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宗祖師
初祖慧文大師
二祖慧思大師
叁祖智者大師
四祖灌頂法師
五祖智威大師
六祖慧威大師
七祖玄朗大師
八祖湛然大師
九祖道邃大師
十祖廣修大師
十一祖物外大師
十二祖元琇大師
十叁祖清竦大師
十四祖淨光大師
十五祖義通大師
十六祖知禮大師
慧(惠)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天臺宗的祖師、大師,都被稱爲禅師,而且與修禅、禅觀相聯系,這是有理由的。自北齊慧文創立“心觀”(一心叁觀),天臺宗開始萌芽。慧文傳慧(惠)思。慧(惠)思取大小乘中定(禅定)、慧(義學)等法創立學說,意在定慧雙修,因定發慧。慧(惠)思傳智顗。智顗正式創立天臺宗。天臺宗提倡止觀,止即是定,觀即是慧,定慧雙修,可以見佛性,入涅槃。禅,梵語禅那,意謂坐禅或靜慮。僧徒一般都能坐禅,天臺宗所提倡的止觀,也就是禅的一種。鑒真之父就智滿禅師“受戒,學禅門”,“禅門”一詞,也見于道宣《續高僧傳》卷十七《習禅篇·隋國師智者天臺山國清釋智顗傳》:“(智顗)在瓦官寺,創宏禅法,……一代高流,江表聲望,皆舍其先講,欲啓禅門。”“(智顗)講《智度論》,肅諸來學。次說禅門,用清心海。”對照起來看,鑒真之父就智滿禅師“學禅門”,即學習天臺宗;鑒真“循其(智滿禅師)獎訓”,亦即接受天臺宗之教義。
初祖北齊慧文大師
慧文禅師,世稱“北齊大師”,約生于五、六世紀間。渤海(山東)人,俗姓高,年壽不詳。在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西元五叁五年),至北齊文宣帝天保八年(西元五五七年),二十二年間十分活躍。根據《佛祖統記》卷六載:“師在齊高之世,聚徒千百,專業大乘,獨步河淮,時無競化。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爲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從可查資料綜合而知:慧文禅師,幼年出家,天資獨悟。一日,閱讀《大智度論》至卷二十七所引“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恍然大悟,證得“一心叁智”的妙旨。又讀《中論》,至卷四《觀四谛品》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頓悟空有不二的中道義,因而成立了空、假、中叁谛一心,也就是“一心叁觀”的觀法。二祖慧文傳法給叁祖慧思之後,慧思在“一心叁觀”的基礎上,以“十如是”爲“諸法實相”。四祖智者大師據此,發展爲“一念叁千”與“叁谛圓融”。
二祖南嶽慧思大師
慧思禅師(公元515 - 577年),南北朝時代的高僧,武津(今河南上蔡)人,俗姓李。少年即歸崇佛法,尤其喜歡《法華經》,曾持經到冢間讀誦,深受佛陀講說此經,方便度化衆生的慈悲感動,而涕泣不已,當天晚上即夢見普賢菩薩爲其摩頂而去。自此智慧大開,不認識的字句經文都能懂得。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跟隨慧文禅師學習禅法。他白天爲衆講說、統理僧事,夜間則坐禅修定。持續十年的時間,每日誦持《法華經》,七年修持“方等忏法”及“常行叁昧”,因此奠定深厚的禅定功夫。有一年,坐夏經叁七日,獲宿智通,倍加勇猛,遂動八觸,發根本初禅。就在這緊要關頭,忽然四肢軟弱,不能行步,乃自念作觀:“病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非可得,身如雲影,相有體空。”如是觀已,顛倒想滅,心生清淨,所苦消除,夏安居圓滿,慨歎尚無所證,自傷昏沈,空過此生,深懷慚愧,就在放身倚向牆壁的一刹那間,竟豁然開悟,“法華叁昧”大乘法門,在這一念頃,明達融通。慧思禅師有感于學道要解行並重,但是當時的佛教界,北方僧衆重視坐禅,不重義理;南方僧衆則重義理,而不喜坐禅。因此,努力提倡“定慧雙修,禅教一致”。在《天臺九祖傳》裏記載,慧思禅師一生靈異感應的事迹很多,例如:他在光州大蘇山的十四年當中,爲大衆講經說法,聲名遠播,不分遠近,前來歸仰的學徒日益增多,因而遭到惡人的妒忌誹謗,並且多次于食物中下毒加害,但是由于禅師的禅定功夫深厚,均能化險爲夷,轉危爲安。陳代光大二年(公元五六八年)入南嶽衡山,悟叁生行道之迹,能知宿命及一生善惡業相,曾在樹林中掘出過去叁世出家爲僧時,所居住過的堂宇層壁地基和瓦缽器皿。被道士謀害,對薄朝堂,道士受製,得宣帝禮遇。他預知智者大師與陳國有緣,特別囑咐智者大師到陳國弘法,廣爲傳燈化物。從上述種種行誼事迹觀知,慧思禅師確是一位證道的高僧。他受到當朝宣帝的禮遇推崇,尊稱爲思大禅師、南獄大師。著作有:《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二卷、《隨自意叁昧》一卷、《受菩薩戒儀》一卷、《大乘止觀法門》四卷及《四十二字門》二卷。
叁祖天臺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公元538 - 597年),陳隋時代的高僧。俗姓陳,字德安。祖籍穎川(今河南許昌),生于荊州華容(今湖南潛江西南)。宿具善根,臥便合掌,坐必面西,見像便禮,逢僧必敬。雙眼重瞳,頗有古帝王之相。年幼時,好往伽藍親近叁寶,且能背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十八歲投相州果願寺法緒法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不久,跟隨慧曠律師學習律藏,兼通大乘方等經典。後入太賢山,誦《法華》、《無量義》、《觀普賢菩薩行法》等諸經,曆二旬,即能通曉其義。陳天嘉元年(公元五六○年),入光州大蘇山參谒慧思禅師,慧思禅師爲其示現普賢道場,講說“四安樂行”,智顗乃于此山修行“法華叁昧”。一日,持誦《法華經》、《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禅師贊歎說:“這種境界,非你莫證,非我莫識。”自此以後,常令代講解佛法妙義。光大元年(公元五六七年),叁十歲的智者大師受慧思禅師咐囑,辭別大衆,到南朝陳都金陵弘法,居瓦官寺宣講《法華》,標立宗義,判釋經教,演繹禅法,講說修禅次第法門,爲天臺宗奠定教觀的基礎。八年契理契機的弘法活動,度人無數,上至皇親國戚、達官顯貴,下至一般黎民百姓等,無不欣重頂戴。智者大師與瓦官寺的聲名因此大盛,前來歸仰的學者徒衆也日益增多。其後,智者大師感慨聞法的人雖然很多,但真正悟道的人卻很少。爲了免于名聞利養的束縛,與求更上一層的證悟,乃決定隱居天臺山繼續用功。太建七年(公元五七五年),智者大師隱居天臺山,十年的頭陀苦行,降魔修道,思想大爲轉進。天臺西南的華頂峰,就是他悟道的地方。因陳後主多次的懇請,智者大師于至德叁年(公元五八五年)再入金陵,于太極殿講《大智度論》及《仁王般若經》,又于光宅寺講《法華經》等。智者大師一生,曾多次入住天臺山及廬山,致力于著書立說,勤于修持禅定。也曾多次進入皇宮大殿,爲陳後主說法,爲隋炀帝傳授菩薩戒,又至金陵弘法度衆。陳宣帝尊他爲國師,隋炀帝尊稱他“智者大師”。其一生建造寺院叁十六所,度僧一萬四千人,傳法弟子叁十二人,著書一百四十余卷,大部份由其弟子灌頂記錄整理而成。最重要的有“天臺叁大部”,即《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智者大師將法華思想與龍樹菩薩的教學,以中國獨特的形式加以體系化,並將佛教經典分爲五種,將佛陀教化的方法與思想內容分爲四種。此綜合性佛教體系的組織,被視爲具有代表性的“判教”。此外,依禅觀而修持止觀,也是智者大師獨創的法門。智者大師禅教一致,行解並重,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是大乘的菩薩行者,被尊爲“智者”,當之無愧。同時他也是將佛學中國化的第一人,最具中國佛教思想特色的天臺宗,就是由智者大師完成思想體系的。
四祖章安灌頂法師
灌頂大師(公元561 - 632年),隋朝僧,臨海章安人,俗姓吳。字法雲,名灌頂。世稱章安大師。七歲從攝靜寺慧拯法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慧拯圓寂後,于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至天臺山修禅寺谒智者大師,承習天臺教觀。他的特色是慧解超強,一聞不忘,而且能日記萬言,曾長時間隨侍記錄結集智者大師講說的經教,如:天臺叁大部《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诃止觀》等,大小部百余卷。《佛祖統記》的作者志磬大師贊歎,由于有灌頂記錄結集天臺宗的教學,智者大師的智慧菁華能夠流傳于今日。可見灌頂在天臺宗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貢獻。開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師示寂,灌頂承智者大師遺旨,奉留書及諸信物至揚州谒晉王。晉王因之爲智者大師設千僧齋,建造國清寺。智者大師圓寂後,灌頂承繼天臺宗法系,接掌國清、玉泉兩大叢林。隋大業十年(公元六一四年),著《涅槃玄義》、《涅槃經疏》,曆經五年才告完成。時值隋末兵亂,群盜競起,灌頂形容當時爲“何年不見兵火,何月不見幹戈”、“菜食水齋,冰床雪被”。章安大師晚年駐錫會稽稱心精舍,宣講《法華經》。當時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師,先前曾疏解《法華》,後聞章安之道,乃廢講散衆,投足請業,法席集一時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頂編輯有天臺宗的宗史《國清百錄》及《智者大師別傳》,並鞏固了天臺教團的組織。唐貞觀六年八月七日,安詳示寂于國清寺,壽七十二。吳越王請諡爲“總持尊者”。後人將他比喻爲阿難尊者,有結集法藏之功。灌頂大師圓寂後,時值隋唐交際,佛教其他宗派陸續成立,又受玄奘大師新譯唯識思想及諸多因素的影響,《俱舍論》和“唯識學”非常興盛,華嚴宗、密宗等學說也相繼興隆。禅宗方面有六祖惠能大師的頓悟禅,淨土宗有善導大師集淨土教學之大成,南山律宗亦由道宣律師所創立。天臺宗此時分爲國清系和玉泉系兩派。國清系以“止觀”爲本,玉泉系則以“戒律”爲重。雖然玉泉系的門下比國清系興盛,但《佛祖統記》的作者志磐大師,認爲玉泉系不以天臺教觀爲重,有失法統。國清系從灌頂大師之後,傳給智威、慧威及左溪玄朗,其後是荊溪湛然。在湛然之前的…
《天臺宗祖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