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因果论蠡测(悟实)

  中观因果论蠡测

  悟实

  内容提要:因果是佛教教化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众多宗教教派和学说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因果理论提倡者虽不少,但是能如实理解因果律的并不多。中观教义阐述了宇宙森罗万象,是因、缘具足而生起诸法,且其果报是无自性的;因果这一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也是缘起的,既是缘起的,就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因果必是空的。中观因果论说明了诸法无自性可执、真空并妙有的中道实相。本文试从中观佛法的因果讨论,指出中观佛法以中道不二思想引导众生理解森罗万有的因果律,以破邪显正的遮诠法去伪显真,从而开示六度万行使众生契入觉道。

  关键词:中观学派 因果 中道 不二 实相

  作者悟实法师,中国佛学院2005级三论学研究生。

  引 论

  宇宙万有的现象,都有其生起的原因,并且其生起的原因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是古往今来人类共同探索的真理。从中观教义来看,一切宇宙人生现象的生起无非是缘起的无自性。只是凡夫众生无始以来,被无明、妄想、执著,及贪、嗔、痴等烦恼所蒙昧,失去了妙明真心、本净觉体,所以遭受着轮回不息的苦报,不能认识万有是缘起的无自性,不能证知一切现象的发展、变化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妨真空,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幻现,故不能证得无上菩提。

  因果是佛教思想理论的核心之一。所谓一切法从缘生,一切法从缘灭。因果法的缘起,就体现了因果的法则。所以说凡是存在的,都是缘起的,都有原因的,也就是说宇宙间各种事物在生、住、异、灭的过程中,皆有其因果律。在中观学派看来,因果之所以能够撮摄宇宙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是建立在缘起性空理论基础上的,与其他宗教学说所阐释的因果迥然不同。因为释尊之所以成为佛陀,就是体悟万物皆从因缘而生的原理:"佛种从缘起",[1],并如实地为众生宣示出来。中观教义就是秉承佛陀之旨,纵观世间一切法无一不是相互关系的存在,皆是重重关系的幻网,并把这一真理为众生宣示出来。中观教义才认为学佛者应该在如幻的缘起法中体悟因果,才能彻底通达缘起的因果,才能达到人生的净化,才能从启迪智慧的行为中,达到佛道的圆成。

  佛法的根本旨趣是追求解脱。且大乘佛法的出发点,诚如《法华经》所说: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2]

  中观教义正是以般若的正知正见开示众生,目的是令众生转迷证悟,离苦得乐,成就无上菩提。中观又是龙树菩萨解释摩诃衍义缘起性空与中道的甚深法门,所以中观教义重在于观察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体现诸法的实相。故本文要旨在于指明修习中观法门,则一切功德悉皆具足。如《大般若经·一念品》说: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一念具足六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三十二相、八十种好。[3]

  《十二门论》也说:

  若能通达是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4]

  在中观学派看来,"因果律"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在俗谛,因果的幻现规律是有: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5];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6]

  这正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若把这一幻化的、虚妄的缘起法执为定有定无,不知其刹那变易的无常,不解其缘起的无我,则是本论所呵斥的。因为因前复有因,因因无始;果后复有果,果果无终。以下就是从认识因果的含义和因果的实相,来阐述中观的因果论,以中观学派的观点对因果的错谬理解进行辨斥与遮显,透过因果有始无始、因果现象、因果本质、因果形相等问题的讨论,经由思惟以辨析、破斥、拣择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建立正知正见的因果理论,并示以掌握正确的因果观,在行持过程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效应。所以中观佛法以破邪显正,拯救众生归于正道为主旨,故吉藏大师言:

  破邪则下拯沉沦,显正则上弘大法。[7]

  但中观破邪是用破见不破法来显示缘起性空之真理的,旨在令众生悟入诸法实相,而登于寂静涅槃。

  一、因果思想概述

  因果论是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关系,也是佛教理论的核心。并且认为明因果辨是非名为智者;不懂因果,不辨是非是愚者、是糊涂人。然世间学说讲因果的也有不少,而能正确理解因果、相信因果律的并不多。故中观学派广破不正确的邪因果论,以显正确的因果论。

  因果论是事物生灭变化的法则,《瑜珈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8]揭示了因果论的特点:任何思想行为,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业因,也就不会得到相应的结果。所以说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律才是人间最公平的仲裁者;所以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实相,所谓

  欲知前世因,今生享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9]

  这因果报应的道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管相信不相信因果,因果是绝对存在,它如同空气一样,充满整个宇宙,无时无处不在公平地执行着有情世间善恶的赏罚,和无情世间的成坏。所以想要明三世所以流转,就要正确对待因果论。宇宙中大至一个世界,小如一个微尘,都没有实存的自性可言,而是随着因缘不同,果报就会有所差异。现将中观的因果论,试列三点加以明了:

  一、因果关系不一不异:一切法不出因果,果之所以成为果,必有其因,但因有因相,果有果相,所以果不能即是因;可是果是因的果,也非绝对的差别,所以果又是不异因的。不一不异,就是因果各有自己的特相,而又离因无果,离果无因。因果关系的不一不异,即是诸法的实相。

  二、因果前后不常不断:若可称为因果的,必有能生、所生,有生的能、所必有前后性。又称为因果,亦必有相依关系,依果名因,依因名果,"犹如束芦相依而住",也就必有其和合的同时性。否则有前后性而无同时性,有前因时无后果,有后果时无前因,前后不相及,也不能成立因果义。这是从其相对的显现形态加以区分。但从其如幻的因果来说,因果本不能这样前后同时的割裂开来。时间为缘起的,刹那是假名的,时间并不能分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相待不相离,而三世各有其如幻的特相。不相离所以不断,不相即(过去不即是现在,现在不即是未来)所以三世宛然而不常。不常不断即是诸法生灭的幻现。

  三、因果延续不即不离:因果是相对待而非绝对的,待因说果,待果言因。譬如棉布的因,却是棉花的果。棉布是棉纱的果,却是衣服的因。从现在向前推,有无限的过去;向后推,有无限的未来。因前复有因,推之无始,并无第一因;果后复有果,引之无终,并无最后果。前因后果,果复成因,因果交递纵横贯通。过去的影响现在,现在的又规定未来。后起者不即是前者的再现,新生的亦非过去的复活。而一切都是因果的延续,承前启后,新新生灭中如流水灯焰;一切前后间的关系,皆是不即彼此也不离彼此。

  二、中观佛法所破斥的因果概念

  中观学所破斥的错误因果理论,诚如吉藏大师所说:

  三论所斥,略辨四宗:一摧外道,二折毗昙,三排成实,四呵大执。[10]

  说明中观学派破斥的因果是一切错误理解因果的邪谬,包含外道的心游道外之邪见与小乘毗昙之定性有(见有得道的因果理趣),成实的灭三心而堕于偏空(成实虽以"空"为宗极,而堕于偏空。因其最高理论是灭三心为灭谛,即是法涅槃。),有所得的大乘。又说:

  初一为外,后三为内,内外并收;毗昙明有,成实辨空,空有俱摄;斯二为小,

  方等为大,大小该罗,略洗四迷,则纷累都尽耳。[11]吉藏大师以此四宗撮摄各种偏见和戏论。并指出洗除邪谬因果的四种根本因果论:

  一、计邪因邪果,二、执无因有果,三、立有因无果,四、辨无因无果。[12]这是用因果一门,概括宇宙万有的因果理论。

  因果问题,是古代印度各学派讨论的中心课题。因为她关系到宇宙万有的本体论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乃至灭亡的基本规律问题。宇宙万有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各学派都有不同的答案,如《中论》开篇就举出八家:

  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化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13];

  这些主张都含有本体论和事物发生发展因果律的道理。不能把宇宙万有本体论和因果律讲清楚,就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有价值的学说。[14]

  所以下文站在中观学派的立场,针对《中论》所讨论与驳斥的因果概念,逐一理清,以呈显中观教义对因果问题破妄显真的重要特点。

  (一)因果有始无始的说明

  关于我们从哪里来

  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有没有上帝

  有没有灵魂

  有没有前生后世

  当我们结束短暂的一期生命时会怎么样

  诸如此类的问题,佛教有一个完整的答案。中观学派认为因果律的运作具有绝对公正的特点,恰似一个称职而严谨的会计师。

  中观学派看来,人和自然世界是众缘和合的时候才生起的,离开了业因和愿行便没有前生来世,离开了心性,自然世界也无从形成。所以在中观学派的思想中,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天堂或地狱,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相续不断,而且,从死至生,也没有一个永恒的自我或固定的实体。但中观学派因果论反对无因而生,一切有情或无情都是从因而生,一切事物都是待缘而有,同时,也不谈第一因。

  1、因果有始问题辨析

  有始,即认为事物因果有个开始。开始:指事物最早的原始时间,若约人的生命说,生命的最初一刹那即是开始;若约宇宙说,世界的最初形成即是开始;若从事物的现象看,宇宙森罗万象的最初时候即是开始。中观学派认为万事万物无始无终,因果报…

《中观因果论蠡测(悟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