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叁教齊等,是非一致,不別深淺,故爲今文所破。破分二章:一研法,二核人。
庚二 正明排斥
辛一 研法
壬一 舉僧肇研法
問曰:天竺四術,既爲外言,震旦叁玄,應爲內教?答:釋僧肇雲:“每讀老子莊周之書,因而歎曰:“美則美矣,然棲神冥累之方,猶未盡也”,後見《淨名經》欣然頂戴,謂親友曰:“吾知所歸極矣矣。”遂棄俗出家。”
“研法”是研討佛道兩家理論道法的優劣深淺。文分四段:初引二人言行明玄道與佛法優劣不齊,次設兩問答顯理有深淺故不齊。今第一引僧肇言行明玄道與佛法不齊。“震旦”指中國,是古代印度對我國的稱呼。“叁玄”,深奧的理論稱爲玄,叁種哲理名爲“叁玄”。《易經》辨陰陽八卦是約有明玄,老子崇尚虛無,是約無明玄,莊周主自然,約有無明玄,無因爲無,自然是有,故處中約有無明玄。合《易經》老莊叁家所談的哲理,稱爲叁玄。今文問道:上來印度四宗既是外道邪言,震旦叁玄,應是正教與佛法齊等?“答”以下即引僧肇的言行批破此說。僧肇是晉末高僧,羅什門下,爲中國叁論宗第二祖,聲望極高。言釋僧肇者,我國僧人,起初皆隨外國師姓,如支亮、康僧铠、竺道生等,從東晉道安法師開始,出家僧人皆以釋爲姓。道安說:師之最著名者,莫如釋迦,那是根本大師,出家弟子,應隨釋迦本師爲姓,遂自稱爲釋道安。後來《阿含經》翻出,果有此言,經雲:“四河入海,同一鹹味,四姓出家,同一釋姓。”從此以後,出家僧人,統以釋爲姓。這裏引僧肇的自述,每讀老子莊周之書,就感歎地說:“這書好是很好的,但是安神滅累的方法,猶未徹底。後來看到《維摩經》,便歡喜佩服地對親友說:我知道最好的歸宿了!”遂棄俗出家學佛。由此可見佛法比老莊優勝得多了,不然,僧肇怎肯棄俗出家。
壬二 舉羅什研法
羅什昔聞叁玄與九部同極,伯陽與牟尼抗行,乃喟然歎曰:“老莊入玄,故應易惑耳目,凡夫之智,孟浪之言,言之似極,而未始詣也,推之似盡,而未誰至也。”略陳六義明其優劣:外但辨乎一形,內則明鑒叁世;外則五情未達,內則說六通窮微;外未即萬有而爲太虛,內說不壞假名而演實相;外未能即無爲而遊萬有,內說不動真際建立諸法;外存得失之門,內冥二際于絕句之理;外未境智兩泯,內則緣觀俱寂。以此詳之,短羽之于鵬翼,坎井之于天池,未足喻其懸矣,秦人疑其極,吾複何言哉!”
第二引羅什的話,明玄道與佛教優劣不同。“九部”即佛教的九部經。佛教經典常稱爲叁藏十二部,十二部或略說爲九部:一修多羅、二偈頌、叁本事、四本生、五未曾有、六因緣經、七譬喻、八重頌、九議論。《法華經·方便品》偈雲:“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于因緣,譬喻並祗夜,優婆提舍經。……我此九部經,隨順衆生說,入大乘爲本,是故說是經。”此九部經,再加方廣、授記和無問自說叁種,就是十二部經。又前九部通大小乘,後之叁部專在大乘,故小乘只說九部經。今文是以九部對叁玄而言。“伯陽”是老君的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別號老聃,道教尊爲教主。梵語“牟尼”,此翻寂默,是釋迦佛的尊號,姓釋迦名牟尼,故稱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人。“同極”是同等至極的意思。“抗行”是說伯陽與牟尼的功德智慧地位相等,也叫抗衡,相抗平衡。
昔日羅什聽到人說,震旦叁玄與佛經同等至極,伯陽與牟尼德智相抗衡,乃長歎息道,老莊說理號稱入玄,所以容易迷人耳目,可是凡夫的智慧,浪漫的言論,說的好像是理,實際並未說到真理上,進一步推演好像很徹底,其實誰也沒有說到至極處。簡單地提出六條義法,以辨明玄道與佛教的優劣:第一,外玄只能辨知一生的事實,內教說可以朗見叁世因果;第二,外玄于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皆有局礙,內教說有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可以窮遠盡微;第叁,外玄不能即萬有而爲真空,內教能不壞假名而演說實相;第四,外玄不能即真空無爲而遊乎萬有,內教能不動其真空實際而建立諸法;第五,外玄存有得失分別之門,內教冥滅二際于絕言之理;第六,外玄不能內心外境兩俱泯息,內教則可外緣內智俱歸寂滅。以這六條法義詳審對照,等于蚊蠅的翅膀比鵬鳥的宏翼,土井的水量對大海的汪洋,尚不足以說明其相差的懸遠!秦地人認爲玄理極深,我又有什麼可說的呢!以上皆是羅什的話,根據上述六義的分析對比,叁玄與佛教的深淺優劣是顯而易見的。
壬叁 約理研法
問:伯陽之道,道曰太虛,牟尼之道,道稱無相,理源既一,則萬流並同,什肇抑揚,乃谄于佛。此王弼舊疏,以無爲爲道體。答:伯陽之道,道指虛無;牟尼之道,道超四句,淺深既懸,體何由一?蓋是子妄于道,非余谄佛。
有二問答,皆是就佛道兩家最高理論比較而言,今第一問答中“太虛”是道家的最高理論,王弼舊疏言是無爲,意即虛無,或是有無的無。老子雲:“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就是道,道既無形,故不可爲名,故號無名。有名指天地,天地有形有名,能生萬物,故爲萬物之母。此是從無生有,稱無爲道,故老子所說的道,就是虛無,也叫太虛。佛教說無相,是說事物沒有恒常不變的體相,不是說沒有緣起相對的事相,只是說緣起的事相,沒有絕對不變的實體,因而叫無相。此無相不排除緣起事相,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故不同于玄道的虛無之道。
今此問意:說道家的太虛,佛教的無相,理論根源既然一致,其他一切皆同,所以佛道二教本來平等,羅什僧肇有意壓低道教,擡高佛教,是向佛教討好。王弼是玄學的創始人,是曹魏時期著名的老莊學者。他的書中說,無爲是老子的道體。下文回答,意在簡別兩家理論淺深不同,伯陽的玄道,內容指的是虛無,釋迦的妙法,意在超離四句——離有、離無、離亦有亦無、離非有非無。超離四句妙不可言,玄道的虛無落在四句當中,淺深既然懸殊,道理何能一致。可能是你先生迷于玄道,不是我什肇討好于佛法。
問:牟尼之道,道爲真谛,而體絕百非,伯陽之道,道曰杳冥,理超四句,彌驗彌一,奚有淺深?此梁武帝新義,用佛經以真空爲道體。答:九流統攝,七略該含,唯辨有無,未明絕四。若言老教亦辨雙非,蓋以沙糅金,同盜牛之論。周弘政、張機,並斥老有雙非之義也。
第二問答,接前文而來,問意是:佛教之道,名爲真谛,體絕百非,伯陽玄道,稱曰杳冥,也是理超四句,越研究越覺得一致,哪裏有什麼深淺之分。“離四句、絕百非”,是佛教用來形容真如實相最高理論的兩句話,是超言絕慮的意思。“杳冥”是深隱難知意。老子說“杳杳冥冥,其中有精”,道家以此爲至極,這是要說明,道家的“杳冥”和佛教的“真谛”是一致的。都是超四句絕百非的。回答批駁這種主張,大意說:世間學問,“九流”可以統統盡攝,“七略”可以概括無遺,這些學問只談到有和無兩方面的問題,並沒標明有超四句離百非的理論,假若說老教也辨別非有非無雙非的道理,那就等于用泥沙來糅雜真金,事同盜賊偷牛的故事。
“九流”是中國古代諸子百家概括的稱呼,九流是:一儒流、二道流、叁陰陽流、四法家流、五名流、六墨流、七縱橫流、八雜流、九農流,加佛教稱爲叁教九流。這九個流派,大都是全身治世的學說,不是談有,便是說無,沒有講離四句絕百非的道理。“七略”漢書說:“劉歆總群書而奏七略”。“略”謂謀略,是知識策略的學問,有七種故稱七略。一編輯略、二六藝(禮、樂、射、禦、書、數)略、叁諸子略、四詩賦略、五兵書略、六數術略、七方伎略。這都是爲人立身立國的文化知識。“以沙糅金”是比喻,以玄道比沙,以佛法喻金,假若說老教也談非有非無,離四句絕百非,那就等于以沙糅金,真金就不見了。
“盜牛”的故事出《涅槃經》。《涅槃經》卷叁說:有一大富長者,養了一群奶牛,專爲擠奶提煉醍醐上味而養的,後來長者死了,奶牛爲群賊偷去,偷牛的人也仿效長者提煉醍醐,但不懂方法,加水鑽搖,不僅醍醐沒有製成,連牛奶也敗壞了。這比喻其他學派,偷竊佛教的語句,不解其意,安置不當,不僅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把佛教的原意歪曲了。這裏引來說明,若言道家也講非有非無雙非的道理,那就等同群賊盜牛的故事了。周弘政和張機皆是南朝著名學者,都懂佛學與老莊,他二人都反對老子有雙非的說法。
庚叁 核人
核人第二。問:佛名大覺,老曰天尊,人同上聖,法俱妙極,苟欲存異將非杜不二之玄門,傷得一之淵府哉?蓋是道士用《叁洞》、《靈寶》等經立義。答:悉達處宮,方紹金輪聖帝,能仁出俗,遂爲叁界法王。老爲周朝之柱史,清虛是九派之一派,子若欲令人一法同,何異塠阜共安明等高,螢燭與日月齊照。
“核”,是考核研討的意思。“核人”是考核佛道兩教主人格的尊卑。有兩問答,即爲兩段。初段的問意:總想使伯陽與牟尼相等,道法這樣,人格也是如此,所以問言:佛名大覺,老稱天尊,在人同是上聖,論法俱是妙極,如不這樣認爲,就是“杜絕不二之玄門,傷得一之淵府”。“不二法門”是佛教用語,就是中道實相,《維摩經》有《不二法門品》。“得一”是道家用語,“一”指先天大道,老子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萬物得一以生。”此一就是道,意謂道家講得一先天大道,佛教談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道,一道就是不二法門,這兩者是相同的,如果強要分尊卑優劣,豈不是杜絕不二玄門,傷得一淵府,違背兩家教義嗎?
“答:悉達處宮,方紹金輪聖帝”下,是回答伯陽與牟尼人格有尊卑。“悉達”是梵語,此翻“一切義成”,是佛陀出家前的名字。悉達是北天竺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故言“處宮”。悉達太子若不出家修道,當作金轉輪聖王。印度古代傳說,有四種轉輪聖王:一是鐵轉輪王,領一大洲,如南贍部洲;二是銅轉輪王,領二大洲;叁是銀轉輪王,領叁大洲;四是金轉輪王,領四大洲即一四天下。悉達太子若不出家當作金輪聖帝,地位最尊。“能仁出俗,遂爲叁界法王”,能仁即“釋迦”的漢譯,出俗即是出家,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包括人間天上。“法王”,于法自王,稱爲法王。總起來說,悉達太子若不出家當作金輪聖帝,能仁出家,遂爲叁界法王,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老爲周朝之柱史”,老即老聃,曾爲周朝柱史。“柱史”,前人解釋,周天子與群臣議事時的記錄官,座位臨近柱旁,記下來的記錄就是議事史料,是掌管檔案史料的官吏,所以稱“柱史”。又《史記·老子傳》說:“周守藏室之吏也。”有人說:“守藏室之吏”是看守圖書史料的官吏。總之,老聃不過是周朝一個不大的小官,官小位卑。清虛道流不過是九派中的一派,也是平常。“子欲令人一法同”,“子”是古代對人的尊稱,如孔丘稱孔子,李耳稱老子,文意是說:玄道與佛法本來相差很遠,您先生硬要把二教人齊一等,法同一致,這無異說:“塠阜共安明等高,螢燭與日月齊照”。“塠阜”是丘陵之類的土堆,“安明”是梵語的須彌山,須彌山有八萬四千由旬高,一由旬四十裏,是最高的山,土堆怎能同須彌一樣高大。“螢燭”是螢火蟲的光亮,螢火蟲光豈得與日月一樣遍照。
“叁洞”是道教經書分類的總稱:一洞真部、二洞玄部、叁洞神部。另有四輔,是叁洞的補充:一太玄、二太平、叁太清、四正一。在叁洞之下又各分十二類,合叁十六數,也稱十二部或叁十六部。以擬佛經叁藏十二部。
問:同人者之五情,異人者之神明,迹爲柱史本實天尊,據實而談,齊之一貫。答:《漢書》亦顯品類,以伯陽爲賢;何晏、王弼稱老未及聖。設令孔是儒童,老爲迦葉,雖同聖迹,聖迹不同,若圓應十方八相成佛,人稱大覺法名出世,小利即生人天福善,大益即有叁乘賢聖,如斯之流,爲上迹也。至如孔稱素王,說有名儒,老居柱史,談無曰道。辨益即無人得聖,明利即止在世間,如此之類,爲次迹也。
第二問答:外人問道:和一般人相同的是外貌五官,與常人不同的是神德智慧,老聃雖示迹爲柱史,就其實際本是天尊,天尊與大覺,同是上聖,應當等同一致。佛家回答說,關于伯陽是不是上聖,《漢書》中有明文評分品類,說老子是賢人,何晏、王弼俱是鑽研老莊名家,他們都說老聃不是聖人。《前漢書》說:孔子是上上流是聖,老子是上流是賢,周彥倫與張融書雲:“黃老實雄者也,王(弼)、何(晏)舊說,“皆雲老不及聖”,若如斯論,不得影響于釋宗矣。”“不得影響于釋宗矣”謂不得與佛教相等比齊。
“設令孔是儒童,老爲迦葉”,《大灌頂經》雲:“閻浮界內,有震旦國,我遣叁聖,在中化導。”《破邪論》引《清淨法行經》雲:“佛遣叁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子,淨光菩薩彼雲顔回,摩诃迦葉彼稱老子。”此經現已失傳,隋唐時很流行,故今文雲:設令老爲迦葉,孔爲儒童,雖同聖迹,聖迹不同。”儒童迦葉是淺位小聖,釋迦牟尼乃是圓應十方,究竟大覺,豈能相比。“八相成佛”,菩薩應迹成佛,略有八相:一下兜率、二入胎、叁住胎、四降生、五出家、六成道、七說法、八涅槃。“人稱大覺,法名出世”,八相成佛故人稱大覺,法能出世成聖,故法名出世。小利五戒十善即得人天樂果,大益依戒定慧修學便有叁乘聖賢。“叁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和佛乘。佛教賢聖有大小高低的不同,聲聞緣覺名淺悟小聖,菩薩成佛名大覺上聖,這種上聖稱爲上迹。
“孔稱素王”,前漢平帝封孔子爲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爲文宣王,聖人設教,義等于王,只是沒有朝服儀表,故稱素王,孔教著者,“說有名儒”,道家崇尚清虛,故言“談無爲道”,然而學玄儒者,論大益無人得聖,明小利只限在人間,這種立教,爲次迹矣。對上迹說次迹,次即是下,這就說明,玄道與佛法有上下高低之分。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破邪 丁一 摧外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