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P43

  ..續本文上一頁主說:“如是摩诃衍諸佛秘藏,我已總說”。世間的珍品,如真珠寶物,世人總是收藏得很秘密的,不輕意給外人知道。大乘佛法,是諸佛法中最寶貴最秘密的,所以稱爲秘藏。諸佛的秘藏,甚深廣大,無限無量。總說,即扼要的說出了。“若有衆生,欲于如來甚深境界”中,“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那麼應“當”受“持此論,思量修習”。受持是聞慧,思量是思慧,修習即修慧。如于此論聞思修習,“究竟能至無上”“道”──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第二項 別勸

  第一目 修學功德

  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此人定紹佛種,必爲諸佛之所授記。

  爲什麼應如此修學?因爲,“若人聞是”大乘“法已”,能直下承當,不覺得論裏的道理太深,不以爲自己的智慧不夠,能“不生怯弱”退悔心。“當知此人”,決“定”能“紹”隆“佛種”。紹,是繼承的意思。此人是“必爲諸佛”“所授記”的。于大乘甚深法,能勇猛承當,將來即能繼承佛位,所以諸佛即先爲授記證明。此贊菩薩聞慧功德,也是稱贊信德。

  假使有人能化叁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爲喻。

  次贊菩薩的思慧功德,也是勝解德。“假使有人,能”教“化叁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令”他修“行十善”;這教化衆生的功德,是大極了!但還“不如有人于一食頃,正”確的“思”惟“此法”。這短時的思慧功德,“過”于“前”說的教化“功德,不可爲喻”!因爲,教化叁千大千世界衆生行十善,不過使得人天果。能思惟此法,正解法義,將來即可成佛,能教化無邊衆生同成佛道。這樣,功德的殊勝,當然是不可比喻的了。

  複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歎其功德,亦不能盡。何以故?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此人功德,亦複如是無有邊際。

  此說菩薩修慧功德,也是行證德。“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的“功德”,即“無量無邊,不可得說”。這不但是衆生數說不出來,“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贊“歎”他的“功德”,也“不能”窮“盡”。佛能于一刹那中出無邊音聱,這樣的十方一切諸佛,而又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還不能盡說修行本論甚深法門的功德。爲了說明功德無邊的理由,所以接著說:這因爲“法性”本具的“功德”是“無有盡”的,“此人”契法性而修證的“功德”,所以也“如是”的“無有邊際”。修行的功德,與法性相應的,法性遍一切處,所以功德也遍一切處。如一杯水,倒在大海中,即遍于大海,無處不有,一杯水與無邊海水相融而也成爲無邊。大智度論也說:一般的功德,都是有限量的;如與般若相應而修集的功德,即沒有限量。所以,本論的觀察修行,是與法性相應的行證。

  第二目 毀謗過失

  其有衆生于此論中毀謗不信,所獲罪報,經無量劫受大苦惱。是故衆生但應仰信,不應誹謗。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絕一切叁寶之種。以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入佛智故。

  信解行證的功德,這樣的深廣;相反的,誹謗的過失,當然不可限量。五無間罪,已是世間最重的罪了。但誹謗大乘,即是斲傷衆生的慧目,斷絕衆生成佛的慧命,所以過失更重。如“有衆生,于此論中”所開示的法門,“毀謗不信”,他將來“所獲”的“罪報”,要“經無量劫受大苦惱”。這如般若經的信毀品廣說。“是故,衆生”即使不能解信,也“應仰信”。推仰佛菩薩的智慧,推仰佛法的不可思議。自己雖沒有能力去了解,也應該仰信他。“不應”因自己不解而“誹謗”他,“以”致深“深”的“自害”,又“害”了“他人”。以盲引盲,由此自己而及他人,“斷絕”了“一切叁寶”的“種”子。因爲“一切如來”,都“依此法”門而“得涅槃”;“一切菩薩”,都“因”此法門而“修行”,以趣“入佛”的一切種“智”。依此法而得涅槃的,是佛寶;因此法而修行的一切菩薩,是僧寶;佛所證與菩薩所行的是法寶。叁寶都依此法門而住世,所以毀謗此法門,即是斷絕了叁寶種子。

  第叁項 結勸

  當知過去菩薩已依此法得成淨信,現在菩薩今依此法得成淨信,未來菩薩當依此法得成淨信,是故衆生應勤修學。

  信行的功德,毀謗的過失,都已說明。再舉一切菩薩爲例,結勸修學。“當知過去菩薩,已”經“依此法”門而“得成淨信”。得成淨信,即發心住的信成發心。過去的如此,“現在菩薩”,現“今”正“依此法”門而“得成淨信;未來菩薩,當”來也是“依此法”門而“得成淨信”。叁世菩薩,無不依此起信發心,“是故”一切“衆生”,聽聞此甚深法門的,“應”該精“勤修學”,趣入菩提道才是。

  第二節 回向

  諸佛甚深廣大義,我今隨分總持說,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衆生界。

  論主造論完了,又說此回向頌。“諸佛甚深廣大義,我今隨分總持說”二句,結說造論。大乘佛法,不出二義:甚深義與廣大行。論主不能一切盡說,只能隨力隨分,扼要的總略而說。以略攝廣,以少持多,名爲總持。此造論──宏揚大乘佛法的功德,不爲自利,而願意“回此功德,如法性”回向,“普利一切衆生界”。回向有叁:一、回向成佛道;二、回向利衆生;叁、如法性回向,即等法界回向。功德與法界相應,遍一切處。如法性回向,是大乘的根本回向。不是離了發心成佛和利益衆生而獨立,正因爲功德與法性相應,遍一切回向,這才能回向甚深的佛道,回向于廣大的一切衆生。論主以造論的功德,稱法性回向,回向于普利一切衆生,即與因緣分中造論的意趣相呼應。如但爲名利恭敬,或自求解脫,即非大乘法施了!

  

  

《大乘起信論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切莫誤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