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祖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天臺宗,大都處于比較保守自修的狀態。

  五祖法華智威大師

  智威大師(公元? - 680年),唐代僧。處州(浙江)缙雲人,俗姓蔣,家世業儒。傳其前身爲陳代仆射徐陵,曾聞智者大師講經,發願來世童幼出家爲僧。因此,在十八歲娶媳婦回家的路途中,遇到一位梵僧,诘問他爲何違背昔日所立誓言。智威當下恍然有悟,立即前往天臺山國清寺,投章安灌頂大師受具足戒,谘受止觀心要,定慧俱發,證得法華叁昧。高宗上元元年(公元六七四年),至蒼嶺普通山,力修禅觀,以其地狹,難容廣衆,于是又到軒轅煉丹山開荊拓棘,晝講夜禅,手寫藏典,跟隨他習禅者有叁百多人,聽講者七百余人,並分九處安居。從居住的地方到講堂授課,或到禅堂坐禅,需走八十裏路,智威大師未曾遲到過,學人徒衆都說他有神足通。智威大師身長九尺,每次登座說法,有紫雲覆頂,恰如雲蓋,非常莊嚴,時人敬稱爲“法華尊者”。永隆叁年十一月示寂,吳越王追諡“玄達尊者”。嗣法弟子爲慧威,與師並稱“二威”;智威稱“大威”,慧威稱“小威”。

  六祖天宮慧威大師

  慧威大師(公元634至713年),唐代僧。婺州東陽(浙江)人,俗姓劉,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後,谒智威研習天臺教學,頓悟叁觀之法,時人以“小威”稱呼。最初居住京師天宮寺,世人稱他爲“天宮尊者”。後來隱居東陽,謝絕人事,但登門求道者仍不絕于途。高宗時,與智威同爲朝散大夫四大師。朝散大夫是光領薪水不幹活的散官,一般賜給有德行有名望的文官,雖然是個榮譽官職,卻畢竟是五品大員,且天子親賜,開元元年示寂,世壽八十。嗣法弟子爲左溪玄朗。後吳越王敕賜“全真尊者”諡號。

  七祖左溪玄朗大師

  玄朗大師(公元673至754年),唐代僧。婺州烏傷(浙江義烏縣)人,俗姓傅,爲傅大士第六代孫。九歲出家,二十歲敕住東陽清泰寺。受具足戒後,于光州岸律師處修學律儀,至會稽妙喜寺隨印宗禅師研習禅要。後詣東陽天宮寺,從慧威禅師學《法華》等經;又依恭禅師修習“止觀”,並以止觀爲入道安心之要。玄朗大師的性格,喜好山林,曾隱居婺州浦陽縣左溪岩叁十余年,獨坐一龛,麻衣疏食,修頭陀苦行,隨身僅十八件僧物。天寶十叁年九月十九日,呼門人曰:“吾六即道圓,萬行無礙,戒爲心本,汝等師之。”即端坐長別,吳越王諡號“明覺尊者”。玄朗大師平日誨人不倦,且勤于講學,天臺宗的教法,由他漸漸轉盛。門下有中興天臺宗的湛然,與新羅人法融、理應、純英等,名僧輩出。

  八祖荊溪湛然大師

  湛然大師(公元711至782年),唐代僧,常州荊溪人。俗姓戚,家世業儒,而獨好佛法。十七歲從金華方岩受天臺止觀,二十歲入左溪玄朗之門,研習天臺教義,盡得其學。叁十八歲于宜興淨樂寺出家,又至越州從昙一律師學律。天寶九年(公元七五○年),于吳郡開元寺宣講《摩诃止觀》。玄朗示寂後,湛然繼其法席,以中興天臺宗自任,提出“無情有性”之說,主張木石等無情之物亦有佛性,由此發展天臺教義。一生致力于宏揚天臺教觀,講說撰寫,著作極多,有《金剛錍論》、《止觀搜要記》、《法華文句》等多種。時人贊歎說:“荊溪不生,則圓義將永沒矣!”曆住蘭陵、清涼諸刹,所至之處,四衆景從,德譽廣被。大曆年間,玄宗、肅宗、代宗,優诏連征,皆稱疾不就。晚年歸臺嶺,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誨人,耆年不倦。吳越王追諡其爲“圓通尊者”,世稱“妙樂大師”。建中叁年二月五日,安詳示寂于佛隴道場,語門人曰:“道無方,性無體,生欤死欤,其旨一貫。歸骨此山,報盡今夕,汝等各自勉之,要與汝等談道而訣。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爲“叁因”,在聖爲“叁德”。熱炷則初後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爾其志之!”言訖而化。入室弟子叁十九人,道邃、行滿、普門、玄皓、梁肅等最爲傑出。道邃傳承湛然大師的衣缽,住持國清寺,並與行滿共同傳法與日僧最澄(返日之後創立日本天臺宗,大本山爲延曆寺,後世稱爲“天臺始覺門”)。湛然之後,天臺宗經過會昌法難和唐末五代的戰亂,典籍章疏大多散佚,天臺宗再次衰微。直到宋朝初年,因爲江浙一帶的吳越王虔信佛法,派遣使者至高麗請回天臺典籍,並經義寂大師的弘傳,才重振宗風。然而卻又因爲對智顗《金光明玄義》廣本真僞的看法不同,導致觀點的歧異。義寂大師以下形成兩個派別,一派以義寂的再傳弟子知禮爲首,稱之爲“山家派”;義寂的另一弟子慈光志因,傳門人晤恩、智圓等,形成另外一派,稱之爲“山外派”。兩派時常辯論“真心觀還是妄心觀?色法是否具叁千?”等問題。“山外派”的主張有些接近華嚴宗的教觀,被“山家派”斥爲不純,不久即衰微。

  九祖天臺道邃大師

  道遂大師。唐代天臺宗僧。長安人,俗姓王。早歲仕宦,官至監察禦史,後出家,二十四歲受具足戒,專學戒律。唐大曆中(766—779)依荊溪湛然大師習天臺教觀。貞元十二年(796)登天臺山,居止九年,專講法華、止觀等,後繼天臺山座主之職。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浮海至臨海龍興寺求法,從其受菩薩戒。並授予大乘菩薩戒。曾繼其師講說叁大部。後于佛隴寺入寂,世壽不詳。追谥“興道尊者”。世稱止觀和尚。門人有守素、廣修、幹淑等。著有大般涅槃經疏私記十卷、維摩經疏私記叁卷、摩诃止觀記中異義一卷。

  十祖天臺廣修大師

  廣修大師(771 - 843),世稱至行尊者。唐代東陽夏昆(浙江)人,俗姓留。早年即入道邃之室,研究天臺教觀。住于禅林寺(即佛隴寺),日誦法華、維摩、金光明、梵網諸經及四分戒本爲常課,且六時行忏法不懈,至晚年彌笃,每年隨自意行叁昧。開成五年(840),日僧圓載來唐,以“臺教疑問叁十科”向師及門人維蠲請益,曆五年答釋始成,得傳回日本。臺州刺史韋珩,素重教門,請師入郡堂講摩诃止觀,聽者莫不欣慶。會昌叁年于禅林寺示寂,世壽七十叁,法臘五十二,葬于金地道場。門人除維蠲外,另有良谞、敬文、物外、光韶等。師示寂數年後,門人良谞開塔火化,得舍利千余粒,遂重建塔藏之。

  十一祖國清物外大師

  物外大師(813 - 885)。候官(福建閩縣)人,俗姓楊。初依廣修,習止觀。後爲衆講說,又自習不懈。唐宣宗大中年間,天下大饑,缁徒行乞艱難,師遂跏趺一室,妙入正定,並謂弟子曰:“汝若不死,至五谷登時,可擊磬引我出。”越歲余,弟子如所教而行,果從定出。因號“正定尊者”。僖宗中和五年,示寂于國清寺,世壽七十叁。葬于智者塔院之側。上首弟子如元琇、敬休、慧凝,皆傳道于世,以紹家學。

  十二祖國清元琇大師

  元琇大師,諱妙說,天臺人。出家國清,依正定物外大師學止觀。洞達妙旨,于講說不已。《國清高僧傳》:“僖昭間,天下方亂,學徒忽聚忽散。師屢開講席,不以法衆多寡而二其心也”。

  十叁祖國清清竦大師

  清竦。五代僧。臺州(浙江天臺)人。天臺宗第十叁祖。從元琇受業,潛修天臺十乘叁觀之法,日夜不懈。未久,繼元琇之後住持國清寺。時錢氏建吳越國,頗仰慕師之德行,極力護持,故免受兵火之災,師乃勵志,長日臨座,高論不已,衆不敢有倦色,故有“高論尊者”之號。生卒年不詳。門人有義寂、志因、覺珍等。

  十四祖螺溪淨光大師

  義寂(919 - 987),一說羲寂,宋代天臺宗僧。浙江永嘉人,俗姓胡。字常照。世稱淨光大師、螺溪義寂、螺溪尊者。十二歲出家于溫州開元寺,十九歲受具足戒。後入天臺山,從清竦研學止觀。清竦寂後,乃興建螺溪道場居之,以爲講說之所,衆爭歸趨。禅講辯難,不舍寒暑。又以唐末以來,戰亂頻仍,天臺典籍蕩然無存,後學之士莫由窺見密意奧旨,師乃勸吳越王錢俶遣使高麗、日本,覓求抄寫天臺宗書典,以飨學人

  十五祖寶雲義通大師

  義通(927 - 988),天臺第十五祖。高麗國人,俗姓尹。字惟遠。後唐明宗天成二年生,有異相,頂有肉髻,眉長五六寸。幼時師事龜山院宗爲,修學華嚴、起信之學。乾祐年間,來漢土,習螺溪義寂之天臺教觀。將歸鄉裏,假道四明,郡守錢惟治固止其行,漕使顧承徽舍宅爲傳教院,使居之。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四月,太宗賜“寶雲”之額,遂有寶雲尊者之號。其後闡揚天臺教觀二十年,門下有知禮、遵式等人。宋端拱元年十月示寂,世壽六十二。門人葬之于阿育王寺之西北隅。師平時呼人爲鄉人,蓋以淨土爲故鄉,諸人亦當往生,意謂皆吾鄉中之人。著有觀經疏記、光明玄贊釋、光明句備急疏等書

  十六祖四明知禮大師

  知禮大師(公元九六○至一○二八年),俗姓金,字約言。宋太祖建隆元年生于浙江省甯波縣。七歲喪母,依止太平興國寺洪選法師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二十歲隨寶雲義通大師學習天臺教觀,甫經一月,便能自講《心經》。未久,名震四方,僧侶雲集。淳化二年(公元九九一年),住持幹符寺。至道元年(公元九九五年),晉駐四明山保恩院;大中祥符二年(公元一○○九年),保恩院重建落成,次年奉敕受“延慶寺”寺額,知禮于此專事講忏四十余年,學徒遍于東南。知禮與遵式並爲“山家派”的中心人物,與“山外派”晤恩系統門下對立達四十年。山外派晤恩曾著《金光明玄義發揮記》,主張《金光明玄義》廣本雖題爲智者著,實非真作;並主張“真心觀”,以所觀之境爲真心,即“真如”。知禮乃著《扶宗釋難》,以駁斥晤恩所謂《金光明玄義》廣本非真作之說;並主張“妄心觀”,以所觀之境爲“妄心”“六識”。二派間往複論難,即所謂“山家、山外的論爭”。其時“山家派”的議論大多出自知禮,其往來論議的文章,收于《十義書…

《天臺宗祖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