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应是在世俗谛里的一种规律,不能说有一个开始。
中观学派不承认有个第一开始的因果,如果有人说这就是"第一因",那么,你这"第一因"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因"既然无所从来,也就不能成为事物的第一因果。
正如佛陀所说:“存在之轮,循环相续,不见终端。”循环相似相续,最初之因,不可了知;最终之果,不能窥见。伯特兰·罗素所说与佛陀的开示遥相呼应:“根本没有理由去假设世界有个开端,什么都必然有个起点的想法实在是由于我们思维的局限性所致。”又如阿尔窦·赫胥利所说:“那些错误地设想所谓第一因的人注定永远成不了科学中人......将种种现象归结到第一因的做法,无论如何,在西方已经过时了”。[15]
《中论·观本际品》中说:
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16]
证明佛说生死无始的事实。又云:
若使先有生,后有老死者;不老死有生,不生有老死。若先有老死,而后有生者;是则为无因,不生有老死。生乃于老死,不得一时共;生时则有死,是二俱无因。[17]
说明先有生、后有老死,先有老死、后有生,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生死同时存在都不能成立。生死前、后、同时都不可得,生死的实在性也不能成立,所以生死是缘起的存在,在无始无终中而幻现生死的轮回。并由此说明所有的因果都没有本际。在《中论·观本际品》末说道:
诸所有因果,及相可相法;受及受者等,所有一切法。非但于生死,本际不可得;如是一切法,本际皆亦无。[18]
由此可知,宇宙万有,不能说先有因后生果,或先有果后有因,或因果同一时存在。这是从时间上推究,说明诸法是幻化的,是三世流转的,是性空的缘起,始、终的时间相,是相待的假名,因果真正的开始是不可执著和追究的。
2、因果无始问题辨析
无始即没有开始,假如因果没有开始的时间,万物的因果就不能站得住脚。吉藏大师说:
例如庄周,魍魉问影,影由形有,形因造化,造化则无所由,本既自有,即末不因他,故是无因而有果也。[19]
由于看到现前的事物事实存在,就主张万物的因果无始,这是没有说服力的。《三论玄义记》中说: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众生造业受报这是因果交替的宅地、善恶报应的场所。再说,在自然界中,人类生人,物类生物,都是自类相似相续顺流相生的,人类生人所生还是人,马类生马所生还是马。[20]
吉藏大师也说:
夫因果相生,犹长短相形,既其有果,何得无囚
如其无囚,何独有果
[21]如果因果没有开始,则器界的成坏,六道的轮回将无法展开,三世因果的道理将说不通。故《中论·观时品》里曾说:
若过去时中,无未来现在;未来现在时,云何因过去。不因过去时,则无未来时;亦无现在时,是故无二时。[22]
现在所呈现的一切都是过去业因、众缘和合的再现,若没有过去时的开始,就没有现在和未来的幻现。而且时是因物的变化而建立时的概念:
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23]
事物的开始,是一种时间相,事物没有开始也是时间相。色心具体的法是有,所以依物而建立过、现、未三种时间相。如果泯灭了万有,就无所谓时间相,更没有"无始"的问题。反之,则成为病:
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24]
所以说执著因果无始便破坏因果法:
即为破因果,作作者作法;亦复坏一切,万物之生灭。[25]
这样,不善理解缘起法,而说因果无始,则不免堕于无因:
先无而今有,此中亦有过,我则是作法,亦为是无因。[26]
(二)破斥"因果法"的主要说明
因为外人不解缘起的万有,所以论主以破见不破法的宗旨,对众缘所生的因果概念加以辨析,(教导众生如何正确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因果律,从而彻底破除众生的愚执和无明。)并阐明缘起性空之义。兹依《中论》为本,主要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批破:
1、因果法自性与他性的探讨
中观佛法的基本主张认为,诸法不生不灭,自性本自空寂,毕竟清净不可得。所谓诸法从因缘而生的阐述,只是佛陀为了对机说法教化众生的方便施设。所谓:
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27]
此四缘是否真的能生诸法,只要从四缘的自性上去考察便很清楚。我们可直截了当地解释说:就自性的立场来看,果不能从缘生出来,也不能从非缘生出来。具有自性的果是没有的。没有具有自性的"果"可言,则亦没有作为它的"生者"的缘或非缘可言。这样,否定了以自性说的缘与果的存在,则空的无自性的涵义便透露出来了。
龙树菩萨破除了以自性的立场来看的因果关系,还进一步就缘生果问题进行分析说:果是从缘生呢
还是从非缘生呢
是缘为有果呢
是缘为无果呢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破除果从缘生的说法。即是说,龙树要破除由自性立场来看果从缘生或缘生果的观点。"果为从缘生,为从非缘生"表示果的生起不外乎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从缘生,第二种可能是从非缘生。其实,从非缘生是勉强假设出来做反证的,在实际上是说不通的,因为非缘根本就无法生出果。所以,现在主要还是就从缘生一点来加以研究。如果从缘生一点上,又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缘里先有果,然后再把果生出来,如鸡先孕有蛋,后来才将蛋生出,这可称为"缘先有果然后生果"。第二种可能性是缘里先没有果,然后才把果生出来,这可叫作"缘先无果然后生果"。即指出,果从缘生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从缘生,二是从非缘生。从非缘生不可能的情况不需加以特别的讨论,因为它本身是非缘,含有本来就与"果"没有关系的意思。要是这从非缘生可以成立,则果便可由任何条件来生起,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就从缘生的方面来说,有自性的果从缘生是否可以成立呢
龙树菩萨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指明,从缘生果不外乎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缘里先有了果,然后将果生出来"果";第二种情况是缘先没有果,后来才生出"果"来。龙树菩萨接着指出,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即是说,从缘生果这方面是不能够成立的。结果,无论从缘生果,还是从非缘生果,都不可能成立。
从缘生果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成立。但并不是要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否定缘生果的可能性或否定某种因果关系。而是要阐明,从自性立场来看待的因果关系是不可以成立的,龙树菩萨透过这种论辩方式来说明一点,在所有套上了自性立场的情况,不论它讨论的是因果关系,还是运动、变化或主客关系等等问题,一概不可能成立。也可以说,龙树菩萨并不是要否定这些关系,而只是要指出,在自性的前提下,它们是不可能成立的。龙树菩萨要破除自性的意向是十分明显的,虽然他并没有在文字上直接表达出来。但论证的目的,是要众生别在自性的立场上建立因果等关系。
所谓否定四缘生诸法,四缘本身也是一种因缘法,因为在世出世间的一切法皆是因缘相待而有,不察之人,遂以为所有的事物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体性,不知种子生芽、陶师造瓶等等,都是因缘和合、条件满足,始成为我们眼见的对象。论云:
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28]
众缘和合之法执著其"性"是不可得的,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如果是众缘和合而出来个"性",此"性"便是作法、便是有为法,有为的因果法则无有"性"可言。所以说诸法有自性,就不应当说诸法从众缘所生,若是从众缘生的作法,就无有定性,无有定性何谈自性与他性。所以四缘中是没有自性的,更不能说是他性:
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29]
2、从四谛探索因果法
佛陀所说法,不出四谛因果。苦、集、灭、道四谛包含了世间、出世间因果法,即生死涅槃之因果。集谛是迷的原因,苦谛是迷的结果,此二谛是世间杂染因果,是流转因果;道谛是悟的原因,灭谛是悟之结果,此二谛是出世间清净因果,还灭因果。佛陀认为,既然"苦"是由因缘的累积"集"结而生的;此一因缘累积、集结之事实就必有被消"灭"的可能;既然有被消"灭"累积、集结痛苦之可能;必然会找出消灭众生累积、集结痛苦之"道"路与方法。而凡夫众生有颠倒妄见,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苦为乐,以不净为净;圣者识四谛真理,解了诸法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又无常、苦、空、无我为苦谛的理,集、因、缘、生是集谛的理,灭、尽、妙、离是灭谛的理,道、如、行、出是道谛的理,以四谛理悟入一切归于空寂的灭。依之而修,归于四谛的最高理性,即是见谛成佛道。
中观所说的四谛因果是为破除众生颠倒,明造作集则生苦,苦由集生是有为法,修道才证。因为中观确实以"空"为佛法之特色,但并非外道所理解的"空",是一切都没有。"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30]这样,是断灭以为空。中观佛法的"空"是: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31]
中观学重要在于阐扬此二谛的圆融贯通无碍,若有少加分别执著则不能窥见佛法的真实义理,不能悟入涅槃境地: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32]
意谓三世诸佛说法,随众生机宜而有二种:依世俗谛说和依第一义谛说两种。若不能以此二谛来理解一切法,则不能真正悟入佛法真实义。因为第一义谛"空"是依世俗谛"有"而建立的,涅槃又是依第一义谛空而证得的,所以中观学派说毕竟空是…
《中观因果论蠡测(悟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