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熏习”,所以“令心生灭”无常。因为无常,过去世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的苦恼“逼迫”;“未来所”受“苦”逼,在生死未断以来,是“无”有“分齐”可说的。三世苦逼,是这样的“难舍难离”,“而”众生等“不”能“觉知”!“众生如”此地愚迷,实在“甚为可愍”!行者这样的依于无常苦观,起大悲心。大悲心起,即引发度脱一切众生苦的大愿。所以说:行者如悲心滋生,即应当“作此思惟”:众生是那样的苦迫,应加以救度。但如自己仍在妄念分别中,自救不暇,那里能救一切众生?所以“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一切“分别”戏论。自心如离诸分别,即能“遍于十方”世界,“修行一切诸善功德”。离分别心即慧,修一切功德即福。以此福慧功德力,“尽”“未来”际的,“以无量”善巧“方便”,去“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涅槃第一义乐,即离系的究竟真实乐。既从悲心而发大誓愿,即应由大誓愿而精进修行。所以说:因为生“起如是”大悲大“愿”,所以菩萨“于一切时”中,“一切处”所,“所有”一切的“众善”,都能“随”自“己”所“堪能”的,孜孜“不舍”的去“修学,心无懈怠”。心无懈怠,即是大精进。
依四念处观发大悲心,由大悲心立大愿,由大愿而勤修善行,利益众生。由此助成真如三昧,不弃善行,不但了脱自己的生死,而能趣入于普救一切众生的佛道。
4 观时
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
本论重于无分别止,修观但是助成而已。所以,“唯除坐时,专修于止”,不作观想。“若余一切”行住卧起,语默动静间,都应“当”如上所说的观门而“观察”:而知菩萨的“应作”或“不应作”。该做的即去做,不该做的不做,不可差失。这样的处处检点身心,如法如律,自利利人。
乙 观成双运
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上来别说止观的修习。然本论以止修为本,所以坐时修止,余时修观。修观时不离修止,即成止观双运。“若行、若住、若卧、若起”,即除了专修止的坐而外,都“应止观俱”时修“行”。依本论说:一切修习,都不应离于止,因止是远离一切妄境的真修。坐时专修止的时候,不能修观;余时修观,也不离止而修。本论的修观及双运说,与其他的经论不同。大乘一般的共义:起初别修止,别修观,久久淳熟,即能止观双运。修止,固不限于专坐,而坐时也还是可以修观,可以双运的。总之,本论专重于止,扩大了止,不但修观被局限于四念处,而无关于无分别观;连双运道,也被局限于行住起卧时,不通于坐。这是偏重于修止者的教授。什么是止观俱修?即是说:“虽念诸法”的“自性不生”,是止修;“而”同时“即念因缘和合善恶”的“业”力,“苦乐”等果“报,不失不坏”,是观修。“虽念因缘善恶业报”,是观修;“而”同时“即念”一切法“性不可得”,是止修。这样同时的止观俱行,即双运而修。如依大乘通义说:念一切法自性不生,是胜义观;念因缘业报不失,是世俗观;这即是二谛无碍的中观。而本论以胜义观为止修,以世俗观为观修,以此二谛观为止观双运。修习止观,不能专在定中、坐时,于行住卧起的一切日常生活中,也要不离。修行,是要于一切境界,都能使心安住于正道。所以说:“担水搬柴,无不是工夫”。以坐中专修的,应用于一切日常生活中,渐渐的打成一片。若修行与日常生活不能相应,即成无用。如经说:“应不住色而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这都是要于行为中去修行般若,并非空坐静守可以了事。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次说明止观俱修的必要:“若修止”,一、能“对治凡夫”的“住著世间”;二、“能舍二乘”的“怯弱”“见”。“若修观”,一、能“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的“狭劣心”的“过”失;二、能“远离凡夫”的“不修善根”。止与观,都能对治凡夫、二乘的过失。凡夫有二病,一、恋著世间,没有出离心。如修止,能远离一切妄想,于世间五欲不生恋著。二、不修善根,因不知善恶有报的必然性。如修观,即可以生起修习善根的心行。二乘也有二病:一、怯弱见,即怖畏生死,没有大丈夫的心量,不能于三界生死中广度众生。如修止,能了知三界本来寂灭,幻妄的生死不实,即能舍离二乘的怯弱心。二、不起大悲心,二乘的心性狭劣,专为自己,没有利他心。如修观,即知一切众生,都在生死苦痛中;自己要出离生死,一切众生也要出离生死,由此而生救度众生的悲心。“以此”止观能对治凡小过失的意“义”,“是止观二门”,应双运同修,这才能“共相助成,不相舍离”。止观不相舍离而修习,即能出离凡小的病患,趣入菩萨的正道,住佛种性。“止观不具”,不离凡夫与小乘的情见,即“无”有“能”力趣“入菩提”的正“道”。
第二项 特胜方便行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修行以成就信心的方便,有二:一、正常方便,二、特殊方便。如修五门行以成就信心,信心成就即入发心住,是菩萨行的正常方便,也是万修万人去的大道。特殊方便,即念佛法门,是为特殊根器而说的。
一般人说:念佛法门,最广大,最崇高。文殊、普贤等大菩萨,也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然大乘本意,如论说:“众生初学是”大乘“法”,“欲求正信”,即是为初学者而说的。初学者所求的正信,即信心圆成而得发心住。发心求得正信,理应修行上说的五门;但这一类初学者,“其心怯弱”。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也说:为怯弱众生,才开示易行道的念佛法门。怯弱,即是没有于生死中历劫修行的意志。他们自觉:“住于此娑婆世界”,环境恶劣,生命短促,善知识希少。如一口气不来,即属再世,又不知往何处去。想到这里,不觉胆怯恐怖起来。“自”己“畏”惧,在流转生死中,“不能常”常“值”遇“诸佛,亲”近“承”事“供养”,随佛修学。修习到信心成就──初发心住,要经过十千劫,而十千劫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的生死;见佛闻法,这真是毫无把握的事。这样,不免“惧”怕起来,以为“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回,或修学二乘法,或培植福德,求人天福报。对于这样的初学而又怯劣的众生,大乘的正常道,是不能适应的。所以别开方便:“当知如来有”殊“胜”的“方便”,能“摄护信心”,不使退失,能得成就。此与阿含的根本教相合:阿含经开示的法门,大多为自力强毅的人说。所以说:只要正见增上,即百千万劫流转生死,也不堕恶趣。为了怯弱忧虑的根性,佛才开念佛法门。本论所说的特殊方便,即“以专意念佛”为“因缘”,能“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可以“常见于佛,永离恶道”。专意念佛,即心心观念于佛,一心不乱。大乘经说:念十方佛,见十方佛,也发愿往生十方佛土。但念阿弥陀佛,生西方极乐世界,更为普遍。次引经证明,“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的一切“善根”,都发心“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往生的因缘,一、专念;二、修善根;三、回向;四、发愿往生。由于在净土中,常“常见佛”,所以“终无有退”。此念佛法门,能引导怯弱的众生,不因生死久修而退失菩提心,确是难得的方便。
说到往生净土,依唯识宗说:念佛法门,是别时意趣。见佛,要修见佛的业;生清净佛土,也要去修集净土的业;决非专心念佛所能。这如平常说:“一本万利”,并不是说一个钱立刻获得一万钱的利息;是说,用一钱做本经营,经过若干年,可以成为万贯家财。经说念佛可以见佛,而佛的意趣,实是指另一时候说的。这一解说,许多人都不赞成。他们以为:众生虽业障深重,然佛的大悲愿力不可思议,只要众生信得彻,愿得切,称念阿弥陀佛,即可以带业往生;这几乎纯是他力的了。念佛法门,能接引怯弱众生,使他不退学大乘心。往生净土,也有等级,如三辈九品等。往生净土虽由于常常见佛闻法,不会再退。但初往生时,有的还同于凡夫;有的还同于二乘。“若”因中念佛时,能“观”念“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这不但临命终时,“毕竟得生”净土,而且“住正定”聚,入种性位,信心成就,当下即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念佛有多种:一、念佛相好。二、念佛功德,如十力、四无所畏、三不护、大悲等。三、念佛实相,即观念佛的真如法身。还有:四、中国盛行的称名念佛。念佛法身,即是随顺观察真如三昧。如精勤修习成就,虽不生西方,也能入发心住,不退失菩提心了。末法时代,念佛法身,是很难见到了。念佛功德、相好,也因心粗观细而不容易成就。所以,目下的念佛法门,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称名了。
第六章 劝修利益分
第一节 劝修
第一项 总劝
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
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
“劝修利益分”,相同于一切经的流通分。重在称赞利益,以引发学者修学的热心。
论…
《大乘起信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