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论者说,修善本来不是地狱的因,这是无因的意思,作恶也不是生天的因,这也是无因的意思,假如根据无因论者所说,无因而有果,善因招地狱,恶业感天堂,这显然是颠倒的谬论。今正要说明那种主张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故意颠倒说“善招地狱,恶感天堂”,以显示无因有果论者的极端错误。
癸二 破自然
问曰:有人言,自然有因,自然无因,万化不同,皆自然有,故无同前过?答曰:盖未审察之,故生斯谬,如其精究,理必不然。夫论自者,谓非他为义,必是因他,则非自矣。故自则不因,因则不自,遂言因而复自,则义成矛盾。
次破自然,也是假设问答。前面虽说“无因”、“自然”实质没有什么不同,但主张自然的未必同意无因,既有两种主张两个概念不同,故须重破自然。又前无因是天竺外道,今破自然是破震旦异执。庄生不说无因而强调自然,故设问答以斥之。自然的主张如今文所明。“自然有因,自然无因,万化不同,皆自然有。”意谓有因无因,皆是自然。你前破无因,怎能破我自然,故云“无同前过”。意谓:自然之道,胜过无因之说。“答曰”下正破,大意是:你那种说法,大概是没有详细的审察,所以才说出错误的言论,如果精细地研究一下,道理未必像你所说的那样。“夫论自者”以下,进一步论证,详察“自然而有”的说法,是意味着不凭借任何其它因素的意思,必是凭借其它的因素而产生而存在,那就不是“自然而有”的含意了,自然就不能有因,有因就不是自然,现在你说是有因,又说是自然,自然又说是有因,这道理是矛盾的,怎么能站住脚呢!前面外人立义有两句,“自然有因,自然无因”。自然无因,前段破无因,此义即被破,故不再破,此文只破其“自然有因”一句,指出“自然有因”是自相矛盾的,理论上不能成立。
辛三 破有因无果
壬一 叙异计
问:云何名为有因无果?答:断见之流,唯有现在,更无后世,类如草木,尽在一期。
有因无果论者,只承认今生一世的因果,而不承认过去,未来和现在的三世因果。不承认三世因果的,便属于有因无果论者,此文主要是就三世因果说的。断灭见人,只相信今生现在的事实,不相信人死还有后世,例如草木,一旦干枯腐烂就算完了,如果真是有因无果,那么,有人作了坏事会得不到惩罚,做了好事也得不到善报,一死就完了。这岂不是有因而无果吗?这哪里还有因果道理!佛教认为,有因必有果,若人作了善业和恶业,今生纵然未能受报,来生也是要受报的,经过多少生也要受报。人的心灵是相续存在的,不是一死就完了的。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未报,时间不到,时间若到,一定要报。”不会有因而无果的。有因无果,作善作恶,不必招报,这种理论对于人生、社会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若说作恶招祸殃,作善有余庆,这对人心社会起到警恶劝善的作用,否则,人心无所忌惮,便无所不为,若懂得和相信因果不昧,心有余悸,便不敢作坏事,减少坏人坏事,是大有裨益于国家社会的治安与太平。
壬二 批破
难曰:夫神道幽玄,惑人多昧,义经丘而未晓,理涉旦而犹昏,唯有佛宗,乃尽其致。经云:“如雀在瓶中,罗纱覆其口,纱穿雀飞去,形坏而神走。”
这是申正破,正理申显,邪计自破。此处所说的“神道”,是指心识精神之神道,不是指真如菩提之道。“幽玄”二字皆是深隐难知的意思,故称“神道幽玄”。“惑人多昧”,“惑”有“疑惑”和“迷惑”二义,半疑半信叫“疑惑”,完全不知叫“迷惑”。“昧”是愚昧或暗昧,对事理不明了叫昧。“义经丘而未晓”,此“丘”指孔丘,即是孔子,孔夫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世因果的义理,经过孔丘孔夫子也未曾晓得,故言“义经丘而未晓”。“理涉旦而犹昏”,此“旦”指周公旦,古代周公,姓姬名旦号周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制礼乐立刑政,辅佐武王而治天下,极有盛誉。“昏”是昏迷,对事理认识模糊不清叫“昏”。就是说三世因果的道理,经涉及周公旦犹是模糊不清,故言“理涉旦而犹昏”。周公、孔子在中国古代都被称为圣人,似乎是无所不知,然而他们对于三世因果的道理都暗昧不清,他们有时“郊祭上帝”,“旅于泰山”,有时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周公孔子,对于幽玄的神道是多么迷惑无知,只有佛教才详明其义理,才把三世因果的道理清清楚楚地讲了出来。人死精神不灭,佛经曾有这样的比喻,如雀鸟在瓶中,用绸布扎盖着瓶口,绸布穿破,雀鸟飞去,就像人死,身坏了,神识走出一样。此处引的是《七女经》。
匡山慧远释曰: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不得见形朽于一生,便谓识神俱丧,火穷于一木,乃曰终期都尽矣,后学称黄帝之言曰:形虽糜而神不化,乘化至变无穷。虽未彰言三世,意已明未来不断。
匡山就是现在的江西庐山。慧远是东晋著名的高僧,著有《形尽神不灭论》,解释形虽朽而神不灭义,为今所引。“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四句,火比喻神识,薪是烧柴,比如形躯。如薪火,火传到柴上在燃烧,这柴烧完了又转到别的柴上燃烧,薪薪相续,火终不断。人的精神不灭也是这样,今生的形体坏了死了,由业识的招感,转到来生为天为人,业力不尽,招报无穷,神终不灭。“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指穷”二字,前薪烧尽为穷,后薪续前为指,前薪烧尽,后薪相续,指后续前,名为“指穷”。《庄子·养生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又一释,“指”应读作“脂”,“脂”为油脂,可以燃烧故名薪,“脂穷于为薪”,是脂薪有烧完的意思,但火却传于别的薪脂继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故言“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前是依古释,后是今人所释,两释皆说,前薪烧尽,后薪继烧,火终不灭。“术妙”,“术”是方术技巧的意思,这种说法很巧妙,叫“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意谓:由前薪非后薪的绝妙方术,知道火会相续不断,人们的转生,前身非后身也是这样,从而便领悟到,有情心数的业感相续道理之深。由上述理论的表明,就不能这样说:“人身死于一生,便谓情识精神俱都丧尽,火烧完一堆木柴,以后再也没有火了。”
“后学称黄帝之言曰”一段,是引黄帝的话以明身虽死而神不灭。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说:“文子称黄帝之言曰,形有糜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变无穷。”“文子”即文中子。黄帝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的第一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称为轩辕氏。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他是中国民族的起点,如通常说“我们都是黄帝子孙”,或称“炎黄子孙”,就是指的这位黄帝。相传,黄帝曾这样说过,“形虽糜而神不化,乘化至变无穷”,“糜”是糜烂,没有,就是身体死了没了。“神不化”就是“神不灭”,有生有灭名为“化”,宇宙万有,也称万化,即世间生灭的事物。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灭的精神乘御在生灭万化的事物中,能至变无穷。这等于说,众生不灭的业识精神流转在六道中,随业至变无穷。“虽未彰言三世”两句,是章主的评语,上引黄帝之言,虽没有明显地说有三世因果,可是意思已经说明了未来是不断灭的。
辛四 破无因无果
问:云何名为无因无果?答:既拨无后世受果,亦无现在之因。故六师云:“无有黑业,无有黑业报,无有白业,无有白业报。四邪之中,最为尤弊,现在断善,后生恶趣?
无因无果论者,既不承认有后世善恶果报,又不承认现世作的善恶业因。故六师云:“无有黑业,无有黑业报”,黑色表恶,业是因义,黑业即是恶因,“黑业报”就是恶因招的恶果报。“白业”是善因,“白业报”是善因招的善果报。善恶因果一概不承认,就是无因果论者的主张。“无有黑业无有黑业报”等文,出《涅槃经》卷十七,是六师中第一富兰那迦叶所计,是断灭见者。以上是叙邪计。四邪之间,最为尤弊”四句,是宗主的评破。此邪既不建立什么理论,故用不着以理破之,直批判而已,故言:四种邪见中间,这种罪恶最大,以不相信因果报应,就不肯克己止恶,存心为善,所以说现世断善根,未来堕恶道,这种人贪欲嗔恚膨胀,唯利是图,世风日下将何以改善!
庚三 总结四宗
问:斯之纷谬,起自何时?答:释迦未兴,盛行天竺,能仁既出,殄斯谬计,佛灭度后,柯条更繁,龙树后兴,重加剪伐。
此文总结外道四宗,并说他们兴起的时间。《百论疏》卷三,解释迦毗罗——数论派,优楼迦——胜论派和勒沙婆三派之后说:“此之三师,并是释迦未兴,盛行天竺,释迦出世时,但值十八一切智人。”三种外道六师皆自称是一切智人,并与释迦同时,这里不论是释迦已前就有的,或是和释迦同时代的,能仁即释迦,既然出世,即殄灭此等邪谬。佛灭度后,外道支派又重繁生,龙树既兴,对这些外道支派,又重加剪除和砍伐,细小的枝条要剪除,大的木本须砍伐,故言“剪伐”。
已二 排震旦众师
庚一 总标大科
次排震旦众师,一研法,二核人。
上来破天竺外道完了,今次排震旦众师。我国古代学派很多,所谓诸子百家,九流七略,不能一一备举,只就影响大的略举儒道两家加以评判。儒道两家又以道家为主。这两家主要讲人伦之道,治国之术,修身养生方法,也谈天地阴阳哲学道理,有益于人世,为世间法,不必谓之为邪,只是没有断惑证真出世的大道,其浅近可知,可是有人…
《三论玄义记 五、释本文 甲一、通序大归 乙二、别释破邪显正 丙一、破邪 丁一 摧外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