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三教齐等,是非一致,不别深浅,故为今文所破。破分二章:一研法,二核人。
庚二 正明排斥
辛一 研法
壬一 举僧肇研法
问曰:天竺四术,既为外言,震旦三玄,应为内教?答:释僧肇云:“每读老子庄周之书,因而叹曰:“美则美矣,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也”,后见《净名经》欣然顶戴,谓亲友曰:“吾知所归极矣矣。”遂弃俗出家。”
“研法”是研讨佛道两家理论道法的优劣深浅。文分四段:初引二人言行明玄道与佛法优劣不齐,次设两问答显理有深浅故不齐。今第一引僧肇言行明玄道与佛法不齐。“震旦”指中国,是古代印度对我国的称呼。“三玄”,深奥的理论称为玄,三种哲理名为“三玄”。《易经》辨阴阳八卦是约有明玄,老子崇尚虚无,是约无明玄,庄周主自然,约有无明玄,无因为无,自然是有,故处中约有无明玄。合《易经》老庄三家所谈的哲理,称为三玄。今文问道:上来印度四宗既是外道邪言,震旦三玄,应是正教与佛法齐等?“答”以下即引僧肇的言行批破此说。僧肇是晋末高僧,罗什门下,为中国三论宗第二祖,声望极高。言释僧肇者,我国僧人,起初皆随外国师姓,如支亮、康僧铠、竺道生等,从东晋道安法师开始,出家僧人皆以释为姓。道安说:师之最著名者,莫如释迦,那是根本大师,出家弟子,应随释迦本师为姓,遂自称为释道安。后来《阿含经》翻出,果有此言,经云:“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一释姓。”从此以后,出家僧人,统以释为姓。这里引僧肇的自述,每读老子庄周之书,就感叹地说:“这书好是很好的,但是安神灭累的方法,犹未彻底。后来看到《维摩经》,便欢喜佩服地对亲友说:我知道最好的归宿了!”遂弃俗出家学佛。由此可见佛法比老庄优胜得多了,不然,僧肇怎肯弃俗出家。
壬二 举罗什研法
罗什昔闻三玄与九部同极,伯阳与牟尼抗行,乃喟然叹曰:“老庄入玄,故应易惑耳目,凡夫之智,孟浪之言,言之似极,而未始诣也,推之似尽,而未谁至也。”略陈六义明其优劣:外但辨乎一形,内则明鉴三世;外则五情未达,内则说六通穷微;外未即万有而为太虚,内说不坏假名而演实相;外未能即无为而游万有,内说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外存得失之门,内冥二际于绝句之理;外未境智两泯,内则缘观俱寂。以此详之,短羽之于鹏翼,坎井之于天池,未足喻其悬矣,秦人疑其极,吾复何言哉!”
第二引罗什的话,明玄道与佛教优劣不同。“九部”即佛教的九部经。佛教经典常称为三藏十二部,十二部或略说为九部:一修多罗、二偈颂、三本事、四本生、五未曾有、六因缘经、七譬喻、八重颂、九议论。《法华经·方便品》偈云:“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祗夜,优婆提舍经。……我此九部经,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是故说是经。”此九部经,再加方广、授记和无问自说三种,就是十二部经。又前九部通大小乘,后之三部专在大乘,故小乘只说九部经。今文是以九部对三玄而言。“伯阳”是老君的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别号老聃,道教尊为教主。梵语“牟尼”,此翻寂默,是释迦佛的尊号,姓释迦名牟尼,故称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同极”是同等至极的意思。“抗行”是说伯阳与牟尼的功德智慧地位相等,也叫抗衡,相抗平衡。
昔日罗什听到人说,震旦三玄与佛经同等至极,伯阳与牟尼德智相抗衡,乃长叹息道,老庄说理号称入玄,所以容易迷人耳目,可是凡夫的智慧,浪漫的言论,说的好像是理,实际并未说到真理上,进一步推演好像很彻底,其实谁也没有说到至极处。简单地提出六条义法,以辨明玄道与佛教的优劣:第一,外玄只能辨知一生的事实,内教说可以朗见三世因果;第二,外玄于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皆有局碍,内教说有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可以穷远尽微;第三,外玄不能即万有而为真空,内教能不坏假名而演说实相;第四,外玄不能即真空无为而游乎万有,内教能不动其真空实际而建立诸法;第五,外玄存有得失分别之门,内教冥灭二际于绝言之理;第六,外玄不能内心外境两俱泯息,内教则可外缘内智俱归寂灭。以这六条法义详审对照,等于蚊蝇的翅膀比鹏鸟的宏翼,土井的水量对大海的汪洋,尚不足以说明其相差的悬远!秦地人认为玄理极深,我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以上皆是罗什的话,根据上述六义的分析对比,三玄与佛教的深浅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壬三 约理研法
问:伯阳之道,道曰太虚,牟尼之道,道称无相,理源既一,则万流并同,什肇抑扬,乃谄于佛。此王弼旧疏,以无为为道体。答:伯阳之道,道指虚无;牟尼之道,道超四句,浅深既悬,体何由一?盖是子妄于道,非余谄佛。
有二问答,皆是就佛道两家最高理论比较而言,今第一问答中“太虚”是道家的最高理论,王弼旧疏言是无为,意即虚无,或是有无的无。老子云:“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就是道,道既无形,故不可为名,故号无名。有名指天地,天地有形有名,能生万物,故为万物之母。此是从无生有,称无为道,故老子所说的道,就是虚无,也叫太虚。佛教说无相,是说事物没有恒常不变的体相,不是说没有缘起相对的事相,只是说缘起的事相,没有绝对不变的实体,因而叫无相。此无相不排除缘起事相,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故不同于玄道的虚无之道。
今此问意:说道家的太虚,佛教的无相,理论根源既然一致,其他一切皆同,所以佛道二教本来平等,罗什僧肇有意压低道教,抬高佛教,是向佛教讨好。王弼是玄学的创始人,是曹魏时期著名的老庄学者。他的书中说,无为是老子的道体。下文回答,意在简别两家理论浅深不同,伯阳的玄道,内容指的是虚无,释迦的妙法,意在超离四句——离有、离无、离亦有亦无、离非有非无。超离四句妙不可言,玄道的虚无落在四句当中,浅深既然悬殊,道理何能一致。可能是你先生迷于玄道,不是我什肇讨好于佛法。
问:牟尼之道,道为真谛,而体绝百非,伯阳之道,道曰杳冥,理超四句,弥验弥一,奚有浅深?此梁武帝新义,用佛经以真空为道体。答:九流统摄,七略该含,唯辨有无,未明绝四。若言老教亦辨双非,盖以沙糅金,同盗牛之论。周弘政、张机,并斥老有双非之义也。
第二问答,接前文而来,问意是:佛教之道,名为真谛,体绝百非,伯阳玄道,称曰杳冥,也是理超四句,越研究越觉得一致,哪里有什么深浅之分。“离四句、绝百非”,是佛教用来形容真如实相最高理论的两句话,是超言绝虑的意思。“杳冥”是深隐难知意。老子说“杳杳冥冥,其中有精”,道家以此为至极,这是要说明,道家的“杳冥”和佛教的“真谛”是一致的。都是超四句绝百非的。回答批驳这种主张,大意说:世间学问,“九流”可以统统尽摄,“七略”可以概括无遗,这些学问只谈到有和无两方面的问题,并没标明有超四句离百非的理论,假若说老教也辨别非有非无双非的道理,那就等于用泥沙来糅杂真金,事同盗贼偷牛的故事。
“九流”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概括的称呼,九流是:一儒流、二道流、三阴阳流、四法家流、五名流、六墨流、七纵横流、八杂流、九农流,加佛教称为三教九流。这九个流派,大都是全身治世的学说,不是谈有,便是说无,没有讲离四句绝百非的道理。“七略”汉书说:“刘歆总群书而奏七略”。“略”谓谋略,是知识策略的学问,有七种故称七略。一编辑略、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略、三诸子略、四诗赋略、五兵书略、六数术略、七方伎略。这都是为人立身立国的文化知识。“以沙糅金”是比喻,以玄道比沙,以佛法喻金,假若说老教也谈非有非无,离四句绝百非,那就等于以沙糅金,真金就不见了。
“盗牛”的故事出《涅槃经》。《涅槃经》卷三说:有一大富长者,养了一群奶牛,专为挤奶提炼醍醐上味而养的,后来长者死了,奶牛为群贼偷去,偷牛的人也仿效长者提炼醍醐,但不懂方法,加水钻摇,不仅醍醐没有制成,连牛奶也败坏了。这比喻其他学派,偷窃佛教的语句,不解其意,安置不当,不仅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把佛教的原意歪曲了。这里引来说明,若言道家也讲非有非无双非的道理,那就等同群贼盗牛的故事了。周弘政和张机皆是南朝著名学者,都懂佛学与老庄,他二人都反对老子有双非的说法。
庚三 核人
核人第二。问:佛名大觉,老曰天尊,人同上圣,法俱妙极,苟欲存异将非杜不二之玄门,伤得一之渊府哉?盖是道士用《三洞》、《灵宝》等经立义。答:悉达处宫,方绍金轮圣帝,能仁出俗,遂为三界法王。老为周朝之柱史,清虚是九派之一派,子若欲令人一法同,何异塠阜共安明等高,萤烛与日月齐照。
“核”,是考核研讨的意思。“核人”是考核佛道两教主人格的尊卑。有两问答,即为两段。初段的问意:总想使伯阳与牟尼相等,道法这样,人格也是如此,所以问言:佛名大觉,老称天尊,在人同是上圣,论法俱是妙极,如不这样认为,就是“杜绝不二之玄门,伤得一之渊府”。“不二法门”是佛教用语,就是中道实相,《维摩经》有《不二法门品》。“得一”是道家用语,“一”指先天大道,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此一就是道,意谓道家讲得一先天大道,佛教谈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道,一道就是不二法门,这两者是相同的,如果强要分尊卑优劣,岂不是杜绝不二玄门,伤得一渊府,违背两家教义吗?
“答:悉达处宫,方绍金轮圣帝”下,是回答伯阳与牟尼人格有尊卑。“悉达”是梵语,此翻“一切义成”,是佛陀出家前的名字。悉达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故言“处宫”。悉达太子若不出家修道,当作金转轮圣王。印度古代传说,有四种转轮圣王:一是铁转轮王,领一大洲,如南赡部洲;二是铜转轮王,领二大洲;三是银转轮王,领三大洲;四是金转轮王,领四大洲即一四天下。悉达太子若不出家当作金轮圣帝,地位最尊。“能仁出俗,遂为三界法王”,能仁即“释迦”的汉译,出俗即是出家,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包括人间天上。“法王”,于法自王,称为法王。总起来说,悉达太子若不出家当作金轮圣帝,能仁出家,遂为三界法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老为周朝之柱史”,老即老聃,曾为周朝柱史。“柱史”,前人解释,周天子与群臣议事时的记录官,座位临近柱旁,记下来的记录就是议事史料,是掌管档案史料的官吏,所以称“柱史”。又《史记·老子传》说:“周守藏室之吏也。”有人说:“守藏室之吏”是看守图书史料的官吏。总之,老聃不过是周朝一个不大的小官,官小位卑。清虚道流不过是九派中的一派,也是平常。“子欲令人一法同”,“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如孔丘称孔子,李耳称老子,文意是说:玄道与佛法本来相差很远,您先生硬要把二教人齐一等,法同一致,这无异说:“塠阜共安明等高,萤烛与日月齐照”。“塠阜”是丘陵之类的土堆,“安明”是梵语的须弥山,须弥山有八万四千由旬高,一由旬四十里,是最高的山,土堆怎能同须弥一样高大。“萤烛”是萤火虫的光亮,萤火虫光岂得与日月一样遍照。
“三洞”是道教经书分类的总称:一洞真部、二洞玄部、三洞神部。另有四辅,是三洞的补充:一太玄、二太平、三太清、四正一。在三洞之下又各分十二类,合三十六数,也称十二部或三十六部。以拟佛经三藏十二部。
问:同人者之五情,异人者之神明,迹为柱史本实天尊,据实而谈,齐之一贯。答:《汉书》亦显品类,以伯阳为贤;何晏、王弼称老未及圣。设令孔是儒童,老为迦叶,虽同圣迹,圣迹不同,若圆应十方八相成佛,人称大觉法名出世,小利即生人天福善,大益即有三乘贤圣,如斯之流,为上迹也。至如孔称素王,说有名儒,老居柱史,谈无曰道。辨益即无人得圣,明利即止在世间,如此之类,为次迹也。
第二问答:外人问道:和一般人相同的是外貌五官,与常人不同的是神德智慧,老聃虽示迹为柱史,就其实际本是天尊,天尊与大觉,同是上圣,应当等同一致。佛家回答说,关于伯阳是不是上圣,《汉书》中有明文评分品类,说老子是贤人,何晏、王弼俱是钻研老庄名家,他们都说老聃不是圣人。《前汉书》说:孔子是上上流是圣,老子是上流是贤,周彦伦与张融书云:“黄老实雄者也,王(弼)、何(晏)旧说,“皆云老不及圣”,若如斯论,不得影响于释宗矣。”“不得影响于释宗矣”谓不得与佛教相等比齐。
“设令孔是儒童,老为迦叶”,《大灌顶经》云:“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破邪论》引《清净法行经》云:“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子,净光菩萨彼云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此经现已失传,隋唐时很流行,故今文云:设令老为迦叶,孔为儒童,虽同圣迹,圣迹不同。”儒童迦叶是浅位小圣,释迦牟尼乃是圆应十方,究竟大觉,岂能相比。“八相成佛”,菩萨应迹成佛,略有八相:一下兜率、二入胎、三住胎、四降生、五出家、六成道、七说法、八涅槃。“人称大觉,法名出世”,八相成佛故人称大觉,法能出世成圣,故法名出世。小利五戒十善即得人天乐果,大益依戒定慧修学便有三乘圣贤。“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和佛乘。佛教贤圣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声闻缘觉名浅悟小圣,菩萨成佛名大觉上圣,这种上圣称为上迹。
“孔称素王”,前汉平帝封孔子为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圣人设教,义等于王,只是没有朝服仪表,故称素王,孔教著者,“说有名儒”,道家崇尚清虚,故言“谈无为道”,然而学玄儒者,论大益无人得圣,明小利只限在人间,这种立教,为次迹矣。对上迹说次迹,次即是下,这就说明,玄道与佛法有上下高低之分。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一 摧外道》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