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是在世俗谛裏的一種規律,不能說有一個開始。
中觀學派不承認有個第一開始的因果,如果有人說這就是"第一因",那麼,你這"第一因"是從哪裏來的
"第一因"既然無所從來,也就不能成爲事物的第一因果。
正如佛陀所說:“存在之輪,循環相續,不見終端。”循環相似相續,最初之因,不可了知;最終之果,不能窺見。伯特蘭·羅素所說與佛陀的開示遙相呼應:“根本沒有理由去假設世界有個開端,什麼都必然有個起點的想法實在是由于我們思維的局限性所致。”又如阿爾窦·赫胥利所說:“那些錯誤地設想所謂第一因的人注定永遠成不了科學中人......將種種現象歸結到第一因的做法,無論如何,在西方已經過時了”。[15]
《中論·觀本際品》中說:
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複無有終。若無有始終,中當雲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後共亦無。[16]
證明佛說生死無始的事實。又雲:
若使先有生,後有老死者;不老死有生,不生有老死。若先有老死,而後有生者;是則爲無因,不生有老死。生乃于老死,不得一時共;生時則有死,是二俱無因。[17]
說明先有生、後有老死,先有老死、後有生,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生死同時存在都不能成立。生死前、後、同時都不可得,生死的實在性也不能成立,所以生死是緣起的存在,在無始無終中而幻現生死的輪回。並由此說明所有的因果都沒有本際。在《中論·觀本際品》末說道:
諸所有因果,及相可相法;受及受者等,所有一切法。非但于生死,本際不可得;如是一切法,本際皆亦無。[18]
由此可知,宇宙萬有,不能說先有因後生果,或先有果後有因,或因果同一時存在。這是從時間上推究,說明諸法是幻化的,是叁世流轉的,是性空的緣起,始、終的時間相,是相待的假名,因果真正的開始是不可執著和追究的。
2、因果無始問題辨析
無始即沒有開始,假如因果沒有開始的時間,萬物的因果就不能站得住腳。吉藏大師說:
例如莊周,魍魉問影,影由形有,形因造化,造化則無所由,本既自有,即末不因他,故是無因而有果也。[19]
由于看到現前的事物事實存在,就主張萬物的因果無始,這是沒有說服力的。《叁論玄義記》中說: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衆生造業受報這是因果交替的宅地、善惡報應的場所。再說,在自然界中,人類生人,物類生物,都是自類相似相續順流相生的,人類生人所生還是人,馬類生馬所生還是馬。[20]
吉藏大師也說:
夫因果相生,猶長短相形,既其有果,何得無囚
如其無囚,何獨有果
[21]如果因果沒有開始,則器界的成壞,六道的輪回將無法展開,叁世因果的道理將說不通。故《中論·觀時品》裏曾說:
若過去時中,無未來現在;未來現在時,雲何因過去。不因過去時,則無未來時;亦無現在時,是故無二時。[22]
現在所呈現的一切都是過去業因、衆緣和合的再現,若沒有過去時的開始,就沒有現在和未來的幻現。而且時是因物的變化而建立時的概念:
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23]
事物的開始,是一種時間相,事物沒有開始也是時間相。色心具體的法是有,所以依物而建立過、現、未叁種時間相。如果泯滅了萬有,就無所謂時間相,更沒有"無始"的問題。反之,則成爲病:
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即爲見諸法,無因亦無緣。[24]
所以說執著因果無始便破壞因果法:
即爲破因果,作作者作法;亦複壞一切,萬物之生滅。[25]
這樣,不善理解緣起法,而說因果無始,則不免墮于無因:
先無而今有,此中亦有過,我則是作法,亦爲是無因。[26]
(二)破斥"因果法"的主要說明
因爲外人不解緣起的萬有,所以論主以破見不破法的宗旨,對衆緣所生的因果概念加以辨析,(教導衆生如何正確認識和觀察事物的因果律,從而徹底破除衆生的愚執和無明。)並闡明緣起性空之義。茲依《中論》爲本,主要分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批破:
1、因果法自性與他性的探討
中觀佛法的基本主張認爲,諸法不生不滅,自性本自空寂,畢竟清淨不可得。所謂諸法從因緣而生的闡述,只是佛陀爲了對機說法教化衆生的方便施設。所謂:
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27]
此四緣是否真的能生諸法,只要從四緣的自性上去考察便很清楚。我們可直截了當地解釋說:就自性的立場來看,果不能從緣生出來,也不能從非緣生出來。具有自性的果是沒有的。沒有具有自性的"果"可言,則亦沒有作爲它的"生者"的緣或非緣可言。這樣,否定了以自性說的緣與果的存在,則空的無自性的涵義便透露出來了。
龍樹菩薩破除了以自性的立場來看的因果關系,還進一步就緣生果問題進行分析說:果是從緣生呢
還是從非緣生呢
是緣爲有果呢
是緣爲無果呢
這是從另一個角度破除果從緣生的說法。即是說,龍樹要破除由自性立場來看果從緣生或緣生果的觀點。"果爲從緣生,爲從非緣生"表示果的生起不外乎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從緣生,第二種可能是從非緣生。其實,從非緣生是勉強假設出來做反證的,在實際上是說不通的,因爲非緣根本就無法生出果。所以,現在主要還是就從緣生一點來加以研究。如果從緣生一點上,又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性是緣裏先有果,然後再把果生出來,如雞先孕有蛋,後來才將蛋生出,這可稱爲"緣先有果然後生果"。第二種可能性是緣裏先沒有果,然後才把果生出來,這可叫作"緣先無果然後生果"。即指出,果從緣生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從緣生,二是從非緣生。從非緣生不可能的情況不需加以特別的討論,因爲它本身是非緣,含有本來就與"果"沒有關系的意思。要是這從非緣生可以成立,則果便可由任何條件來生起,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就從緣生的方面來說,有自性的果從緣生是否可以成立呢
龍樹菩薩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指明,從緣生果不外乎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緣裏先有了果,然後將果生出來"果";第二種情況是緣先沒有果,後來才生出"果"來。龍樹菩薩接著指出,這兩種情況都不可能,即是說,從緣生果這方面是不能夠成立的。結果,無論從緣生果,還是從非緣生果,都不可能成立。
從緣生果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成立。但並不是要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否定緣生果的可能性或否定某種因果關系。而是要闡明,從自性立場來看待的因果關系是不可以成立的,龍樹菩薩透過這種論辯方式來說明一點,在所有套上了自性立場的情況,不論它討論的是因果關系,還是運動、變化或主客關系等等問題,一概不可能成立。也可以說,龍樹菩薩並不是要否定這些關系,而只是要指出,在自性的前提下,它們是不可能成立的。龍樹菩薩要破除自性的意向是十分明顯的,雖然他並沒有在文字上直接表達出來。但論證的目的,是要衆生別在自性的立場上建立因果等關系。
所謂否定四緣生諸法,四緣本身也是一種因緣法,因爲在世出世間的一切法皆是因緣相待而有,不察之人,遂以爲所有的事物都有一個固定不變的體性,不知種子生芽、陶師造瓶等等,都是因緣和合、條件滿足,始成爲我們眼見的對象。論雲:
衆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性從衆緣出,即名爲作法。[28]
衆緣和合之法執著其"性"是不可得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如果是衆緣和合而出來個"性",此"性"便是作法、便是有爲法,有爲的因果法則無有"性"可言。所以說諸法有自性,就不應當說諸法從衆緣所生,若是從衆緣生的作法,就無有定性,無有定性何談自性與他性。所以四緣中是沒有自性的,更不能說是他性:
如諸法自性,不在于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複無。[29]
2、從四谛探索因果法
佛陀所說法,不出四谛因果。苦、集、滅、道四谛包含了世間、出世間因果法,即生死涅槃之因果。集谛是迷的原因,苦谛是迷的結果,此二谛是世間雜染因果,是流轉因果;道谛是悟的原因,滅谛是悟之結果,此二谛是出世間清淨因果,還滅因果。佛陀認爲,既然"苦"是由因緣的累積"集"結而生的;此一因緣累積、集結之事實就必有被消"滅"的可能;既然有被消"滅"累積、集結痛苦之可能;必然會找出消滅衆生累積、集結痛苦之"道"路與方法。而凡夫衆生有顛倒妄見,以無常爲常,以無我爲我,以苦爲樂,以不淨爲淨;聖者識四谛真理,解了諸法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又無常、苦、空、無我爲苦谛的理,集、因、緣、生是集谛的理,滅、盡、妙、離是滅谛的理,道、如、行、出是道谛的理,以四谛理悟入一切歸于空寂的滅。依之而修,歸于四谛的最高理性,即是見谛成佛道。
中觀所說的四谛因果是爲破除衆生顛倒,明造作集則生苦,苦由集生是有爲法,修道才證。因爲中觀確實以"空"爲佛法之特色,但並非外道所理解的"空",是一切都沒有。"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谛之法。"[30]這樣,是斷滅以爲空。中觀佛法的"空"是:
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31]
中觀學重要在于闡揚此二谛的圓融貫通無礙,若有少加分別執著則不能窺見佛法的真實義理,不能悟入涅槃境地: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32]
意謂叁世諸佛說法,隨衆生機宜而有二種:依世俗谛說和依第一義谛說兩種。若不能以此二谛來理解一切法,則不能真正悟入佛法真實義。因爲第一義谛"空"是依世俗谛"有"而建立的,涅槃又是依第一義谛空而證得的,所以中觀學派說畢竟空是…
《中觀因果論蠡測(悟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