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因果論蠡測(悟實)

  中觀因果論蠡測

  悟實

  內容提要:因果是佛教教化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衆多宗教教派和學說共同探討的重要課題。因果理論提倡者雖不少,但是能如實理解因果律的並不多。中觀教義闡述了宇宙森羅萬象,是因、緣具足而生起諸法,且其果報是無自性的;因果這一宇宙人生的普遍規律也是緣起的,既是緣起的,就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因果必是空的。中觀因果論說明了諸法無自性可執、真空並妙有的中道實相。本文試從中觀佛法的因果討論,指出中觀佛法以中道不二思想引導衆生理解森羅萬有的因果律,以破邪顯正的遮诠法去僞顯真,從而開示六度萬行使衆生契入覺道。

  關鍵詞:中觀學派 因果 中道 不二 實相

  作者悟實法師,中國佛學院2005級叁論學研究生。

  引 論

  宇宙萬有的現象,都有其生起的原因,並且其生起的原因也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這是古往今來人類共同探索的真理。從中觀教義來看,一切宇宙人生現象的生起無非是緣起的無自性。只是凡夫衆生無始以來,被無明、妄想、執著,及貪、嗔、癡等煩惱所蒙昧,失去了妙明真心、本淨覺體,所以遭受著輪回不息的苦報,不能認識萬有是緣起的無自性,不能證知一切現象的發展、變化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妨真空,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幻現,故不能證得無上菩提。

  因果是佛教思想理論的核心之一。所謂一切法從緣生,一切法從緣滅。因果法的緣起,就體現了因果的法則。所以說凡是存在的,都是緣起的,都有原因的,也就是說宇宙間各種事物在生、住、異、滅的過程中,皆有其因果律。在中觀學派看來,因果之所以能夠撮攝宇宙萬物生滅變化的規律,是建立在緣起性空理論基礎上的,與其他宗教學說所闡釋的因果迥然不同。因爲釋尊之所以成爲佛陀,就是體悟萬物皆從因緣而生的原理:"佛種從緣起",[1],並如實地爲衆生宣示出來。中觀教義就是秉承佛陀之旨,縱觀世間一切法無一不是相互關系的存在,皆是重重關系的幻網,並把這一真理爲衆生宣示出來。中觀教義才認爲學佛者應該在如幻的緣起法中體悟因果,才能徹底通達緣起的因果,才能達到人生的淨化,才能從啓迪智慧的行爲中,達到佛道的圓成。

  佛法的根本旨趣是追求解脫。且大乘佛法的出發點,誠如《法華經》所說: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2]

  中觀教義正是以般若的正知正見開示衆生,目的是令衆生轉迷證悟,離苦得樂,成就無上菩提。中觀又是龍樹菩薩解釋摩诃衍義緣起性空與中道的甚深法門,所以中觀教義重在于觀察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體現諸法的實相。故本文要旨在于指明修習中觀法門,則一切功德悉皆具足。如《大般若經·一念品》說:

  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一念具足六波羅蜜、四禅、四無量心,......叁十二相、八十種好。[3]

  《十二門論》也說:

  若能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4]

  在中觀學派看來,"因果律"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在俗谛,因果的幻現規律是有: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叁世因果,循環不失。[5];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6]

  這正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若把這一幻化的、虛妄的緣起法執爲定有定無,不知其刹那變易的無常,不解其緣起的無我,則是本論所呵斥的。因爲因前複有因,因因無始;果後複有果,果果無終。以下就是從認識因果的含義和因果的實相,來闡述中觀的因果論,以中觀學派的觀點對因果的錯謬理解進行辨斥與遮顯,透過因果有始無始、因果現象、因果本質、因果形相等問題的討論,經由思惟以辨析、破斥、揀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建立正知正見的因果理論,並示以掌握正確的因果觀,在行持過程中發揮其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效應。所以中觀佛法以破邪顯正,拯救衆生歸于正道爲主旨,故吉藏大師言:

  破邪則下拯沈淪,顯正則上弘大法。[7]

  但中觀破邪是用破見不破法來顯示緣起性空之真理的,旨在令衆生悟入諸法實相,而登于寂靜涅槃。

  一、因果思想概述

  因果論是佛教用來說明世界一切事物生滅變化的關系,也是佛教理論的核心。並且認爲明因果辨是非名爲智者;不懂因果,不辨是非是愚者、是糊塗人。然世間學說講因果的也有不少,而能正確理解因果、相信因果律的並不多。故中觀學派廣破不正確的邪因果論,以顯正確的因果論。

  因果論是事物生滅變化的法則,《瑜珈師地論》卷叁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8]揭示了因果論的特點:任何思想行爲,必然導致相應的結果,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業因,也就不會得到相應的結果。所以說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律才是人間最公平的仲裁者;所以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實相,所謂

  欲知前世因,今生享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9]

  這因果報應的道理,豎窮叁際,橫遍十方,不管相信不相信因果,因果是絕對存在,它如同空氣一樣,充滿整個宇宙,無時無處不在公平地執行著有情世間善惡的賞罰,和無情世間的成壞。所以想要明叁世所以流轉,就要正確對待因果論。宇宙中大至一個世界,小如一個微塵,都沒有實存的自性可言,而是隨著因緣不同,果報就會有所差異。現將中觀的因果論,試列叁點加以明了:

  一、因果關系不一不異:一切法不出因果,果之所以成爲果,必有其因,但因有因相,果有果相,所以果不能即是因;可是果是因的果,也非絕對的差別,所以果又是不異因的。不一不異,就是因果各有自己的特相,而又離因無果,離果無因。因果關系的不一不異,即是諸法的實相。

  二、因果前後不常不斷:若可稱爲因果的,必有能生、所生,有生的能、所必有前後性。又稱爲因果,亦必有相依關系,依果名因,依因名果,"猶如束蘆相依而住",也就必有其和合的同時性。否則有前後性而無同時性,有前因時無後果,有後果時無前因,前後不相及,也不能成立因果義。這是從其相對的顯現形態加以區分。但從其如幻的因果來說,因果本不能這樣前後同時的割裂開來。時間爲緣起的,刹那是假名的,時間並不能分割。叁世(過去、現在、未來)相待不相離,而叁世各有其如幻的特相。不相離所以不斷,不相即(過去不即是現在,現在不即是未來)所以叁世宛然而不常。不常不斷即是諸法生滅的幻現。

  叁、因果延續不即不離:因果是相對待而非絕對的,待因說果,待果言因。譬如棉布的因,卻是棉花的果。棉布是棉紗的果,卻是衣服的因。從現在向前推,有無限的過去;向後推,有無限的未來。因前複有因,推之無始,並無第一因;果後複有果,引之無終,並無最後果。前因後果,果複成因,因果交遞縱橫貫通。過去的影響現在,現在的又規定未來。後起者不即是前者的再現,新生的亦非過去的複活。而一切都是因果的延續,承前啓後,新新生滅中如流水燈焰;一切前後間的關系,皆是不即彼此也不離彼此。

  二、中觀佛法所破斥的因果概念

  中觀學所破斥的錯誤因果理論,誠如吉藏大師所說:

  叁論所斥,略辨四宗:一摧外道,二折毗昙,叁排成實,四呵大執。[10]

  說明中觀學派破斥的因果是一切錯誤理解因果的邪謬,包含外道的心遊道外之邪見與小乘毗昙之定性有(見有得道的因果理趣),成實的滅叁心而墮于偏空(成實雖以"空"爲宗極,而墮于偏空。因其最高理論是滅叁心爲滅谛,即是法涅槃。),有所得的大乘。又說:

  初一爲外,後叁爲內,內外並收;毗昙明有,成實辨空,空有俱攝;斯二爲小,

  方等爲大,大小該羅,略洗四迷,則紛累都盡耳。[11]吉藏大師以此四宗撮攝各種偏見和戲論。並指出洗除邪謬因果的四種根本因果論:

  一、計邪因邪果,二、執無因有果,叁、立有因無果,四、辨無因無果。[12]這是用因果一門,概括宇宙萬有的因果理論。

  因果問題,是古代印度各學派討論的中心課題。因爲她關系到宇宙萬有的本體論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乃至滅亡的基本規律問題。宇宙萬有到底是如何産生的

  各學派都有不同的答案,如《中論》開篇就舉出八家:

  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化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13];

  這些主張都含有本體論和事物發生發展因果律的道理。不能把宇宙萬有本體論和因果律講清楚,就不能成爲一種有系統有價值的學說。[14]

  所以下文站在中觀學派的立場,針對《中論》所討論與駁斥的因果概念,逐一理清,以呈顯中觀教義對因果問題破妄顯真的重要特點。

  (一)因果有始無始的說明

  關于我們從哪裏來

  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有沒有上帝

  有沒有靈魂

  有沒有前生後世

  當我們結束短暫的一期生命時會怎麼樣

  諸如此類的問題,佛教有一個完整的答案。中觀學派認爲因果律的運作具有絕對公正的特點,恰似一個稱職而嚴謹的會計師。

  中觀學派看來,人和自然世界是衆緣和合的時候才生起的,離開了業因和願行便沒有前生來世,離開了心性,自然世界也無從形成。所以在中觀學派的思想中,沒有一個永恒存在的天堂或地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相續不斷,而且,從死至生,也沒有一個永恒的自我或固定的實體。但中觀學派因果論反對無因而生,一切有情或無情都是從因而生,一切事物都是待緣而有,同時,也不談第一因。

  1、因果有始問題辨析

  有始,即認爲事物因果有個開始。開始:指事物最早的原始時間,若約人的生命說,生命的最初一刹那即是開始;若約宇宙說,世界的最初形成即是開始;若從事物的現象看,宇宙森羅萬象的最初時候即是開始。中觀學派認爲萬事萬物無始無終,因果報…

《中觀因果論蠡測(悟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