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記▪P42

  ..續本文上一頁所熏習”,所以“令心生滅”無常。因爲無常,過去世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有無量”的苦惱“逼迫”;“未來所”受“苦”逼,在生死未斷以來,是“無”有“分齊”可說的。叁世苦逼,是這樣的“難舍難離”,“而”衆生等“不”能“覺知”!“衆生如”此地愚迷,實在“甚爲可愍”!行者這樣的依于無常苦觀,起大悲心。大悲心起,即引發度脫一切衆生苦的大願。所以說:行者如悲心滋生,即應當“作此思惟”:衆生是那樣的苦迫,應加以救度。但如自己仍在妄念分別中,自救不暇,那裏能救一切衆生?所以“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一切“分別”戲論。自心如離諸分別,即能“遍于十方”世界,“修行一切諸善功德”。離分別心即慧,修一切功德即福。以此福慧功德力,“盡”“未來”際的,“以無量”善巧“方便”,去“救拔一切苦惱衆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涅槃第一義樂,即離系的究竟真實樂。既從悲心而發大誓願,即應由大誓願而精進修行。所以說:因爲生“起如是”大悲大“願”,所以菩薩“于一切時”中,“一切處”所,“所有”一切的“衆善”,都能“隨”自“己”所“堪能”的,孜孜“不舍”的去“修學,心無懈怠”。心無懈怠,即是大精進。

  依四念處觀發大悲心,由大悲心立大願,由大願而勤修善行,利益衆生。由此助成真如叁昧,不棄善行,不但了脫自己的生死,而能趣入于普救一切衆生的佛道。

  4 觀時

  唯除坐時專念于止,若余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

  本論重于無分別止,修觀但是助成而已。所以,“唯除坐時,專修于止”,不作觀想。“若余一切”行住臥起,語默動靜間,都應“當”如上所說的觀門而“觀察”:而知菩薩的“應作”或“不應作”。該做的即去做,不該做的不做,不可差失。這樣的處處檢點身心,如法如律,自利利人。

  乙 觀成雙運

  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複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上來別說止觀的修習。然本論以止修爲本,所以坐時修止,余時修觀。修觀時不離修止,即成止觀雙運。“若行、若住、若臥、若起”,即除了專修止的坐而外,都“應止觀俱”時修“行”。依本論說:一切修習,都不應離于止,因止是遠離一切妄境的真修。坐時專修止的時候,不能修觀;余時修觀,也不離止而修。本論的修觀及雙運說,與其他的經論不同。大乘一般的共義:起初別修止,別修觀,久久淳熟,即能止觀雙運。修止,固不限于專坐,而坐時也還是可以修觀,可以雙運的。總之,本論專重于止,擴大了止,不但修觀被局限于四念處,而無關于無分別觀;連雙運道,也被局限于行住起臥時,不通于坐。這是偏重于修止者的教授。什麼是止觀俱修?即是說:“雖念諸法”的“自性不生”,是止修;“而”同時“即念因緣和合善惡”的“業”力,“苦樂”等果“報,不失不壞”,是觀修。“雖念因緣善惡業報”,是觀修;“而”同時“即念”一切法“性不可得”,是止修。這樣同時的止觀俱行,即雙運而修。如依大乘通義說:念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勝義觀;念因緣業報不失,是世俗觀;這即是二谛無礙的中觀。而本論以勝義觀爲止修,以世俗觀爲觀修,以此二谛觀爲止觀雙運。修習止觀,不能專在定中、坐時,于行住臥起的一切日常生活中,也要不離。修行,是要于一切境界,都能使心安住于正道。所以說:“擔水搬柴,無不是工夫”。以坐中專修的,應用于一切日常生活中,漸漸的打成一片。若修行與日常生活不能相應,即成無用。如經說:“應不住色而行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這都是要于行爲中去修行般若,並非空坐靜守可以了事。

  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舍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此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舍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次說明止觀俱修的必要:“若修止”,一、能“對治凡夫”的“住著世間”;二、“能舍二乘”的“怯弱”“見”。“若修觀”,一、能“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的“狹劣心”的“過”失;二、能“遠離凡夫”的“不修善根”。止與觀,都能對治凡夫、二乘的過失。凡夫有二病,一、戀著世間,沒有出離心。如修止,能遠離一切妄想,于世間五欲不生戀著。二、不修善根,因不知善惡有報的必然性。如修觀,即可以生起修習善根的心行。二乘也有二病:一、怯弱見,即怖畏生死,沒有大丈夫的心量,不能于叁界生死中廣度衆生。如修止,能了知叁界本來寂滅,幻妄的生死不實,即能舍離二乘的怯弱心。二、不起大悲心,二乘的心性狹劣,專爲自己,沒有利他心。如修觀,即知一切衆生,都在生死苦痛中;自己要出離生死,一切衆生也要出離生死,由此而生救度衆生的悲心。“以此”止觀能對治凡小過失的意“義”,“是止觀二門”,應雙運同修,這才能“共相助成,不相舍離”。止觀不相舍離而修習,即能出離凡小的病患,趣入菩薩的正道,住佛種性。“止觀不具”,不離凡夫與小乘的情見,即“無”有“能”力趣“入菩提”的正“道”。

  第二項 特勝方便行

  複次,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修行以成就信心的方便,有二:一、正常方便,二、特殊方便。如修五門行以成就信心,信心成就即入發心住,是菩薩行的正常方便,也是萬修萬人去的大道。特殊方便,即念佛法門,是爲特殊根器而說的。

  一般人說:念佛法門,最廣大,最崇高。文殊、普賢等大菩薩,也要回向往生極樂世界。然大乘本意,如論說:“衆生初學是”大乘“法”,“欲求正信”,即是爲初學者而說的。初學者所求的正信,即信心圓成而得發心住。發心求得正信,理應修行上說的五門;但這一類初學者,“其心怯弱”。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也說:爲怯弱衆生,才開示易行道的念佛法門。怯弱,即是沒有于生死中曆劫修行的意志。他們自覺:“住于此娑婆世界”,環境惡劣,生命短促,善知識希少。如一口氣不來,即屬再世,又不知往何處去。想到這裏,不覺膽怯恐怖起來。“自”己“畏”懼,在流轉生死中,“不能常”常“值”遇“諸佛,親”近“承”事“供養”,隨佛修學。修習到信心成就──初發心住,要經過十千劫,而十千劫中,不知要經曆多少的生死;見佛聞法,這真是毫無把握的事。這樣,不免“懼”怕起來,以爲“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回,或修學二乘法,或培植福德,求人天福報。對于這樣的初學而又怯劣的衆生,大乘的正常道,是不能適應的。所以別開方便:“當知如來有”殊“勝”的“方便”,能“攝護信心”,不使退失,能得成就。此與阿含的根本教相合:阿含經開示的法門,大多爲自力強毅的人說。所以說:只要正見增上,即百千萬劫流轉生死,也不墮惡趣。爲了怯弱憂慮的根性,佛才開念佛法門。本論所說的特殊方便,即“以專意念佛”爲“因緣”,能“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可以“常見于佛,永離惡道”。專意念佛,即心心觀念于佛,一心不亂。大乘經說:念十方佛,見十方佛,也發願往生十方佛土。但念阿彌陀佛,生西方極樂世界,更爲普遍。次引經證明,“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的一切“善根”,都發心“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往生的因緣,一、專念;二、修善根;叁、回向;四、發願往生。由于在淨土中,常“常見佛”,所以“終無有退”。此念佛法門,能引導怯弱的衆生,不因生死久修而退失菩提心,確是難得的方便。

  說到往生淨土,依唯識宗說:念佛法門,是別時意趣。見佛,要修見佛的業;生清淨佛土,也要去修集淨土的業;決非專心念佛所能。這如平常說:“一本萬利”,並不是說一個錢立刻獲得一萬錢的利息;是說,用一錢做本經營,經過若幹年,可以成爲萬貫家財。經說念佛可以見佛,而佛的意趣,實是指另一時候說的。這一解說,許多人都不贊成。他們以爲:衆生雖業障深重,然佛的大悲願力不可思議,只要衆生信得徹,願得切,稱念阿彌陀佛,即可以帶業往生;這幾乎純是他力的了。念佛法門,能接引怯弱衆生,使他不退學大乘心。往生淨土,也有等級,如叁輩九品等。往生淨土雖由于常常見佛聞法,不會再退。但初往生時,有的還同于凡夫;有的還同于二乘。“若”因中念佛時,能“觀”念“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這不但臨命終時,“畢竟得生”淨土,而且“住正定”聚,入種性位,信心成就,當下即不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念佛有多種:一、念佛相好。二、念佛功德,如十力、四無所畏、叁不護、大悲等。叁、念佛實相,即觀念佛的真如法身。還有:四、中國盛行的稱名念佛。念佛法身,即是隨順觀察真如叁昧。如精勤修習成就,雖不生西方,也能入發心住,不退失菩提心了。末法時代,念佛法身,是很難見到了。念佛功德、相好,也因心粗觀細而不容易成就。所以,目下的念佛法門,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稱名了。

  第六章 勸修利益分

  第一節 勸修

  第一項 總勸

  已說修行信心分,次說勸修利益分。

  如是摩诃衍諸佛秘藏,我已總說。若有衆生欲于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思量修習,究竟能至無上之道。

  “勸修利益分”,相同于一切經的流通分。重在稱贊利益,以引發學者修學的熱心。

  論…

《大乘起信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切莫誤解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