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破邪 丁一 摧外道▪P2

  ..續本文上一頁因論者說,修善本來不是地獄的因,這是無因的意思,作惡也不是生天的因,這也是無因的意思,假如根據無因論者所說,無因而有果,善因招地獄,惡業感天堂,這顯然是顛倒的謬論。今正要說明那種主張是站不住腳的,所以故意顛倒說“善招地獄,惡感天堂”,以顯示無因有果論者的極端錯誤。

  癸二 破自然

  問曰:有人言,自然有因,自然無因,萬化不同,皆自然有,故無同前過?答曰:蓋未審察之,故生斯謬,如其精究,理必不然。夫論自者,謂非他爲義,必是因他,則非自矣。故自則不因,因則不自,遂言因而複自,則義成矛盾。

  次破自然,也是假設問答。前面雖說“無因”、“自然”實質沒有什麼不同,但主張自然的未必同意無因,既有兩種主張兩個概念不同,故須重破自然。又前無因是天竺外道,今破自然是破震旦異執。莊生不說無因而強調自然,故設問答以斥之。自然的主張如今文所明。“自然有因,自然無因,萬化不同,皆自然有。”意謂有因無因,皆是自然。你前破無因,怎能破我自然,故雲“無同前過”。意謂:自然之道,勝過無因之說。“答曰”下正破,大意是:你那種說法,大概是沒有詳細的審察,所以才說出錯誤的言論,如果精細地研究一下,道理未必像你所說的那樣。“夫論自者”以下,進一步論證,詳察“自然而有”的說法,是意味著不憑借任何其它因素的意思,必是憑借其它的因素而産生而存在,那就不是“自然而有”的含意了,自然就不能有因,有因就不是自然,現在你說是有因,又說是自然,自然又說是有因,這道理是矛盾的,怎麼能站住腳呢!前面外人立義有兩句,“自然有因,自然無因”。自然無因,前段破無因,此義即被破,故不再破,此文只破其“自然有因”一句,指出“自然有因”是自相矛盾的,理論上不能成立。

  辛叁 破有因無果

  壬一 敘異計

  問:雲何名爲有因無果?答:斷見之流,唯有現在,更無後世,類如草木,盡在一期。

  有因無果論者,只承認今生一世的因果,而不承認過去,未來和現在的叁世因果。不承認叁世因果的,便屬于有因無果論者,此文主要是就叁世因果說的。斷滅見人,只相信今生現在的事實,不相信人死還有後世,例如草木,一旦幹枯腐爛就算完了,如果真是有因無果,那麼,有人作了壞事會得不到懲罰,做了好事也得不到善報,一死就完了。這豈不是有因而無果嗎?這哪裏還有因果道理!佛教認爲,有因必有果,若人作了善業和惡業,今生縱然未能受報,來生也是要受報的,經過多少生也要受報。人的心靈是相續存在的,不是一死就完了的。常言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未報,時間不到,時間若到,一定要報。”不會有因而無果的。有因無果,作善作惡,不必招報,這種理論對于人生、社會是沒有什麼好處的,若說作惡招禍殃,作善有余慶,這對人心社會起到警惡勸善的作用,否則,人心無所忌憚,便無所不爲,若懂得和相信因果不昧,心有余悸,便不敢作壞事,減少壞人壞事,是大有裨益于國家社會的治安與太平。

  壬二 批破

  難曰:夫神道幽玄,惑人多昧,義經丘而未曉,理涉旦而猶昏,唯有佛宗,乃盡其致。經雲:“如雀在瓶中,羅紗覆其口,紗穿雀飛去,形壞而神走。”

  這是申正破,正理申顯,邪計自破。此處所說的“神道”,是指心識精神之神道,不是指真如菩提之道。“幽玄”二字皆是深隱難知的意思,故稱“神道幽玄”。“惑人多昧”,“惑”有“疑惑”和“迷惑”二義,半疑半信叫“疑惑”,完全不知叫“迷惑”。“昧”是愚昧或暗昧,對事理不明了叫昧。“義經丘而未曉”,此“丘”指孔丘,即是孔子,孔夫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叁世因果的義理,經過孔丘孔夫子也未曾曉得,故言“義經丘而未曉”。“理涉旦而猶昏”,此“旦”指周公旦,古代周公,姓姬名旦號周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製禮樂立刑政,輔佐武王而治天下,極有盛譽。“昏”是昏迷,對事理認識模糊不清叫“昏”。就是說叁世因果的道理,經涉及周公旦猶是模糊不清,故言“理涉旦而猶昏”。周公、孔子在中國古代都被稱爲聖人,似乎是無所不知,然而他們對于叁世因果的道理都暗昧不清,他們有時“郊祭上帝”,“旅于泰山”,有時又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可見周公孔子,對于幽玄的神道是多麼迷惑無知,只有佛教才詳明其義理,才把叁世因果的道理清清楚楚地講了出來。人死精神不滅,佛經曾有這樣的比喻,如雀鳥在瓶中,用綢布紮蓋著瓶口,綢布穿破,雀鳥飛去,就像人死,身壞了,神識走出一樣。此處引的是《七女經》。

  匡山慧遠釋曰:火之傳于薪,猶神之傳于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前薪非後薪,則知指窮之術妙,前形非後形,則悟情數之感深,不得見形朽于一生,便謂識神俱喪,火窮于一木,乃曰終期都盡矣,後學稱黃帝之言曰:形雖糜而神不化,乘化至變無窮。雖未彰言叁世,意已明未來不斷。

  匡山就是現在的江西廬山。慧遠是東晉著名的高僧,著有《形盡神不滅論》,解釋形雖朽而神不滅義,爲今所引。“火之傳于薪,猶神之傳于形,”四句,火比喻神識,薪是燒柴,比如形軀。如薪火,火傳到柴上在燃燒,這柴燒完了又轉到別的柴上燃燒,薪薪相續,火終不斷。人的精神不滅也是這樣,今生的形體壞了死了,由業識的招感,轉到來生爲天爲人,業力不盡,招報無窮,神終不滅。“前薪非後薪,則知指窮之術妙”,“指窮”二字,前薪燒盡爲窮,後薪續前爲指,前薪燒盡,後薪相續,指後續前,名爲“指窮”。《莊子·養生篇》,“指窮于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又一釋,“指”應讀作“脂”,“脂”爲油脂,可以燃燒故名薪,“脂窮于爲薪”,是脂薪有燒完的意思,但火卻傳于別的薪脂繼續下去,沒有窮盡的時候,故言“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前是依古釋,後是今人所釋,兩釋皆說,前薪燒盡,後薪繼燒,火終不滅。“術妙”,“術”是方術技巧的意思,這種說法很巧妙,叫“術妙”。“前形非後形,則悟情數之感深”,意謂:由前薪非後薪的絕妙方術,知道火會相續不斷,人們的轉生,前身非後身也是這樣,從而便領悟到,有情心數的業感相續道理之深。由上述理論的表明,就不能這樣說:“人身死于一生,便謂情識精神俱都喪盡,火燒完一堆木柴,以後再也沒有火了。”

  “後學稱黃帝之言曰”一段,是引黃帝的話以明身雖死而神不滅。慧遠的《形盡神不滅論》說:“文子稱黃帝之言曰,形有糜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變無窮。”“文子”即文中子。黃帝是中國古代叁皇五帝的第一帝,姓公孫,居軒轅之丘,稱爲軒轅氏。有土德之瑞,故稱黃帝。他是中國民族的起點,如通常說“我們都是黃帝子孫”,或稱“炎黃子孫”,就是指的這位黃帝。相傳,黃帝曾這樣說過,“形雖糜而神不化,乘化至變無窮”,“糜”是糜爛,沒有,就是身體死了沒了。“神不化”就是“神不滅”,有生有滅名爲“化”,宇宙萬有,也稱萬化,即世間生滅的事物。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滅的精神乘禦在生滅萬化的事物中,能至變無窮。這等于說,衆生不滅的業識精神流轉在六道中,隨業至變無窮。“雖未彰言叁世”兩句,是章主的評語,上引黃帝之言,雖沒有明顯地說有叁世因果,可是意思已經說明了未來是不斷滅的。

  辛四 破無因無果

  問:雲何名爲無因無果?答:既撥無後世受果,亦無現在之因。故六師雲:“無有黑業,無有黑業報,無有白業,無有白業報。四邪之中,最爲尤弊,現在斷善,後生惡趣?

  無因無果論者,既不承認有後世善惡果報,又不承認現世作的善惡業因。故六師雲:“無有黑業,無有黑業報”,黑色表惡,業是因義,黑業即是惡因,“黑業報”就是惡因招的惡果報。“白業”是善因,“白業報”是善因招的善果報。善惡因果一概不承認,就是無因果論者的主張。“無有黑業無有黑業報”等文,出《涅槃經》卷十七,是六師中第一富蘭那迦葉所計,是斷滅見者。以上是敘邪計。四邪之間,最爲尤弊”四句,是宗主的評破。此邪既不建立什麼理論,故用不著以理破之,直批判而已,故言:四種邪見中間,這種罪惡最大,以不相信因果報應,就不肯克己止惡,存心爲善,所以說現世斷善根,未來墮惡道,這種人貪欲嗔恚膨脹,唯利是圖,世風日下將何以改善!

  庚叁 總結四宗

  問:斯之紛謬,起自何時?答:釋迦未興,盛行天竺,能仁既出,殄斯謬計,佛滅度後,柯條更繁,龍樹後興,重加剪伐。

  此文總結外道四宗,並說他們興起的時間。《百論疏》卷叁,解釋迦毗羅——數論派,優樓迦——勝論派和勒沙婆叁派之後說:“此之叁師,並是釋迦未興,盛行天竺,釋迦出世時,但值十八一切智人。”叁種外道六師皆自稱是一切智人,並與釋迦同時,這裏不論是釋迦已前就有的,或是和釋迦同時代的,能仁即釋迦,既然出世,即殄滅此等邪謬。佛滅度後,外道支派又重繁生,龍樹既興,對這些外道支派,又重加剪除和砍伐,細小的枝條要剪除,大的木本須砍伐,故言“剪伐”。

  已二 排震旦衆師

  庚一 總標大科

  次排震旦衆師,一研法,二核人。

  上來破天竺外道完了,今次排震旦衆師。我國古代學派很多,所謂諸子百家,九流七略,不能一一備舉,只就影響大的略舉儒道兩家加以評判。儒道兩家又以道家爲主。這兩家主要講人倫之道,治國之術,修身養生方法,也談天地陰陽哲學道理,有益于人世,爲世間法,不必謂之爲邪,只是沒有斷惑證真出世的大道,其淺近可知,可是有人…

《叁論玄義記 五、釋本文 甲一、通序大歸 乙二、別釋破邪顯正 丙一、破邪 丁一 摧外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