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祖师

  天台宗祖师

  初祖慧文大师

  二祖慧思大师

  三祖智者大师

  四祖灌顶法师

  五祖智威大师

  六祖慧威大师

  七祖玄朗大师

  八祖湛然大师

  九祖道邃大师

  十祖广修大师

  十一祖物外大师

  十二祖元琇大师

  十三祖清竦大师

  十四祖净光大师

  十五祖义通大师

  十六祖知礼大师

  慧(惠)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天台宗的祖师、大师,都被称为禅师,而且与修禅、禅观相联系,这是有理由的。自北齐慧文创立“心观”(一心三观),天台宗开始萌芽。慧文传慧(惠)思。慧(惠)思取大小乘中定(禅定)、慧(义学)等法创立学说,意在定慧双修,因定发慧。慧(惠)思传智顗。智顗正式创立天台宗。天台宗提倡止观,止即是定,观即是慧,定慧双修,可以见佛性,入涅槃。禅,梵语禅那,意谓坐禅或静虑。僧徒一般都能坐禅,天台宗所提倡的止观,也就是禅的一种。鉴真之父就智满禅师“受戒,学禅门”,“禅门”一词,也见于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七《习禅篇·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释智顗传》:“(智顗)在瓦官寺,创宏禅法,……一代高流,江表声望,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智顗)讲《智度论》,肃诸来学。次说禅门,用清心海。”对照起来看,鉴真之父就智满禅师“学禅门”,即学习天台宗;鉴真“循其(智满禅师)奖训”,亦即接受天台宗之教义。

  初祖北齐慧文大师

  慧文禅师,世称“北齐大师”,约生于五、六世纪间。渤海(山东)人,俗姓高,年寿不详。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西元五三五年),至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西元五五七年),二十二年间十分活跃。根据《佛祖统记》卷六载:“师在齐高之世,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时无竞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从可查资料综合而知:慧文禅师,幼年出家,天资独悟。一日,阅读《大智度论》至卷二十七所引“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智”的妙旨。又读《中论》,至卷四《观四谛品》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顿悟空有不二的中道义,因而成立了空、假、中三谛一心,也就是“一心三观”的观法。二祖慧文传法给三祖慧思之后,慧思在“一心三观”的基础上,以“十如是”为“诸法实相”。四祖智者大师据此,发展为“一念三千”与“三谛圆融”。

  二祖南岳慧思大师

  慧思禅师(公元515 - 577年),南北朝时代的高僧,武津(今河南上蔡)人,俗姓李。少年即归崇佛法,尤其喜欢《法华经》,曾持经到冢间读诵,深受佛陀讲说此经,方便度化众生的慈悲感动,而涕泣不已,当天晚上即梦见普贤菩萨为其摩顶而去。自此智慧大开,不认识的字句经文都能懂得。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跟随慧文禅师学习禅法。他白天为众讲说、统理僧事,夜间则坐禅修定。持续十年的时间,每日诵持《法华经》,七年修持“方等忏法”及“常行三昧”,因此奠定深厚的禅定功夫。有一年,坐夏经三七日,获宿智通,倍加勇猛,遂动八触,发根本初禅。就在这紧要关头,忽然四肢软弱,不能行步,乃自念作观:“病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已,颠倒想灭,心生清净,所苦消除,夏安居圆满,慨叹尚无所证,自伤昏沈,空过此生,深怀惭愧,就在放身倚向墙壁的一刹那间,竟豁然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在这一念顷,明达融通。慧思禅师有感于学道要解行并重,但是当时的佛教界,北方僧众重视坐禅,不重义理;南方僧众则重义理,而不喜坐禅。因此,努力提倡“定慧双修,禅教一致”。在《天台九祖传》里记载,慧思禅师一生灵异感应的事迹很多,例如:他在光州大苏山的十四年当中,为大众讲经说法,声名远播,不分远近,前来归仰的学徒日益增多,因而遭到恶人的妒忌诽谤,并且多次于食物中下毒加害,但是由于禅师的禅定功夫深厚,均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陈代光大二年(公元五六八年)入南岳衡山,悟三生行道之迹,能知宿命及一生善恶业相,曾在树林中掘出过去三世出家为僧时,所居住过的堂宇层壁地基和瓦钵器皿。被道士谋害,对薄朝堂,道士受制,得宣帝礼遇。他预知智者大师与陈国有缘,特别嘱咐智者大师到陈国弘法,广为传灯化物。从上述种种行谊事迹观知,慧思禅师确是一位证道的高僧。他受到当朝宣帝的礼遇推崇,尊称为思大禅师、南狱大师。著作有:《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随自意三昧》一卷、《受菩萨戒仪》一卷、《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及《四十二字门》二卷。

  三祖天台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公元538 - 597年),陈隋时代的高僧。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生于荆州华容(今湖南潜江西南)。宿具善根,卧便合掌,坐必面西,见像便礼,逢僧必敬。双眼重瞳,颇有古帝王之相。年幼时,好往伽蓝亲近三宝,且能背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八岁投相州果愿寺法绪法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不久,跟随慧旷律师学习律藏,兼通大乘方等经典。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观普贤菩萨行法》等诸经,历二旬,即能通晓其义。陈天嘉元年(公元五六○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为其示现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智顗乃于此山修行“法华三昧”。一日,持诵《法华经》、《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禅师赞叹说:“这种境界,非你莫证,非我莫识。”自此以后,常令代讲解佛法妙义。光大元年(公元五六七年),三十岁的智者大师受慧思禅师咐嘱,辞别大众,到南朝陈都金陵弘法,居瓦官寺宣讲《法华》,标立宗义,判释经教,演绎禅法,讲说修禅次第法门,为天台宗奠定教观的基础。八年契理契机的弘法活动,度人无数,上至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下至一般黎民百姓等,无不欣重顶戴。智者大师与瓦官寺的声名因此大盛,前来归仰的学者徒众也日益增多。其后,智者大师感慨闻法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悟道的人却很少。为了免于名闻利养的束缚,与求更上一层的证悟,乃决定隐居天台山继续用功。太建七年(公元五七五年),智者大师隐居天台山,十年的头陀苦行,降魔修道,思想大为转进。天台西南的华顶峰,就是他悟道的地方。因陈后主多次的恳请,智者大师于至德三年(公元五八五年)再入金陵,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又于光宅寺讲《法华经》等。智者大师一生,曾多次入住天台山及庐山,致力于著书立说,勤于修持禅定。也曾多次进入皇宫大殿,为陈后主说法,为隋炀帝传授菩萨戒,又至金陵弘法度众。陈宣帝尊他为国师,隋炀帝尊称他“智者大师”。其一生建造寺院三十六所,度僧一万四千人,传法弟子三十二人,著书一百四十余卷,大部份由其弟子灌顶记录整理而成。最重要的有“天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智者大师将法华思想与龙树菩萨的教学,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并将佛教经典分为五种,将佛陀教化的方法与思想内容分为四种。此综合性佛教体系的组织,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的“判教”。此外,依禅观而修持止观,也是智者大师独创的法门。智者大师禅教一致,行解并重,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是大乘的菩萨行者,被尊为“智者”,当之无愧。同时他也是将佛学中国化的第一人,最具中国佛教思想特色的天台宗,就是由智者大师完成思想体系的。

  四祖章安灌顶法师

  灌顶大师(公元561 - 632年),隋朝僧,临海章安人,俗姓吴。字法云,名灌顶。世称章安大师。七岁从摄静寺慧拯法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慧拯圆寂后,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至天台山修禅寺谒智者大师,承习天台教观。他的特色是慧解超强,一闻不忘,而且能日记万言,曾长时间随侍记录结集智者大师讲说的经教,如: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大小部百余卷。《佛祖统记》的作者志磬大师赞叹,由于有灌顶记录结集天台宗的教学,智者大师的智慧菁华能够流传于今日。可见灌顶在天台宗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开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师示寂,灌顶承智者大师遗旨,奉留书及诸信物至扬州谒晋王。晋王因之为智者大师设千僧斋,建造国清寺。智者大师圆寂后,灌顶承继天台宗法系,接掌国清、玉泉两大丛林。隋大业十年(公元六一四年),着《涅槃玄义》、《涅槃经疏》,历经五年才告完成。时值隋末兵乱,群盗竞起,灌顶形容当时为“何年不见兵火,何月不见干戈”、“菜食水斋,冰床雪被”。章安大师晚年驻锡会稽称心精舍,宣讲《法华经》。当时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师,先前曾疏解《法华》,后闻章安之道,乃废讲散众,投足请业,法席集一时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顶编辑有天台宗的宗史《国清百录》及《智者大师别传》,并巩固了天台教团的组织。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安详示寂于国清寺,寿七十二。吴越王请諡为“总持尊者”。后人将他比喻为阿难尊者,有结集法藏之功。灌顶大师圆寂后,时值隋唐交际,佛教其他宗派陆续成立,又受玄奘大师新译唯识思想及诸多因素的影响,《俱舍论》和“唯识学”非常兴盛,华严宗、密宗等学说也相继兴隆。禅宗方面有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悟禅,净土宗有善导大师集净土教学之大成,南山律宗亦由道宣律师所创立。天台宗此时分为国清系和玉泉系两派。国清系以“止观”为本,玉泉系则以“戒律”为重。虽然玉泉系的门下比国清系兴盛,但《佛祖统记》的作者志磐大师,认为玉泉系不以天台教观为重,有失法统。国清系从灌顶大师之后,传给智威、慧威及左溪玄朗,其后是荆溪湛然。在湛然之前的…

《天台宗祖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