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是不生滅的真心,更有一分生滅的,指有漏刹那滅的虛妄雜染法。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而非一非異,這才名爲阿黎耶識。和合,可以解說爲打成一片。生滅與不生不滅打成一片,即非異義;雖然打成一片,不生不滅還是不生不滅,並不成爲生滅;生滅還是生滅,並不成爲不生滅,即非一義。不生滅與生滅,在矛盾中有他的統一,在統一中而有矛盾。阿黎耶識,即爲不生不滅與生滅的矛盾的統一,在統一中而不失不生不滅與生滅的差別性。所以,阿黎耶識不能肯定它是生滅,也不能肯定它是不生不滅,而是不生不滅與生滅的綜合。舉例來說,陽光是強烈而皎潔的,因爲空中有雲,把太陽遮了,陽光透過雲層,即成爲陰沈沈的光。這陰沈沈的光,無疑的,是依強烈而皎潔的陽光有的,如沒有皎潔的陽光,陰沈沈的光,是不會有的。但是,這陰沈沈的光,就是太陽光嗎?不是的,它是由陽光透過了雲層而顯現爲如此的。因此,我們說陰沈沈的光,是依陽光與雲層二者和合而有的。阿黎耶識也如此,依如來藏有生滅心,是不錯的;但不僅是如來藏,是依不生不滅(如來藏)與生滅的和合,才成爲阿黎耶識(生滅心)的。可是,話又得說回來,即使是陰沈沈的光,它的根源,到底是從陽光而來,不能說它不是光。所以,阿黎耶識的自體,就是如來藏。但不能就此說阿黎耶識等于如來藏;如陰沈沈的光,雖來于陽光的,但還有經過雲層的關系,不能說它與皎潔強烈的陽光一樣。上來是依文略釋,以下要加以詳細的討論。
梵語阿黎耶或阿賴耶識,譯義略有叁:一、聖義,阿黎耶即聖者,如說“阿利耶婆盧揭谛爍缽啰耶”──聖觀自在。古代地論師,說阿黎耶即是真心、佛性,阿黎耶識即是聖識。聖,當然是無漏性淨的。二、真谛譯阿爲無,譯黎耶爲沒。沒是失義,無沒識即無失識。無失義可有二種:一、無始以來所熏集的一切種子,任持不失;二、衆生在生死流轉中,無漏的功能性也不失壞。叁、玄奘譯阿賴耶爲藏,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的叁義。阿含經裏;也有阿賴耶名,可解說爲著落處;依處、窟宅、家、藏,都是同一意義,這是無始生死流轉的根據處。阿含經說:“衆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喜阿賴耶”;或說:“起欲、起貪、起親、起愛、起阿賴耶、起尼延底、起耽著”。阿賴耶的著落處,實與愛取的染著義相近。染著,實爲叁界生死流轉的根源。不過,阿含經只稱爲阿賴耶,而不名爲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這要到大乘經裏才有。名詞的定義,本是不很確定,隨時隨地而多有變化的;由于使用的習慣不同,所以阿賴耶識,古人也有不同的解說,這不能專宗一家而抹煞一切的。
中國古代的唯識學,可有叁大家;即地論宗、攝論宗、唯識宗。對阿賴耶識的解說,都不能相同,這可看作叁家的根本诤論處。依玄奘所傳的唯識宗說:阿賴耶的意義是藏,有能藏、所藏、執藏──叁義;叁義的性質,都是就虛妄雜染方面說。從衆生的立場說,衆生本是雜染的。能藏、所藏,約受熏、持種說。(別約阿賴耶的別名:阿陀那、異熟識等,說明他的執持根身爲異熟體)。然唯識宗對阿賴耶所取的主要義,在我愛執藏。即第七末那識,不了阿賴耶的相似相續,以阿賴耶爲執著處,執爲自我。唯識宗(成唯識論依瑜伽師地論)說阿賴耶識,特重于此,所以說八地菩薩和阿羅漢,舍阿賴耶名。這在其他的大乘經中,是難得看到的;至少,阿賴耶一名,可到成佛爲止。這也許是唯識宗與起于西北印度,受聲聞乘的影響特深,所以這樣說吧!若依異熟果報義說,那麼,“金剛道後異熟空”,要到了佛果,才能舍阿賴耶名。倘約阿賴耶持種的意義說,可通于無漏種,成佛以後,也還是可名爲阿賴耶谶的。這似乎又不是大乘經義。總之,唯識宗的阿賴耶識,是偏重有漏雜染的,偏重受熏持種的種子識與業感異熟的異熟識。所說的特重我愛執藏,在唯識的其他論典,也不盡然。
真谛所傳攝論宗的解說:依主要的意義說,阿黎耶也以虛妄雜染爲體的。所以說:“攝大乘論雲:八識是妄識,謂是生死之根”(法華玄論二)。真谛譯的決定藏論──瑜伽師地論的攝抉擇分的異譯,也這樣說:“斷阿羅耶識,即轉凡夫性,舍凡夫法。……阿羅耶識是無常,是有漏法……爲粗惡苦果之所追逐……是一切煩惱根本”。然統論攝論宗的阿黎耶識有叁義(解深密經圓測疏):一、果報黎耶,即黎耶爲衆生生死流轉的異熟報體,性是無覆無記的;受熏持種,執持根身,從此緣起根身器界及轉識的。唯識宗所重的,即此:約衆生的業感異熟說。二、染汙(執性)黎耶:衆生有微細的我執及法執,我執屬第七,微細法執即屬阿賴耶;此同唯識學的安慧義。但專宗護法的唯識宗,以阿賴耶爲無覆無記性,沒有法執;無明等的微細法執屬于第七識。然阿賴耶的本義,實是有染著特性的。叁、解性黎耶:解性,即覺性的意思。解性黎耶是不滅的,爲成佛以後的報身體;與如來藏義相同。攝論宗依決定藏論、叁無性論,立第九阿摩羅識(無垢),即真淨心,即本覺,即真如的能緣義。攝論宗的阿黎耶叁義與本論略同,所以一般說攝論宗的阿黎耶,是真妄和合的。然依攝大乘論說,阿黎耶還是重在異熟性的。
菩提留支所傳地論師的阿黎耶識說:地論師的根本義,以爲阿黎耶識,就是第一義心,也即是真心。這是重在真淨的,與唯識宗專在妄染方面說,完全相反。妄心,在地論師的學說中,屬于第七識的。他把心識分爲叁類:一、真識,二、妄識,叁、事識。眼等六識爲事識,第七阿陀那爲妄識,第八阿賴耶爲真識。賴耶唯真,這是地論師的根本義。地論宗以十地論得名,然在十地論裏,並沒有詳細的論述唯識。詳細說明唯識與阿黎耶的,還是在楞伽經。菩提流支譯楞伽經十卷,作楞伽經疏,說到阿黎耶有真與妄的二義(叁論玄疏鈔);雖說有真妄二義,而重心在于真。衆生位中,真與妄是不曾相離的。妄心,主要的是無明;無明與真心,相依不離;從不離真心的妄染說,是第七阿陀那;從不離妄染的真心說,是第八阿黎耶。黎耶識也有虛妄義,即是這樣。然地論師的思想,據說,有相州北道派與相州南道派(法華玄義釋簽;法華文句)。南道派以勒那摩提爲主,以爲阿黎耶全屬于真的,阿黎耶能生一切,即是真如法性生一切法──這是佛教中非常特殊的學派。北道派以菩提流支爲主,說阿黎耶有真與妄的二義。一切法從阿黎耶識生,黎耶是真妄和合的,即指真心爲妄熏染而現妄染的一切法。故地論師說黎耶唯是真心,實在也有真妄和合義,不能一概而論。
本論的思想,近于地論師的北道派,因此古人以爲是地論師所造。攝論宗說阿黎耶有真妄,與本論也相近;但所說的阿黎耶識,所含的性能事用極廣。地論宗說阿黎耶是真妄和合的,在第八阿黎耶識中,僅此簡要的根本義;從此和合心而生一切法,事實上,即屬于第七識──意的範圍。這一點,本論與地論宗義是極相合的。然地論宗雖說黎耶通真妄,而重心在真;攝論宗雖通真妄,而重心在染;本論卻是更能折中貫通于真妄的。由上面所列舉的唯識叁宗義,我們可以知道:攝論宗的阿黎耶識義,範圍最廣;唯識宗的阿賴耶識,比攝論宗義爲狹,然所論的事用,也很多;地論宗的阿黎耶識,論性質,有真有妄,大于唯識宗;而論事用,卻最爲狹小。本論的思想,與地論師的最相近。
心生滅門的根本義,是本論的精要處,還應該深徹的了解,才不致誤會論義。本論所說的不生不滅與生滅,究竟應怎樣解說?這應根據真常系的諸大乘經來解說,才是恰當的。先舉楞伽經來說。一、如經說:“如來藏本性清淨不生不滅,無始時來爲雜染法之所熏集,故名阿賴耶識”。由此,可知阿賴耶識,是約如來藏爲雜染法熏集而得名。本論的生滅,即可看作楞伽經的虛妄熏染。二、經說相滅時,宋譯作:“覆真相識,不實虛妄滅……”。覆真相識,異譯即作藏識。這可知,真相識爲雜染法所熏集隱覆,即名阿賴耶識。叁、說到阿賴耶與七識的異不異,阿賴耶滅不滅時說:“但業相滅,非真相滅”。這可見阿賴耶中有二種相:一、業相,二、真相。真相,即不生滅的如來藏。業相,即雜染熏習,爲發生一切雜染法的動力,楞伽經名爲業。所以,阿賴耶識滅,只是阿賴耶的有漏雜染熏習滅,阿賴耶識的自體——真相,是不滅的;真相,即是如來藏心。四、宋譯的如來藏緣起門說:“業與生相,相系深著”。業,爲雜染熏集的動因,與生相是相互結合的。勘梵文楞伽經,即作“業相與真相”。阿賴耶爲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及刹那生滅的有漏熏習的相對統一體。本論說阿黎耶爲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大體依楞伽經而立。
又,密嚴經說:“我說如來藏,以爲阿賴耶,愚夫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藏即阿賴耶識,此約體而說;但還有阿賴耶不同于如來藏處。楞伽經說:凡夫及聖者(指菩薩及小乘四果)因阿賴耶識而有生滅,故修學佛法的,應(將虛妄的雜染種取消)轉去如來藏中的阿賴耶名。據實說,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自體或真體;不過名爲阿賴耶,而且需轉去阿賴耶的名稱,可見與如來藏少有差別。楞伽經說;有漏習氣是刹那──生滅,無漏習氣非刹那──不生滅。世親的攝大乘論釋也說:如說阿賴耶與種子是一體,即無生無滅。可見阿賴耶識的生滅,即由于有漏種子的熏習生滅而來。本論的不生不滅,即是心真如體,而含攝得無漏習氣的性淨功德;生滅,即是虛妄雜染熏習。生滅與不生滅的和合,即成爲心生滅門的阿黎耶識。
生滅,是虛妄的熏染,也名爲習氣,或名隨眠,或名粗重,或名爲業,或名遍計所執種子。有漏雜染法,不出惑業苦叁;所以妄染的根本熏習,也可依惑業苦而立不同的名字。楞伽經說名爲業,如說:“心能積集業”;業即隱覆真相的妄染因,爲引發生死雜染的動力。仁王護國般若經、勝鬘經、菩薩本業璎路經,都說到五住煩惱。煩惱的根本,…
《大乘起信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