实》以小乘兼明大乘义,你《三论》大乘也不得兼明小乘教!三论宗人回答说:小乘不能兼明大乘,大乘可以兼明小乘,这是有佛经条例可以遵循的。试看,大乘经初有声闻众,小乘经初无菩萨僧,这就是佛经的制度。这表示大能包小,小不能容大。佛经既是这样,在论也应当如此。大乘论能兼明小乘教义,小乘论不兼明大乘教法。假若弟子造论,可以探大乘义解释小乘教,如来说经也应当这样,可是佛经并不如此,所以弟子造论也不能这样。再说,若大乘经论兼说小乘,小乘经论也兼说大教,则大小互相兼备,彼此通同,哪里还分什么大乘小乘,正因为大能兼小,小不能容大,才分辨出哪是大乘,哪是小乘。

  辛五 迷本宗

  问:《成实论》文,盛辨我法二空,与《大品》明四谛平等义既无异,故知应是探大释小?答:四《阿含》教内有二空,论明二空,则还释三藏,云何乃言探大解小!又《身子毗昙》亦辨二空,而是小非大,诃梨之论义亦应同。问:《身子毗昙》亦探大释小,与《成实》例同?彼既探大则此非专小。答:身子所造,还释佛毗昙,佛说既是小乘,彼论宁言探大。

  “迷本宗”是说成实学者,迷失自己的本宗。《阿含经》中本有我法二空,他们不见不闻,看见《成实论》讲二空,便认为就是大乘,因此叫“迷本宗”。所以有这一问题,正因为诸大乘经多明我法二空,小乘经论只讲我空,很少讲到法空,乃至看到《成实》双谈我法二空,便谓大小兼备,与大乘同等,或是采取大乘教义解释小乘。然而,《成实》虽高谈我法二空,但空的意义和大乘并不尽同,后文自有说明。

  “与《大品》明四谛平等,义既无异”者,《大品般若·四谛品》说:“是四圣谛平等故,我说即是涅槃。”又说:“若无苦,无苦智,无集、无集智,无灭,无灭智,无道,无道智,是名四圣谛平等相。”这既是说法空,又是说四圣谛平等即涅槃相。《成实论·假名品》说:“灭三种心名为灭谛,谓假名心、法心、空心。”灭假名心者,一切法皆是假名。如“我”是假名,是在五阴上安立的假名,但是五阴,实无有我,所以“我”是假名,即是我空。此是以五阴为实法,以我为假名,是以实破假,名灭假名心。二灭法心,缘五阴实法之心为法心,于暖法位中修习空智,灭此法心,此空智即是观灭谛的空心智,以缘真的空智灭此法心。最后灭空心,空也不留,名灭空心。灭空心在灭尽定中,或入无余涅槃时。入灭尽定灭,是暂时灭,入无余涅槃,断相续时,是毕竟灭。灭三心明我法二空为《成实论》的最高理论,在小乘宗内最为突出,所以彼宗学者认为《成实》是大乘即据此而言。《中论疏》卷二十四评云:“成实论者云:“四谛平等即是涅槃!,《大品》盛有此说,故上明四谛空,即谓空是涅槃,是故今明四句非涅槃,何得以空为涅槃耶?”由此可见《成实》以空为宗极,即堕于偏空,中观大乘以离四句为终极,以无所得中道为涅槃,岂是成实偏空之义所能比拟!此十条中有八条是破斥主张成实是大乘的,有两条是破成实是采大释小的,即是第四第五两条。“《身子毗昙》”,就是《舍利弗毗昙》。余文均易解。

  辛六 分大小

  分大小第六。问:小明一空,大辨二空,可有差别,既同其二空,大小何异?答:虽同辨二空,二空不同,略明四种:一者小乘拆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空义即短,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空义即长。三者小乘但明于空,未说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故《涅槃》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见空及以不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四者小乘名为但空,谓但住于空,菩萨名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故知虽明二空,空义有异,故分大小。

  分辨小乘和大乘的空义不同名分大小。小乘有二类:一是只谈我空,不谈法空,如一切有部等;二是既讲我空也讲法空,如《成实论》等。大乘经并讲我法二空。但大乘《瑜伽》唯识诸论皆说小乘,但有我空,不说法空;《般若》中观诸论都说小乘,不但我空,也讲法空。这是大乘两家对小乘的说法不同,各有所据。《智论》卷十八,引《阿含·大空经》谈法空义,文云:“是经中佛说法空,若说谁老死,当知是虚妄,是名生空;若说是老死,当知是虚妄,是名法空;乃至无明亦如是。”又引小乘《梵纲经》破六十二见文,“若有人言:神常、世间无常,是为邪见;若言神无常、世间无常,是亦邪见;神及世间常亦无常、神及世间非常亦非非常,皆是邪见;以是故知诸法皆空。”《中阿含》卷二说“无我,无我所”,也是我法二空。这是小乘说我法二空的明文。

  而成实学者无深识,见到《成实论》谈我法二空,便谓成实是大乘,故今假设问答,辨别大小乘的空义。既然大小乘都谈我法二空,空义有什么不同?回答:略明四种不同:

  一者小乘是拆法明空。譬如房屋,是由砖瓦木石或钢筋水泥等众缘建造而成,若将房屋拆散,砖瓦木石等各置一处,这房屋便没有了,这叫“拆法空”,天台家称为析法空,大意相同。《成实论》引经云:“汝破散裂坏众生,令不现在,破裂散坏色乃至识令不现在,故知若坏众生,是假名空;若破坏色,是名法空。”又说:“譬如有树,剪伐焚烧,灰炭都尽,树想乃灭。”由此…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三 排成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